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歡的空洞煽情

2021-02-10 當代油畫

[摘要]架上繪畫不同於文學,很難說你完全「看不懂」。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

  

架上繪畫不同於文學,一首詩、一篇小說可以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評價它的好壞,但繪畫,很難說你完全「看不懂」。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這裡,這些人、牛、馬的身上正在發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有人在哭,有人在尖叫,有人已經死了,黑色包圍著這一群形象,我們眼前出現了陰天、石頭、瓦礫,聽到撞擊、破碎、爆炸的聲音。

  

這可能是事後諸葛———我們提前被告知了《格爾尼卡》的意義,它所指涉的主題,再回過去解讀畫面裡的細節,讚賞它的偉大。是故,我們需要一本專講《格爾尼卡》的書,看看這幅畫畢竟是怎樣從無到有的。

  

阿蘭·塞爾編著的這本圖冊,很薄,但它滿足了我們部分的好奇心。畢卡索留下的書面資料十分豐富,書中選入了最重要的幾幅《格爾尼卡》草圖。1937年1月,他就在日記本裡第一次留下了關於《格爾尼卡》構思,你發現,成品中中間靠右上方那個黑黑的窗戶,此時已經存在了,儘管只是一些密集的線條;從這一團黑線裡向左平行地拉出了幾筆,以後,它將變成擎著煤油燈的手,而它下方的那個惶惑的女人側臉,此時也有了。

  

詩學有「詩早已存在,詩人不過是去揭示它」一說,大師作畫,亦有此種效應。看朵拉·馬爾拍攝的畢卡索作畫照,想像你作為一個外行正在目擊,你會覺得這是一種顯影術,他用他的筆,讓圖畫在鋪了滿牆的畫布上顯露出來。慢慢地,你便明白畢卡索不是興之所至,畫到哪裡算哪裡,《格爾尼卡》有一個精心構思的「朝聖者」布局:人物並排,注意力朝畫面上方的某處聚集,神態凝重。在希臘時代遺留下的那些三角楣上的浮雕,就可以找到這種構圖的先例。

  

所謂「影響的焦慮」,對畫家也不是問題,即便是不世出的天才,畢卡索也需傳承前輩,只是他的傳承格外多樣。例如巴洛克時代的朱塞佩·裡貝拉,畢卡索傳承了他對荒涼事物的高度敏感,更有名的西班牙畫家埃爾·格列柯,畢卡索在其「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很多作品都是得自格列柯的啟發,不過,他不喜歡後者的宗教虔誠。畢卡索忠於自己,只看自己所看,畫自己所想畫。《格爾尼卡》裡也有「聖母抱子」:慟問蒼冥的母,抱著已死的子———畢卡索眼裡的虔誠。

  

書中寫道:畢卡索「曾想在畫布上滴一團血紅的顏料。他嘗試了,又改變紅色顏料的位置,最後拋棄了這個想法。」———必須的,否則就不是畢卡索了。《辛德勒名單》可以在黑白的人群裡放一個紅衣小女孩,《格爾尼卡》卻不行,因為繪畫不是電影,不必刻意刺激人的感官;偉大的藝術家,都是自我控制的高手。黑、白、灰,即是這樣一幅畫卷所需要的顏色。同提香、委羅內塞、魯本斯相比,畢卡索留下那麼多畫作,總的看來,顏色算是單調的,他會把彩色用於強烈的對比,但不喜歡那種無色不歡的感覺。他的長處,還是在於結構和線條,《格爾尼卡》的力量,除了朝聖式布局外,還來自那些分析性十足的線條及其效果———極幹,極硬,嚴峻蒼白。

  

對比書中所配的一幅圖———1937年4月26日格爾尼卡遭轟炸後,法國《今晚報》的頭版頁面,你會發現,《格爾尼卡》的色調就是報紙的色調。報紙,其自然的陳舊感,蘊含的「一切現在都將定格為過去」的意義,也體現在《格爾尼卡》之中;畢卡索巧妙地用自己的弱項來展示創作時的態度,他想說的是,戰爭不是讓藝術家沉浸於創作的機緣,觀看繪畫中的戰爭,應該像看一張報紙上的圖片報導一樣,能領會那種距離之外的冷清與壓抑。

