《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品,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納粹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卡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呆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中。」
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地上躺著一個戰士雕像的碎片,戰士的手仍舊緊握著一把斷劍,一朵小花從劍柄跳出。中間有一匹垂死的馬,雙膝跪地,嘶叫著,把頭甩向後方,一隻矛刺穿了它的背。馬的左上方有一隻鳥,再過來是一隻令人生畏的牛頭,睜大的眼睛,瞪視著一片景物。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轟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他曾解釋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馬在這裡代表善良,代表著西班牙國民陣線以及共和國政府。馬的受傷和嘶鳴代表著國家和共和國政府正在遭受的侵略和傷害。
畢卡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