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夏季常見疾病手冊

2021-02-12 金太陽孕嬰用品連鎖店

夏季是很多疾病高發期,寶寶經常生病,媽媽們都非常擔心和心疼自己的寶寶,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夏季有什麼常見的疾病以及怎樣預防與治療吧!

痱子

病因:當寶寶出汗時,汗毛孔浸泡著汗液。嬰兒皮膚嬌嫩、角質層薄的特點,加上皮膚表面不清潔等因素,決定了他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發炎。一旦汗毛孔發炎就必然會妨礙排汗。由於炎症,在寶寶的皮膚表面可以見到密密麻麻的、紅色小米粒一樣的疹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痱子。
症狀:身體各個部分都有可能發痱子,但是在嬰幼兒的額、頸、胸、背、腹等處比較多見,它形狀如針頭般大小,圓形或尖形紅色小丘疹,密集成片,有的還像小水皰,又熱有癢。
危害:痱子雖然是小病,但會讓寶寶覺得非常難受,如果痱子被抓破,還可發展成膿皰疹,嚴重的還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預防:
  勤給寶寶洗澡:常溫天氣每天洗1-2次,高溫天氣每天洗2-3次或者更多,且在洗澡水中加入幾滴寶寶金水或花露水。
保持通風涼爽:室內保持良好通風,可以適當使用空調;寶寶衣著柔軟寬鬆,避免穿尼龍化纖製品,寶寶一旦出汗,及時擦乾或換衣。
飲食清淡:寶寶吃的食物宜清淡,儘可能避免吃油炸、過熱及辛辣的食物,多吃絲瓜、冬瓜、苦瓜、西瓜等新鮮蔬菜和瓜果;及時補充水分,多喝綠豆湯、菊花茶、清涼飲料等;不要過食甜食。

治療:
  避免寶寶用手抓癢:晚上睡覺時,必要的時候,還可把寶寶的小手輕輕用手絹或紗布包上。用溫水清洗:可用溫水和鹼性的嬰兒皂或沐浴露幫寶寶清洗患處。
適當用藥:如果痱子已經形成小膿皰狀,可以用75%的酒精塗擦後,塗上1%的龍膽紫,同時還可服用少量清熱解毒類中藥或抗生素。一定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要禁止用水洗,以免感染擴散。

偏方:
  鮮苦瓜葉適量,洗淨,搗爛,絞汁,塗於患處。或者苦瓜也可以。 
  鮮絲瓜葉60克,洗淨,搗爛,絞汁塗擦患處,每日2-3次。 
  冬瓜適量,將冬瓜去皮,洗淨,切片,外擦患處。 
  生黃瓜汁或黃瓜片分別貼擦於患處,兩三次即可痊癒。 
  吃完西瓜的瓜皮洗淨,擦拭患處,每次擦至微紅,每日2 ̄3次,第二天就見效(不癢了),兩天後可結痂。 
  馬齒莧適量,煮開的水,擦洗痱子,早晚各一次,在擦第二遍後,痱子開始消退,擦過三遍,痱子消失。馬齒莧,葉呈扁橢圓形,紫梗,路邊。草地均可找到。  生薑片,擦拭患處,幾小時後即能消退。

