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與馬的象徵意義

2021-03-04 國馬傳媒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品,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納粹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卡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呆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中。」

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地上躺著一個戰士雕像的碎片,戰士的手仍舊緊握著一把斷劍,一朵小花從劍柄跳出。中間有一匹垂死的馬,雙膝跪地,嘶叫著,把頭甩向後方,一隻矛刺穿了它的背。馬的左上方有一隻鳥,再過來是一隻令人生畏的牛頭,睜大的眼睛,瞪視著一片景物。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轟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他曾解釋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馬在這裡代表善良,代表著西班牙國民陣線以及共和國政府。馬的受傷和嘶鳴代表著國家和共和國政府正在遭受的侵略和傷害。

畢卡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相關焦點

  • 【賞析】畢卡索 《格爾尼卡》
    畫家以象徵和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
  • 現在看《格爾尼卡》有種特殊的意義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不明白藝術在災難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直到我讀了一本書——《暗幕下的格爾尼卡》。但是如果要了解創作《格爾尼卡》那段時間的畢卡索,這本小說就夠了。這本書主要講了主角八神瑤子,一位MoMA的策展人從小到大和《格爾尼卡》的故事。在他的丈夫於「9·11」中不幸遇難後,面對美國發起的戰爭,她希望通過將《格爾尼卡》借到MoMA展出,並以此呼籲人們珍視和平。小說的另一條線索就是以藝術家朵拉·馬爾的視角記述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故事。
  • 畢卡索、《格爾尼卡》
    這隻燈泡的特點是,它的光暈呈現鋸齒狀,表現光線迸射之強烈,可見這隻燈泡不僅僅是燈泡,它也象徵了投落在格爾尼卡的燃燒彈或炸彈。另外,這隻燈泡看上去還像是一隻眼睛,那麼這是誰在暗中觀察,當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畢卡索通過這隻燈泡就告訴法西斯,你們等著,瞅你咋地,人在做天在看,你們所引起的暴行,上帝他老人家都看在眼裡。同樣的,痛苦的人們也不要慌張和絕望,上帝會主持公道的。
  • 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賞析】
  • 從圖像學角度分析《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解讀畢卡索《格爾尼卡》
    這隻燈泡的特點是,它的光暈呈現鋸齒狀,表現光線迸射之強烈,可見這隻燈泡不僅僅是燈泡,它也象徵了投落在格爾尼卡的燃燒彈或炸彈。另外,這隻燈泡看上去還像是一隻眼睛,那麼這是誰在暗中觀察,當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畢卡索通過這隻燈泡就告訴法西斯,你們等著,瞅你咋地,人在做天在看,你們所引起的暴行,上帝他老人家都看在眼裡。同樣的,痛苦的人們也不要慌張和絕望,上帝會主持公道的。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今天的藝術鑑賞課程,源古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解讀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以他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孩子們學習了《格爾尼卡》的構圖,用幾何圖形分割畫面,並了解了畫面中各部分主體所表達的含義以及畫面中所包含的畫家的情感情緒,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圖形成自己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孩子們的作品吧!
  • 《格爾尼卡》的尖叫與絕望
    《格爾尼卡》之所以被稱為「歷史作品」,是因為這幅畫為世人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一場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 油畫《格爾尼卡》,Guernica,1937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作,現藏於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1937年,《格爾尼卡》誕生之際,畢卡索正經歷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藝術表現形式上正在尋找新的突破口,感情上混亂失敗。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換」的空洞煽情
    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架上繪畫不同於文學,一首詩、一篇小說可以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評價它的好壞,但繪畫,很難說你完全「看不懂」。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格爾尼卡》(Guernica)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歡的空洞煽情
    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這裡,這些人、牛、馬的身上正在發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有人在哭,有人在尖叫,有人已經死了,黑色包圍著這一群形象,我們眼前出現了陰天、石頭、瓦礫,聽到撞擊、破碎、爆炸的聲音。
  • 《格爾尼卡》,一幅畫就是一堆故事
    這裡,這些人、牛、馬的身上正在發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有人在哭,有人在尖叫,有人已經死了,黑色包圍著這一群形象,我們眼前出現了陰天、石頭、瓦礫,聽到撞擊、破碎、爆炸的聲音。 這可能是事後諸葛——我們提前被告知了《格爾尼卡》的意義,它所指涉的主題,再回過去解讀畫面裡的細節,讚賞它的偉大。是故,我們需要一本專講《格爾尼卡》的書,看看這幅畫畢竟是怎樣從無到有的。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畢卡索畫出了馬驚叫的原因,粗略畫出的馬頭上嘴裡滿是牙,馬的下方用立體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頭憤怒地在戰鬥的公牛,一條前腿抬起,仿佛要刨地,匕首般的舌頭顫抖著,豎起的尾巴尖上有一條像是冒著煙的火焰的螺旋線。他將在《格爾尼卡》中保留這條尾巴,並將表示火焰的螺旋線一直延伸到畫的底部。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不過《格爾尼卡》,這幅畢卡索的巔峰之作,卻並沒有像他的名字那樣為所有人了解。 《格爾尼卡》堪稱繪畫界中的反法西斯宣言,是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卡索於1937年創作的。這幅畫中,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 《格爾尼卡》賞析
    當我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根本就不知道畢卡索在畫什麼,就只有一句話「看不懂」,也根本不明白它到底為什麼稱得上是幅名畫。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在馬德裡索菲亞王后現代藝術中心陳列著這樣一幅畫:畫面抽象,有誇張的人、有骨頭、有牛、有馬……不知道作者在表達什麼。但是每年有相當一部分人只為了看這一幅畫專程跑到馬德裡索菲亞王后現代藝術中心。因為這幅畫背後有一個宏大的主題:呼籲和平。
  • 畢卡索《格爾尼卡》高清欣賞
    【作品介紹】畢卡索,《格爾尼卡》,創作於1937
  • 蘭花的象徵意義
    它雖不豔麗也不張揚,卻象謙謙君子,似乎象徵著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蘭花花語:解讀蘭花的象徵意義蘭花花語:解讀蘭花的象徵意義——美好、高潔、賢德。屈原在詩歌中將蘭喻為君子,故後人又把蘭理解為君子高潔、有德澤的象徵。  蘭花的象徵意義: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蘭花代表著著堅貞不渝不遇的愛情。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
  • 銀杏樹象徵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悠久銀杏樹的葉片在春天長出冬日隨風飄逝,年年如此、堅毅沉著象徵意義著永恆的愛。銀杏樹一柄二葉的特點使其具有陰陽平衡的象徵意義;其葉片為心形又象徵意義著2人真心相愛。歷史悠久的銀杏樹更有著長壽的象徵意義,其枝葉繁密又象徵意義著兒孫滿堂。
  • 說名畫: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連我這個不懂抽象派藝術的人都看懂了
    《格爾尼卡》 畢卡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 1937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