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1.注意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運動與力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使物體產生加速 度的原因。
(3)第一定律是牛頓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為基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豐富的想像而提出來的;定律成立的條件是物體不受外力,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合外力為零時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係。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無關。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由牛頓第二定律定義的慣性質量m=F/a和由萬有引力定律定義的引力質量嚴格相等。
(4)慣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具有的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慣性和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牛頓第二定律
1.定律內容
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
2.公式
要點:
(1)因果性:F是產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們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2)方向性:a與 F都是矢量,方向嚴格相同;
(3)瞬時性和對應性:a為某時刻物體的加速度,F是該時刻作用在該物體上的合外力。
(4)牛頓第二定律適用於宏觀,低速運動的情況。
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步驟
(1)選取研究對象:根據題意,研究對象可以是單一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物體系統。
(2)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3)建立坐標
若物體所受外力在一條直線上,可建立直線坐標。
若物體所受外力不在一直線上,應建立直角坐標,通常以加速度的方向為一坐標軸,然後向兩軸方向正交分解外力。
(4)列出第二定律方程
(5)解方程,得出結果
三、第二定律應用
1.物體系.
(1)物體系中各物體的加速度相同,這類問題稱為連接體問題。這類問題由於物體系中的各物體加速度相同,可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分析整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可以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整體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
若要求物體系中兩個物體間的 相互作用力,則應採用隔離法。將其中某一物體從物體系中隔離出來,進行受力分析,應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這類問題,應是整體法和隔離法交替運用來解決問題的。
(2)物體系中某一物體作勻變速運動,另一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兩物體在相互作用,這類問題應採用牛頓第二定律和平衡條件聯立來解決。
應用隔離法,通過對某一物體受力分析 應用第二定律(或平衡條件),求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再過渡到另一物體,應用平衡條件 (或第二定律)求出最後的未知量。
2.臨界問題
某種物理現象轉化為另一種物理現象的轉折狀態叫做臨界狀態。臨界狀態又可理解為 「恰好出現」與「恰好不出現」的交界狀態。
處理臨界狀態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是:
①分析兩種物理現象及其與臨界值相關的條件;
② 用假設法求出臨界值;
③比較所給條件與臨界值的關係,確定物理現象,然後求解
四、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求解的問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己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另一類是 己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在這兩類問題中,加速度是聯繫力和運動的橋梁,受力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五、牛頓第三定律、超重和失重
1.牛頓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而平衡力不一定;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而一對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而對於一對平衡力,其中一個力變化不一定引起另外一個力變化。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區別
內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力平衡
受力物體
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依賴關係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相互依存,不可 單獨存在
無依賴關係,撤除一個、另一個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疊加性
兩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疊加,不可求合力
兩力運動效果可相互抵消,可疊加,可求合力,合力為零;形變效果不能抵消
力的性質
一定是同性質的力
可以是同性質的力也可以不是同性質的力
2.超重和失重
超重現象是指:N>G或T>G;加速度a向上;
失重現象是指:G>N或G>T;加速度a向下;
完全失重是指:T=0或N=0;加速度a向下;大小a=g
3.牛頓運動定律只適應於宏觀低速,且只適應於慣性參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