  提醒:如果寶寶的病情嚴重,就及時請醫生處治,絕不能耽誤病情。

溼疹
病因:溼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就是平常說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嬰幼兒生活不規律、哺餵時間不當等,可使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也可誘發溼疹。另外,由於有些嬰幼兒長期以牛奶為主食,血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低,也能誘發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發糙、脫屑,撫摩孩子的皮膚如同觸摸在砂紙上一樣。遇熱、遇溼都可使溼疹表現顯著。
症狀:多在出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早的生後1-2周即出現皮疹,主要發生在面頰部、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有。初期僅見面頰痱子樣皮疹或有水皰樣疹(醫學上稱丘疹、皰疹),分布密集,隨後癒合成片狀紅斑。溼疹常為對稱性分布。
危害:多發於嬰幼兒,常因瘙癢而使嬰兒哭鬧不休,有礙日常睡眠及飲食。
預防:
  科學添加輔食:添加輔食應由少到多,以便使寶寶胃腸道慢慢適應,同時要控制糖的攝入。
  喝煮開的牛奶: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把牛奶多次煮開,使牛奶中的乳蛋白變性,以減輕過敏反應。
  哺乳媽媽應忌食:哺乳的媽媽應忌食辛辣等刺激性及海鮮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寶寶溼疹嚴重時乳母連牛奶、雞蛋也不能吃。
  避免高溫環境:避免室內過熱,過潮。不要讓寶寶在高溫環境中停留。
治療:
  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溼疹可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劑型的選擇依據溼疹表現而定,不能自行濫用藥物,以免引起皮膚損害或感染,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不用護膚品:儘量不用鹼性大的肥皂,除用適用嬰兒的擦臉油外,不用其他護膚品。
  穿棉布衣服:不穿化纖、羊毛衣服,以柔軟淺色的棉布為宜,衣服要寬鬆,不要穿蓋過多。
  修短指甲,避免寶寶用手抓繞:為避免抓破皮膚發生感染,可用軟布松松包裹雙手,但要勤觀察,防止線頭纏繞手指。
  塗食用油去痂皮:頭部和眉毛等部位結成的痂皮,可塗一些消過毒的食用油,第二天在輕輕擦洗。
  暫時不接種:在溼疹發作時,不做預防接種,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偏方:當歸3克,紫草15克,同時用水浸泡一天,騰出水,放在120克麻油裡炸黃,然後將黃蠟(或蜂蠟)15克放入其中融化,騰出藥渣,將剩餘液體放於瓷碗內凝固後即可用其塗抹患處,一日兩次。
提醒: 孩子患溼疹嚴重時要及時請皮科醫生治療,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塗病,以免加重過敏。一般溼疹經治療後容易好轉,但敢容易復發,不過不用著急,一般停牛奶後(大約6個月)就會逐漸痊癒。


夏季感冒
原因:寶寶在夏天感冒的一大因素是使用空調不當,許多家庭的室內溫度與室外相差十多度,一冷一熱容易讓原本抵抗力較差的寶寶患上感冒。另外,夏季部分病毒活躍,6個月至三歲的寶寶特別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疾病的侵襲。
症狀: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狀外,夏季感冒還有口渴心煩等內熱現象。初期表現為不停地流鼻涕、頭昏腦脹,怕冷而出汗、心煩口渴、四肢無力等症狀。夏季感冒常常與中暑、暑熱證等混淆,常見的是風熱感冒和暑溼感冒,但也容易出現風寒感冒。

危害: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感冒極易引起孩子智力發育遲緩,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易疲倦、易激動等後遺症。
預防:
  堅持母乳餵養:母乳含有多種抗病物質,能夠幫助寶寶抵抗許多常見疾病。另外,母乳有足夠的水分,只要頻頻餵哺,寶寶不會缺水。
合理使用空調:減少寶寶帶在空調房裡的時間,可安排寶寶在氣溫不太高的清晨和傍晚外出活動。空調的溫度不宜調的過低,使用空調時,保證有一個門窗打開,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合理飲食:已經吃輔食的寶寶要避免飲食油膩辛辣和生冷食物;應多吃新鮮蔬果,保持大便通暢;也可常吃綠豆粥、蓮子百合粥、荷葉粥、紅棗粥等防暑降溫。 保證充足的睡眠:在夏季,不要輕易改變寶寶已經建立了的作息規律,大人除了以身作則外,讓寶寶每天都能有充足的睡眠。
治療:
  讓寶寶多臥床休息:要保證他有足夠臥床休息的時間,即使處在恢復期,症狀減輕了也應該限制寶寶的活動。
  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夏季感冒後的水分補充十分重要。不管是母乳還是牛奶,或者是果汁喝開水,只要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就可以了。
  反覆高熱、咳嗽必須就醫:寶寶感冒後,如果是輕度的,持續約12天可自行緩解。但如果反覆高熱不退超過3天以上,且伴有寒顫、頭痛甚至驚厥等,反覆咳嗽超過5天以上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提醒:冬季感冒常用的感冒衝劑,對夏季感冒效果不佳,因為該藥主治風熱感冒,不治暑溼症。如果寶寶得了夏季感冒,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多休息、多飲水、並補充大量維生素C。
暑熱症

