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丨咖啡研究社
我們在咖啡館經常能看到菜單上有標註咖啡豆的處理方法,其中日曬和水洗最為常見,那兩者到底有什麼不同?哪種會更好呢?
日曬法Dry process/Natural method日曬法-處理過程
1.採收咖啡果實
2.挑除雜質與劣質豆
3.篩選浮豆:將咖啡果倒入水槽,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槽底部,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將會浮上水面。
4. 日曬乾燥
將沉在水槽底部的成熟咖啡果實撈出,鋪在曝曬場中進行日曬乾燥,把水分從70%降到10-12%左右。每日需翻動數次使果實均勻風乾,夜晚則需覆蓋以避免受潮
5. 去除外殼:曝曬約兩周至四周的時間後,咖啡種子的外層已幹硬,這時再使用脫殼機來去除外殼就完成了。
日曬法-優缺點優點:
處理的過程很簡單,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工具與設備,且除了去除浮豆的步驟之外,都不需要用到水,成本較低,在水資源不豐富與較不富裕的地區被廣泛使用。
缺點:
1.需要足夠大的空間曝曬,也由於必須將咖啡豆放置在室外,所以常常有落葉、昆蟲等其他雜質混入其中。
2.每天太陽光的強度不一,所以不易控制咖啡豆的乾燥程度。
3.需要較多的人力定時翻動,才能確保不會發生發黴、腐壞的情況。
現今已有改良式「非洲式高架棚」的設計,有腳架的織網能避免地面上的水氣和泥土雜質,且空氣對流讓咖風果實更加通風、乾燥均勻。
水洗法Wet process/Washed method水洗處理與日曬處理步驟不同,水洗處理會將採摘好的咖啡果實先進行浮選,同樣以剔除密度不足的咖啡果實。接著用機器去除果皮果肉,而後將其放入水池中進行無水或者有水發酵,利用發酵的做法分解果膠層。發酵完成後的咖啡豆會用清水清洗以洗去果膠,最後將去除果膠層的咖啡豆進行日曬乾燥,將含水率降低到11%到13%之間。
前三步和日曬一樣。
4.脫除果皮與果肉:篩選出的好咖啡果實放入果肉篩除機,去除外果皮與果肉留下種子(咖啡豆)。
5. 發酵去除果膠:將附著一層黏膜(果膠)的咖啡種子放入發酵槽,利用生物處理法藉由發酵菌會溶解掉果膠。
6. 水洗清除雜質:由於發酵菌會殘留在咖啡豆上,所以需要再將豆子送入水洗池清洗,進行第二次篩選(瑕疵豆會浮在水面)。此步驟為了要清洗乾淨,所以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清水。
7. 咖啡豆烘乾:通常會利用機器(或曬乾)將咖啡果實烘乾,讓水分含量降到10~14%。
8.去除內果皮、銀皮:最後使用脫殼機去除剩餘的內果皮與銀皮,即完成加工處理,就可進行生豆的包裝與運送!
優點:咖啡豆的雜質較少、外觀較為完整,且由於咖啡果實中的果肉一開始就已去除,因此不需擔心發黴的問題,整體品質較穩定。
缺點:水洗法的過程複雜且繁瑣,且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因此成本較日曬法相對高,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也較少使用。
作為水洗處理過程的一部分,生豆需要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而早期的研究也表明,糖會被水溶解。但同時,其它的變化也會發生在機械水洗處理的咖啡豆和乾燥床上,所以水不可能是罪魁禍首。相反,研究人員發現咖啡種子會開始在水洗過程中有萌發的現象。而萌發的這個過程會先消耗儲存在種子中的糖,首先消耗的是咖啡中的單糖(葡萄糖和果糖)。在影響蔗糖水平的同時,水洗咖啡的萌發也增加了種子中某些胺基酸的濃度。胺基酸是生豆中最重要的帶來咖啡中香氣的物質之一,因此,這有助於水洗咖啡中香氣的複雜性。那到底是日曬法還是水洗法的咖啡豆好呢?日曬豆帶有熱帶水果的酸甜感,保留咖啡豆自然醇厚,風味層次豐富,有時還會帶有一點酒香!而水洗豆由於發酵的過程較好控制,因此風味上不像日曬豆有雜味,酸香味和明亮感較佳!
剛開始喝咖啡的人,一般都會偏向日曬的豆子,不過我身邊有很多咖啡愛好者,在喝多了日曬後,逐漸轉向了水洗,覺得水洗才會更純粹,口感更加清爽。
聽起來有點像人生,褪去浮華後,只願享受一方清靜。
所以無論是日曬和水洗,並無什麼好壞之分,最重要的還是看哪一款符合你當下的口感和心情。一個咖啡分享社區
咖啡知識|咖啡探店丨咖啡故事丨咖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