  

畢卡索不要人們身臨其境,去體會格爾尼卡人的痛苦,反而把人推遠,他要避開煽情,同時又不讓怒火熄滅在漠然之中。他把火的溫度調到最低,讓它們在畫面背後安靜地燃燒,他要讓戰亂同時散發出悲慘和神聖兩種氣質。那長著人眼的牛,那表情痛苦的馬,俯衝下來的幽靈面孔,握緊斷劍的手,仰天尖叫的腦袋,哭泣的女人———所有這些,都拉開了《格爾尼卡》同它所誕生的時代的距離。它描繪的這場殺戮,同稍微寫實一點的同題材作品,例如馬奈的《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利安的槍決》比較,你會覺得《格爾尼卡》是有序的。身為達達以後最傑出的現代派畫家,畢卡索是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來組織畫面中的恐怖圖景的,混亂,隨機,全面的、覆巢式的破壞,純然屬於現代的戰爭恐怖,被古典的、富有史詩意蘊的構圖給肅正了,或者說,給「扭曲」了。

  

哭泣的女人,沒有爭議,是朵拉·馬爾(畢卡索的情人)的臉。如果你知道畢卡索曾說過「女人是用於受苦的機器」,如果你知道他怎樣對待朵拉·馬爾和生命中的其他女人,你會不會覺得,《格爾尼卡》的偉大有點不純粹了?看過與《格爾尼卡》同期的另一幅名作《哭泣的女人》,你會不會推想,朵拉·馬爾在畫家身邊受了怎樣的苦?他表現大屠殺所用的視覺語彙,都是一般的象徵物,女人、孩子、眼睛、淚水、舌和嘴,他利用繪《格爾尼卡》的機會,操練自己個性中殘忍一面。畢卡索的所有作品,其實都是關於自己的,不管轟炸多麼慘絕人寰,畢卡索提起畫筆,永遠只在強大創作欲的驅動之下。