病因:暑熱症是由於寶寶體質較弱,神經系統發育為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從而出現散熱障礙造成的。常常幾個夏季連續發病。
症狀: 夏季,有些寶寶會出現長期發熱,既不是外感,又找不出其他原因,各項檢查項目均正常,寶寶大量喝水,多尿,身上熱焦焦,滑溜溜,一點汗也沒有,且伴口渴、尿多、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及煩躁不安等症狀。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後,醫生通常就診斷為暑熱症,也稱夏季症。

危害:

  典型的「夏季熱」可不治而愈,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不大,亦不會留下後遺症。

預防:
  喝太子參、紅棗煎湯:一到夏天,就要常給寶寶喝太子參、紅棗煎湯,尤其是上一年曾患過暑熱正的寶寶,更要注意多喝。
  穿著適當:不要給寶寶穿著太多或太厚,以防妨礙身體散熱。
  日常清涼飲食:平日多喝清涼飲料,如西瓜汁、綠豆湯、冬瓜水等,多喝一些菜湯,但鹽不宜多加。
  可服用一些中藥:可服用「生脈飲」、「藿香正氣口服液」、「小兒回春丹」等防止夏季熱的中成藥。
治療:
  不要濫用藥物:該並不是感染性疾病,所以不可以濫用抗生素,該病又不屬於免疫性疾病,因此也不可以隨意使用激素,退熱劑也不應使用。
  積極補充水水分:在發病期間,應保持寶寶水、電解質平衡,口服含有電解質的水分,如加倍稀釋的口服補液鹽,無需做靜脈點滴,要給予含豐富營養的乳食、多種維生素、水果類,保持大便通暢。
將室溫降低:將空調房的溫度降低到20℃左右,患兒住進去半小時可使體溫降到38℃以下,而4小時候更可以降到37℃左右。
偏方:
  鮮荷葉湯:取鮮荷葉100克,冰糖或白糖100克,水煎服,每天1劑,2次分服,連服數天。
  馬蹄湯:取馬蹄(荸薺)8個,削皮切碎,加空心菜200克,共煮湯,每天2~3次,連服數日。
  蠶棗湯:蠶繭20隻,紅棗20個,煎湯代茶,頻頻飲用。
  蠶豆湯:蠶繭20隻,淡豆豉9克。煎湯代茶飲,適用於無汗情況時。 冬瓜柚子湯:冬瓜皮50克,柚子核15克,核桃仁15克。將柚子核去殼,與冬瓜皮、核桃仁同煮湯,代茶頻頻飲用,連服數日。
  百合湯:幹百合100克,蜂蜜150克。同入大碗內,加適量水,放蒸籠裡蒸1小時,趁熱調勻,待冷裝瓶備用,適量常服。
  提醒: 孩子體質比較弱,千萬別在夏季斷。寶寶患暑熱症後,容易每年都發生,因此要注意採取預防措施。
腸胃疾病
原因:在炎熱的夏天,小寶貝胃腸道的抵抗力降低,加之氣溫高,食物、奶具、水具很容易被病菌汙染,而且寶寶戶外活動多,手容易被髒東西汙染,在進食時如果沒有洗淨,很容易將病菌吃進胃裡,引起腹瀉、腸胃炎。
症狀:每天大便多在4次以上,大便性狀有改變,呈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常伴發熱、腹痛、乏力、食慾低下等症狀。
危害:嚴重腸胃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脫水、酸中毒等情況,甚至危及生命。
預防:
  奶具的及時消毒:奶具每次用過後,要將調奶、餵奶用過的所有用具浸泡在盛有熱水的器具中消毒,也可用專用消毒鍋。徹底消毒之後,別忘記用消過毒的鑷子,將已消毒過的餵奶用具逐個取出,將它們放在乾淨的地方晾乾,放入有蓋的密封器皿中保存。
  食用生瓜果注意清洗去皮:將洗淨的生瓜果放入消毒櫃或冰箱冷藏室裡保存。但如果時間過久未吃,再吃時還應重新清洗。去皮吃的瓜果應洗淨在去皮,不然也會造成瓜果受汙染。
  避免餐前大量飲水:不要在餐前給寶寶喝太多的水,以免衝淡胃酸,降低消化能力。
  注意寶寶個人衛生:每天勤給寶寶洗手、剪指甲,以免吃東西或吸吮手指時,把受傷或指甲縫裡的髒東西帶入胃裡。
治療:
  餵食適量:每次餵食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不要餵得太快,量要適宜。
  餵奶前先換好尿布,以減少餵食後體位的改變。
  對待腹瀉患兒,應減少飲食或降低配方奶或是牛奶的濃度,待病況改善後逐漸增加奶量及恢復奶的濃度。
  如果醫師開藥,請務必遵照囑咐定時定量服用。藥物服完後,若仍有不適情形請到小兒科門診追蹤治療。即使情況改善,也不要馬上停藥,而應繼續維持數日。

提醒:如果寶寶有下列情形,請立即去醫院:嘔吐、腹瀉次數越來越頻繁;便中有如鼻涕般粘液、血或是可以看到寄生蟲;嚴重腹痛,特別是痛的部位與痛的方式有所改變;持續發燒超過38.5℃;脫水,如嘴唇乾燥、皮膚變得幹皺且沒有彈性、尿的顏色變深或是尿量減少。

中 暑
病因:中暑俗稱發痧,古稱中暍。小兒中暑主要是由於小兒在高溫環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動時間較長,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衡,水鹽代謝紊亂和神經系統功能損害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中暑多發於2歲內的寶寶,主要與2歲內的寶寶新陳代謝旺盛,肌肉較少脂肪較多,散熱能力有限有關。
症狀:小兒中暑的突出表現是高熱,一般中暑時體溫往往達到38℃-39℃,嚴重的中暑甚至體溫可達41℃以上。病初患兒出汗較多,繼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腦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調,皮膚反而無汗,幹而灼熱,面部潮紅,無汗時患兒體溫往往會進一步迅速升高。同時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有的患兒又出現驚厥和昏迷,嚴重時並發腦水腫、呼吸衰竭、循環衰竭和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危害:重症可在數小時內致人死亡。
預防:
  注意收聽高溫預報,合理安排寶寶的作息時間;
  如遇高溫天氣,尤其是每天的中午和午後(11~14點),儘量減少帶寶寶外出,並適當寶寶午睡的時間;飲食宜清談,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
  每天勤洗澡、擦身;
  如遇帶寶寶外出,一定要帶上防暑工具,如遮陽傘、太陽鏡等;

  不要讓寶寶在太陽下長時間曝曬,並注意到陰涼下休息。
  準備藿香正氣、人丹、清涼油、十滴水、風油精、六一散等防暑藥,以備不時只需。
治療:
  立即將寶寶移到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
  讓寶寶仰臥,放低頭部,解開衣扣,脫去或鬆開衣服。如寶寶的衣服己被汗水溼透,應及時給寶寶更換乾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開空調,以便儘快散熱,但風不要直接朝寶寶身上吹。
  快速降溫,使寶寶的體溫降至38度以下。具體做法是:用涼涼的溼毛巾冷敷寶寶頭部,或給寶寶洗溫水浴。
  如如發現患兒呼吸困難,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時請醫生,作進一步治療。 在寶寶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後可讓寶寶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
提醒:寶寶中暑後應該少量多次飲水,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儘量讓寶寶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東西,以適應夏季的消化能力,同時要記得少吃冷食,有的父母發現寶寶中暑後身體很乾渴,特別愛吃冷飲和瓜果類食物,就滿足了寶寶的要求,讓寶寶大吃特吃。其實這樣做對寶寶的身體有害無益,因為中暑後這兩樣東西都不能多吃,因為涼性食品會損傷寶寶的脾胃。可以給寶寶適當喝一些鮮果汁。