轉自99藝術論壇


相關焦點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換」的空洞煽情
    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架上繪畫不同於文學,一首詩、一篇小說可以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評價它的好壞,但繪畫,很難說你完全「看不懂」。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
  • 《格爾尼卡》,一幅畫就是一堆故事
    剛剛能握筆的孩子,先學習塗滿蒙德裡安的方格,有興趣之後拿克利的小格子試手,再上一個級別,就該嘗試給馬蒂斯的人臉或坐像,或者高更的某幅塔西提風景畫填色了,再往上,畢卡索有很多可選的,比如《畫素描女人的房間》或《生活的歡樂》。 最後,進階到最高級的孩子們將得到一個大獎:親手給畢卡索的大作《格爾尼卡》上色。
  • 西班牙人對瑰寶級藝術品《格爾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令祖國失望的傑作安梁介紹,雖然如今《格爾尼卡》被視為畢卡索的傑作、西班牙的瑰寶,但在它誕生之初,西班牙人一度對其大失所望。1937年7月,世界博覽會中的西班牙展館在延遲了七個星期後,終於向公眾開放,那是《格爾尼卡》第一次展現在公眾面前。然而,第一批來到展館的觀眾卻感到失望至極。
  • 畢卡索、《格爾尼卡》
    身為共和黨支持者的畢卡索在獲悉了這次對毫無防備的平民的屠殺之後,義憤填膺,於是西班牙館的壁畫主題便隨之產生了,恰逢其時的世博會正好讓畢卡索有機會將格爾尼卡人民所遭受的暴行公諸於世,一代名作《格爾尼卡》便這樣誕生了。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畫的左邊,一個驚惶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致使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關於傳統繪畫要素的吸收。
  • 解讀畢卡索《格爾尼卡》
    我早就告訴過你們,2049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科普節目,其本質上只是一個胡編亂造的大雜燴,我也不是什麼科普人,這太神聖了擔當不起,實際上,我只是一個充滿了文藝細菌的帥哥而已,就是這麼簡單。比如說今天的這期節目,我就來為您解讀畢卡索最怪異的名畫之一《格爾尼卡》。說解讀有點大言不慚了,下面我就給你編出來。
  • 【賞析】畢卡索 《格爾尼卡》
    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這幅被載入繪畫史冊的傑作《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格爾尼卡》的尖叫與絕望
    這就是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的想法,儘管眾人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刻畫。畢卡索,是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史上,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天才。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Guernica)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油畫1937年349.3cm x776.6cm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畢卡索,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幾乎人人皆知。
  • 《格爾尼卡》賞析
    當我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根本就不知道畢卡索在畫什麼,就只有一句話「看不懂」,也根本不明白它到底為什麼稱得上是幅名畫。
  • 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賞析】
  • 現在看《格爾尼卡》有種特殊的意義
    人們都知道他的畫是不易懂的,人們也都知道他的畫不需要看懂也可以概括成一個字:「好」,再換一個字可能就是「貴」,為此也有許多人詬病他為了錢而創作。再想想他的畫,那可能就是女人扭曲的臉,誇張、鮮明的色彩,和那些一眼便能認出來的器官。再了解的多一點,人們會知道畢卡索畫過和平鴿,也畫過一幅大作《格爾尼卡》。
  • 從圖像學角度分析《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探店——Utopia,無肉不歡,無酒不嗨
    這裡有精美別致的高檔裝修老洋房與梧桐樹相映成趣陽光照進好像淪陷於溫和斑駁的白日夢中小雨淅瀝仿佛感受到浮遊水間的怡然自在……  景色固然怡人,裝修固然精緻然而最吸引我的卻還是那芳香四溢,香飄十裡玉盤珍饈,聞之色變的
  • 《格爾尼卡》與馬的象徵意義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品,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在馬德裡索菲亞王后現代藝術中心陳列著這樣一幅畫:畫面抽象,有誇張的人、有骨頭、有牛、有馬……不知道作者在表達什麼。但是每年有相當一部分人只為了看這一幅畫專程跑到馬德裡索菲亞王后現代藝術中心。因為這幅畫背後有一個宏大的主題:呼籲和平。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街7號為畢卡索找到了一處寬敞的閣樓工作室,是左岸一個封閉的鵝卵石院子後面的一幢18世紀建築,步行不多遠就可以到達塞納河上的新橋(Pont Neuf)。 1935年時,畢卡索曾談起他保存照片的興趣,「不在於照片的拍攝地,而在於畫面的變形」。在陪伴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兩個星期裡,多拉·瑪爾所開始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情—顯然,這在藝術史上還是第一次。但是在他1935年的評論中,他又補充道:「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注意到基本上一幅畫是不變的,儘管外觀會有不同,但第一點『視象』幾乎是原封不動的。」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卡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 肉迷福利 「無肉不歡」多肉市集大揭秘!
    既然是無「肉」不歡,那到底肉在哪裡?和以往的市集又區別在哪裡?亮點1:初夏多肉市集集結了10來家魔都口碑良好的多肉攤鋪,有普貨也有貴貨,有景天也有十二卷和塊根,大家將優選適合度夏的多肉品種,以優惠的價格讓利給大家,大家不用再大老遠開車去郊區大棚,不用擔心錢不夠,因為本次多肉市集就是要大家「無肉不歡」,在這裡,一切肉肉都是最優惠出售。
  • 人生百味,無辣不歡,看天貓正當紅如何詮釋年輕人的熱「辣」生活
    有人說,辣是一種癮,三天不吃就各種想念。無辣的人生瞭然無趣,有辣才夠刺激,「辣」無形中成為許多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靈魂。不可否認,「無辣不歡」已經成為當代眾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近期,天貓發起了一場以「無辣不歡正當紅」為主題的狂歡。發布了一支辣嘴Rap MV《熱辣有嘶哈》,搭配一連串的品牌動作,深入到那些「無辣不歡」的年輕人的語境之中,演繹了一場當代青年「無辣不歡正當紅」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