泌尿系感染
病因:夏季潮溼高溫,極易導致敏感部位的細菌增生繁殖。穿開襠褲和小短褲的小孩子,經常會隨地而坐,極容易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症狀:兒童下尿路感染時大部分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而上尿路感染時則表現為發熱、寒戰,全身不宜,腰痛,腎區叩痛,噁心,嘔吐,同時伴有尿路刺激症狀。
預防:
  注意尿布清潔,髒尿布不要亂扔,應放在專用的盆內;
  尿布洗乾淨後,最好用沸水燙過再晾,應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懸掛晾曬;
  要認真做兒童外陰部護理,每次大便後應清潔臀部,儘早不穿開襠褲,勤換內褲;
  儘量多飲水,少喝糖水,多喝些含鹼性的飲料;
治療:出現尿路感染後應儘早醫院門診。
空調病
病因:幼兒皮下脂肪少,毛細血管豐富,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成年人不能感受到的溫差,幼兒卻能明顯地感受到。在空調房裡的冷空氣環境下,幼兒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孔閉合,交感神經興奮,內臟血管收縮,胃腸運動減弱,抵抗力減弱,加上空調內各種細菌、黴菌生長繁殖,空氣被汙染,所以非常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包括肺炎。
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鼻塞、鼻癢、傷風、流淚等有的還伴有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
危害:病情嚴重的還會發展為肺炎。
預防:
  一要防冷,有小兒的室內溫度宜控制在26攝氏度左右,空調房內要穿適宜的棉質內衣,以防著涼受寒;
  二要防風,空調冷風不要直接吹向人體,兒童床注意勿置於冷風直吹處;
  三要防溼,保持兒童房內乾燥;
  四要防黴,避免黴菌滋生,導致哮喘病;
  五要防汙染,要加強兒童房的室內環境汙染檢測和淨化治理,加強空調系統的管理和維護,定期檢查空調器的過濾膜,並及時更換;定期清洗空調器中的冷卻盤。
  六要防密閉,房間應經常開窗換氣,確保室內空氣新鮮。
治療: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水或藿香祛暑膠囊,還可以選用伊洛可益金解毒片或金宏聲複方瓜子金顆粒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孩子應及時送往醫院。另外還可以喝一些薑湯、綠豆湯、西瓜翠衣湯等進行食療。
提醒:幼兒不能長期生活在空調房裡,每天清晨和黃昏室外氣溫較低時,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加強身體的適應能力。早晨起床後,關閉空調,待室內溫度逐漸升高,與其它未開空調的房間溫度接近,或與室外溫度接近後,再將幼兒抱出房間。幼兒離開房間後,應打開門窗,促進空氣流通,確保再次進入房間有更多新鮮空氣

涼蓆性皮炎
病因:引起涼蓆性皮炎的原因較多,主要是有些涼蓆中含有一種致敏源,這種致敏源在新涼蓆中較多,有過敏體質的幼兒接觸這種物質後常常發生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皮炎。還有一些涼蓆的縫隙中寄生著蟎蟲,能在人的皮膚上爬行叮咬,也會使人出現皮炎症狀。另外,有些幼兒身體較胖,出汗多,汗水浸漬皮膚,皮膚的熱量不能迅速向外散發,也容易引起皮炎。
症狀:有些寶寶在涼蓆上睡覺之後,身體接觸涼蓆的地方會紅腫、刺癢、疼痛,並起一些小紅疙瘩。這些小紅疙瘩多集中在背部、腰部、腿部。
預防:
  儘量避免用新涼蓆:嬰幼兒儘量不要用涼蓆,即使要用也最好是鋪舊涼蓆,並在涼蓆上鋪一層布,使皮膚不與之直接接觸。
  經常清洗涼蓆:在使用涼蓆的過程中,要做到「一天一擦洗,一周一晾曬」。 使用吸汗的面部:肥胖幼兒愛出汗,用前應在涼蓆上墊一層吸汗的棉布,防止出汗後汗液浸漬皮膚。
治療:
  清洗拭乾患處:萬一睡涼蓆引起了皮膚炎症,要用溼水將寶寶患處清洗、擦乾,不可讓寶寶隨意搔抓。
  不要盲目用藥止癢:父母也不要用花露水、風油精、痱子粉盲目給寶寶止癢,因為患病兒童的皮膚本來就已經很敏感,使用這些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及時就診:及時到醫院就診,或者去正規藥店購買抗過敏性藥膏,如艾洛松(適合1-2歲幼兒)、尤卓爾(適合10歲左右孩子)塗在患處。
提醒:最好為寶寶鋪舊涼蓆,每年首次使用時,用開水燙洗一次,再放到陽光下暴曬。在使用過程中,要做到「一天一擦,一周一曬」。 建議給小寶寶用麥秸涼蓆,其特點是質地鬆軟,吸水性較好,涼爽程度適中,是比較理想的嬰兒涼蓆。

各類傳染病
炎炎夏日,由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體溫調節功能差,難以適應夏季高溫環境,加上孩子因為貪吃、貪涼或被蚊蟲叮咬,很容易染上幾種傳染病,父母們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蚊蟲為傳播媒介。乙腦多發生於12歲以下的兒童中,尤其是3歲以下的小寶寶。乙腦的高發期在每年的7-9月,8月是高峰。主要症狀是頭痛、嘔吐、煩躁不安、嗜睡、頸項強直、高燒不退、昏迷、抽風等。如果治療搶救不及時,可危及孩子生命或留下較嚴重的後遺症。
  預防方法:10歲以下的孩子要按時接種乙腦疫苗,還要特別注意滅蚊、防蚊。
菌痢: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與不潔飲食有關。多發於7-9月,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菌痢類型中最嚴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發生於2歲到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常起病急,體溫可達41℃-42℃,煩躁嗜睡,膿血便或反覆抽風,短時間內可發生呼吸或循環衰竭而致死亡。
  預防方法:要把好「病從口入」關,蒼蠅是菌痢的傳染源,在飲食上要注意飯前便後洗手。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不貪吃冷飲。嬰幼兒奶瓶、餐具等要定期消毒。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夏季最常見的疾病。由於夏季氣溫升高,各種病菌十分猖獗。食物中營養豐富,是各種細菌理想的生存、繁殖場所,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輕則引起腹痛、腹瀉、嘔吐,重則導致脫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預防方法:首先要防止食物被細菌汙染,對肉類食物要嚴格消毒,一般可採用高溫消毒。同時,教育孩子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剩飯、剩菜,尤其是隔夜的、冰箱裡的食物一定要徹底加熱。其次,用低溫、防腐的方法來保存食物,要防止食物在貯藏過程中被汙染。此外,少吃海產品,防止嗜鹽性細菌的感染。


A肝: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AV引起的肝炎,經糞-口途徑傳播,夏季是高發期。主要症狀有:低熱、乏力、噁心等,可伴腹脹、腹瀉、尿黃如濃茶,繼而鞏膜及皮膚黃疸,伴肝區不適。
  預防方法:要注意加強衛生保健,防止血源汙染、唾液汙染、水源汙染;餐具要消毒使用,對感染者避免親密接觸;教育孩子注意衛生。


傷寒:由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病人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兒童傷寒病人可佔總病例數的35%-60%,小兒傷寒臨床表現不如成人傷寒典型,年齡愈小愈不典型。新生兒患傷寒時,肥達氏反應常呈陰性,故易被誤診。小兒傷寒多起病較急,持續發熱,胃腸道症狀明顯,嘔吐、腹瀉多見。
  預防方法:要搞好糞便、水源和飲食衛生管理,養成不吃不潔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瘧疾:由瘧原蟲經按蚊傳播而引起的傳染病,以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脾腫大,貧血為發病特徵。常見的有間日瘧和三日瘧兩種。兒童由於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熱型不規則,並常以驚厥代替寒戰,表現出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噁心、嘔吐、腹瀉、四肢溼冷等循環不良和胃腸道功能紊亂症狀,家長要引起重視。
預防方法:預防瘧疾重在切斷按蚊這個傳播媒介,要搞好衛生,消滅蚊子,避免人蚊接觸,防止叮咬。
 
  紅眼病:病毒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夏季最易被染上的眼科傳染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早期症狀是雙眼瘙癢不適,有異物感、燒灼感、接著眼睛紅、腫、痛、眼屎多、怕光流淚、不敢睜眼,可伴發熱、頭痛。
預防方法: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人們在流行期要少到或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遊泳池、公共浴室、遊樂場等。若要遊泳,可用氯黴素等眼藥水進行預防性用藥。

--金太陽精彩13周年--

回覆:1(公司介紹)

回覆:2(直營連鎖店電話)

回覆:3(會員服務專享)

回覆:4(孕媽咪特權)

回覆:5(暢遊一番)

回覆:6(店長推薦)

回覆:7(媽媽課堂)

回覆:8(育兒課堂)

回覆:9(特惠資訊)

回覆:10(寶寶攝影)

客服電話:0758-3176888

客服QQ1375777418

相關焦點

  • 夏季小兒常見皮膚病的預防和護理
    小兒的皮膚柔軟薄弱、細嫩、抵抗力差,很容易受感染,尤其是夏季。因此,小兒皮膚病的預防和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29日,記者採訪了蘭山區婦幼保健院皮膚科醫師嬴雙,她給廣大家長朋友介紹了夏季小兒幾種皮膚病的護理和預防知識,大家來學習一下吧。新生兒紅斑病症表現:約有半數的新生兒在出生3天以內發疹。
  • 防控夏季學校食源性疾病
    日前,區市場監管局、教育局、衛健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夏季學校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學校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特殊天氣期間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
  • 小兒常見腹痛如何找到病因 濱州市人民醫院小兒消化內鏡有辦法
    濱州市人民醫院兒科一病區副主任、主治醫師劉玉芹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人民醫院的小兒消化內鏡檢查可以在鏡下直觀地觀察病變,也可以進行病變組織的活檢和病理檢查,從而明確病變性質。  醫生使用小兒消化內鏡為患者做檢查  「目前在家長中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只要孩子出現了腹痛,就認為是腸繫膜淋巴結炎引起的。」
  • 兒童常見疾病
    預防病毒性腦炎,家長要注意兒童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避免孩子發生呼吸道感染和胃腸道疾病。此外,加強體育鍛鍊和注射各種病毒疫苗是預防病毒性腦炎的根本途徑。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狀?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是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為腮腺炎病毒。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談:小兒多動症常見症狀體現是什麼?
    出現了小兒多動症這種疾病的孩子在咱們身邊現在是越來越常見了,小兒多動症的出現就是說孩子十分的好動,這是一種疾病的症狀,如果不及時的去進行治療的話,那麼將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那麼小兒多動症常見症狀體現是什麼呢?
  • 安徽發布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
    8月24日,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2020年版)》,手冊分基層醫療機構版和居民版兩個版本,基層醫療機構版主要供基層醫務人員應用中醫藥防治洪澇災害常見病證時運用,居民版主要供災區普通社區居民應用中醫藥防治常見病證時參考。
  • 中醫篇——小兒常見病之小兒腹脹
    這種症狀是兒科常見疾病。那麼,到底什麼是小兒腹脹?引起小兒腹脹的原因有哪些?小兒腹脹怎麼辦?小兒腹脹即腹部膨脹,可由於腸腔、腹腔內積氣、積液、腹內巨大腫物或腹肌無力而引起,其中,氣脹為引起小兒腹脹最為常見的原因。當小兒腹脹時,輕輕敲打其肚子,會發出「咚咚」的聲響。小兒腹脹主要症狀有腹痛、腹脹、精神萎靡、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肛門停止排便等。1、消化不良。
  • 小兒五大常見腹脹證型,實例圖解析辯證
    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李玥瑤老師關於《小兒腹脹的辨證論治》的課程~各類腹脹證型、治法、病症圖,詳細分析辨證。腹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脘腹部脹滿,按之濡軟觸之無形為特徵,可繼發於多種疾病過程中,也可單獨出現。腹脹的嚴重程度不同,有從很輕微到嚴重和不舒服的感覺。
  • 完美媽媽這樣做:夏季腹瀉,小兒推拿助力,3種方法讓寶寶少受罪
    小兒洩瀉是兒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尤其是以2歲以下的小兒較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高。如果腹瀉遷延不愈,不及時治療和調護會引起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成為疳證。通常表現出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大便不調等特徵。
  • 常見黑睛疾病中醫治療
    此外,黑睛與白睛相連,白睛屬肺,黑睛屬肝,金可克木,故黑睛疾病還可因白睛等鄰近組織病變遷延失治而引發。黑睛疾病是眼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                   黑睛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黑睛翳障。新翳者常伴有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及明顯的磣澀、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等症狀,常見的病變如聚星障、、凝脂翳、溼翳、花翳白陷、混睛障、疳積上目等。
  • 小兒腹脹常見的原因和按摩手法
    那麼,到底什麼是小兒腹脹?引起小兒腹脹的原因有哪些?小兒腹脹怎麼辦?什麼是小兒腹脹?小兒腹脹即腹部膨脹,可由於腸腔、腹腔內積氣、積液、腹內巨大腫物或腹肌無力而引起,其中,氣脹為引起小兒腹脹最為常見的原因。當小兒腹脹時,輕輕敲打其肚子,會發出「咚咚」的聲響。
  • 「小兒推拿」——一種綠色安全的小兒康復療法
    海南省中醫院致力打造特色專科: 「小兒推拿」——一種綠色安全的小兒康復療法小兒推拿是中醫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通過手法作用於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從而治療小兒疾病和進行小兒保健,主要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面癱、肌性斜頸、脊柱側彎等
  • 「小兒夜盲」①此方治小兒夜盲當日可愈
    接觸性皮炎阿彌陀佛212過敏性皮炎阿彌陀佛213神經性皮炎阿彌陀佛214夏季皮炎小兒腸炎阿彌陀佛377小兒腹瀉阿彌陀佛378小兒痢疾阿彌陀佛379小兒便秘>小兒縮陰阿彌陀佛428小兒陰疽阿彌陀佛429小兒陰莖腫阿彌陀佛430小兒龜頭炎
  • 寶寶常見疾病,怎麼買保險?
    問題:娃生過病,哪些疾病會影響買保險呢?超哥答:寶寶健康出生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但是有時也會伴隨一些疾病,讓我們憂心不已。比如常見的早產、低體重、黃疸以及先天性心臟病。這些常見的疾病會對買保險有哪些影響呢?1、 早產:正常懷孕,一般會到40周生產。寶寶不滿37足周就急著出來的稱為早產。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個叫低重,這個不是早產兒,是出生時低於2.5kg的叫低重,在給寶寶買保險的時候,這兩項都需要注意一下。
  • 兒外科常見疾病概述(下)—通俗版
    今天為大家帶來兒外科常見疾病概述的下半部分,之後會展開來詳細科普,敬請關注。>1.鰓裂囊腫及瘻管:手術切除2.肌性斜頸:康復 手術(越早治療越好,很多可以避免手術通過康復治療後治癒)3.鎖骨骨折:保守三、臍部:臍部包塊1.臍茸:臍部滲出最常見疾病
  • 塵蟎誘發夏季過敏性疾病高發 空調惹的禍
    兒童門診副主任醫師沈紅說,最近每天上午排出的100多個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疾病和空調有關。  沈紅醫生告訴記者,夏季空調房內不通風,空氣中的微粒和塵埃置換不出去,蟎蟲本就容易滋生,尤其是現在很多家庭都使用空氣加溼器,在潮溼環境下蟎蟲更易生長繁殖。大人可能感受不到,但嬰幼兒皮膚和各器官都很嬌嫩,很容易「中槍」。
  • 小兒冬病夏治節氣貼敷注意啥?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伏天,各大醫院早以開啟「冬病夏治」工作,三伏貼深受群眾喜愛,兒童的貼敷也讓家長們十分關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表示,小兒生理特點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易於患肺系和脾系疾病,中醫五行中「土」對應長夏在髒屬脾,「金」對應秋在髒屬肺,長夏養陽有培土生金補脾益肺的作用
  • 神奇的中醫療法--小兒推拿療法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小兒推拿確實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還可以保證小兒氣血充盈,飲食不偏,食慾旺盛、發育正常等。2、緩解、解除小兒病痛。當小兒生病時,可以按摩小兒身體的某一部位,通過經絡的聯繫,使其體內相應的臟腑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 小兒推拿:小兒疳積,家長照顧孩子的一門必修課
    其實小兒疳積不只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還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太缺乏餵養知識,不停地給孩子補充營養。這樣做反而會導致孩子的脾胃負荷變重,傷害了孩子嬌嫩的臟腑,使寶寶食慾下降,這種小兒疳積是由於營養失衡造成的。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通常有藥物治療和推拿治療兩種,藥物治療需要醫生開具處方,而推拿治療在家裡就可以進行,其實兩者相結合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下面著重介紹小兒推拿治療小兒疳積。小兒推拿是一種健康的有效的療法,很多孩子會厭惡藥物治療,每次生病的時候家長對孩子都束手無策。
  • 小兒鼻出血及鼻竇區壓痛的臨床意義
    :又稱鼻衄,為小兒比較常見的臨床症狀。6.1可引起鼻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常為雙側出血,可見於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如瘧疾、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等)、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友病等)、高血壓病、肝臟疾病、維生素C或K缺乏、藥物使用不當(如抗凝藥過量)、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等。另外,部分患有百日咳或類百日咳的小兒,因劇烈咳嗽用力過猛可出現鼻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