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2020-12-26 無名狂客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馬鐙出現以後,大大增強了騎兵的作戰能力,人和馬融為一體,戰士在馬上可以自如、準確地揮舞兵器攻擊敵人,尤其他為近距離廝殺創造了條件,既可居高臨下地進攻,又可快速追殺和撤離,如同猛虎添翼。

歷史學家林恩·懷特這樣說: 結構簡單的發明很少有超越馬鐙的。歷史震撼和影響力也少有超越馬鐙的。戰爭新模式的必要前提由此誕生,西歐面貌的改觀由此幾成定局,由封地貴族主導的歐洲突然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專業戰法……而成全這一切的因由非馬鐙莫屬。 馬鐙之後,一支新型軍隊、乃至一種新的制度和社會結構冉冉誕生,這就是騎士制度。歐洲騎士制度源於中世紀加洛林朝的法蘭克王國,後逐漸推行到歐洲各國。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期,中央對地方已經失去控制,撒克遜人攻入萊茵地區的法蘭克尼亞,阿瓦爾人進入巴伐利亞。

當時阿拉伯人已從非洲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徵服了整個西班牙,西班牙成為伊斯蘭教的一個中心。公元720年,西班牙的摩爾人越過庇里牛斯山繼續北進,直抵法蘭克腹地。對法蘭克人來說,不僅國家內憂外患危在旦夕,而且整個歐洲都面臨著伊斯蘭教的統治擴張。 其時,被稱為「鐵錘」的查理·馬特擔任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他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軍事改革,以採邑制加快了歐洲的封建化步伐。

他把土地作為採邑,有條件地分封給親兵和貴族。凡接受採邑者,須提供相應數量的全副武裝的騎兵為國服役。因為土地的層層分封,等級制度和主從關係就此誕生。西歐的封建制度據此建立,也奠定了一個劃時代的騎士制度的基礎。

雖然鐵錘查理至死也沒有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但他的兒子「矮子」丕平終於自我加冕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兒子查理把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進一步推向頂峰,通過近半個世紀的連年徵戰,到8世紀末,法蘭克王國的版圖空前廣闊,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幾乎囊括了整個西歐大陸,同西羅馬帝國不相上下。 公元800年聖誕節那天,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親自為查理加冕並塗聖油,稱其為查理大帝,即「偉大的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為查理曼帝國,也叫加洛林帝國。

這位從教皇手中搶過王冠的「歐洲之父」死後,帝國就陷於內戰。公元843年,《凡爾登和約》將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這就是現代歐洲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前身。 很少有其他發明像馬鐙那麼簡單,而在歷史上起過像它那樣關鍵的觸媒作用。

馬鐙創造的新作戰方式,在西歐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個社會由騎士階級的貴族統治,騎士們被賦予土地,使他們得以一種新穎而高度專門化的方式專職於戰爭。這種馬上貴族也因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行為風格及社會風尚,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形態和思想格局。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騎士文化是歐洲文明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方傳統中獨特的一夫一妻制和個人主義等文化都可以從騎士精神中找到最終淵源。

馬鐙出現以來,全速行進的歐洲騎士迅速成為一支不可阻擋的力量,他們就像堡壘和攻城炮一樣是軍事工程學的產物。由200塊鐵板做成的盔甲和20萬個小鐵環聯結而成的鎖子甲保護,幾乎任何刀劍長矛箭鏃都難以傷害他們。可以說,沒有馬,那麼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騎士精神。在將近1000多年間,馬鐙使將人和馬熔鑄成為一個一體化的戰鬥機器。

騎士文化構成的世俗文明,教士文化構成的教會文明,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齊頭並進,平行發展,最終形成一種徵服世界的西方文明,這也是歐洲中世紀留給人類最大最具特色的精神遺產。

相關焦點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在許多歷史記載中,公元378年的阿德裡安堡戰爭是馬鐙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這要比阿提拉進入歐洲早數十年。哥特人的馬鐙可能來自頓河流域的阿蘭人,阿蘭國在此戰前4年已為匈奴所滅。哥特長槍騎兵有了馬鐙如同猛虎添翼,用平均1000磅重戰馬的強大力量,很快將羅馬軍團擠壓至崩潰。此戰以後,馬鐙開始傳入西歐,並使這種重裝槍騎士成為中世紀歐洲的經典形象。
  • 「中國靴子」改寫歐洲歷史
    上一期文章小編談到了歐洲中世紀的女騎士們,她們中間有力勝男兒的的戰斧騎士團,也有獲得各色勳章的名義女騎士。然而,無論是傳統騎士還是女性騎士,他們能夠在歷史上出現並在一段時期內獨領風氣之先是因為什麼呢?說出來可別詫異,這一切的一切,都還得從中國古代的一個發明說起。
  • 別總盯著歐洲騎士,漢朝沒有馬鐙鞍具,照樣用騎兵衝擊遊牧匈奴
    編者按: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最強大的兵器莫過於正面衝鋒的騎兵,尤其是中世紀時期西方以重騎兵結陣衝鋒,往往能撕裂對方的陣型,有效殺傷其有生力量。很多人對於衝擊戰術的了解源自於歐洲中世紀的騎兵戰術,但事實上中國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大規模使用騎兵衝擊戰術,具體情況如何待我們一探究竟。
  • 中國的馬鐙塑造了歐洲的歷史
    說某一事物塑造歷史,往往都是理由牽強的附會之詞,但這個關於馬鐙和歐洲歷史的說法卻看似很有道理,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 馬鐙是由中國傳入歐洲,這點是確定無疑的。
  •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當馬匹和戰士結合在一起時,一個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誕生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戰場上的主要兵種。研究中國古代騎兵發現,馬鐙並非伴隨騎兵的出現而同時問世的馬具。最早的騎兵並沒有馬鐙的支撐與輔助。千萬別小看這一對可有可無的小小馬鐙,它對於騎兵的作戰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其實早在秦代,騎兵就裝備了齊全的馬鞍,勒馬之具也已經完備。
  • 蔡猛:馬鐙改變世界,馬文體推動各國交流、溝通
    特別是在馬鐙出現之後,在馬上解放了雙手的騎士們,更是號稱戰場坦克、裝甲車的存在,也正是這種十分具有戰略意義小物件的出現,在過去的一千多年時間裡,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在大部分時間裡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諸如中國封建王朝歷代對北方馬背民族的防範、歐洲對阿拉伯民族的戰爭,都是封建時代兩個文明碰撞的代表。但是馬鐙、馬蹄鐵是怎麼出現的?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臺。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衝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
  • 《文明6》馬鐙攻略 歷史背景分享
    導 讀 馬鐙是《文明6》中世紀的一種科技,馬鐙起源於中國,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騎者的穩定性和對馬的控制能力
  • 話說馬鐙
    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沒有馬鐙,當馬飛奔或騰越時,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這種艱辛可想而知。
  • 「絲路文化」嘉峪關魏晉磚壁畫中為何沒有馬鐙?
    英國的李約瑟博士,這位名聞世界的學者,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十分嚴謹地證明馬鐙是由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所發明,然後經中亞傳至歐洲,並指出馬鐙使騎兵真正登上歷史舞臺,使戰車相形見絀,從而淡出歷史長河。在出土文物中,最早出現馬鐙形象的是湖南長沙西晉晚期墓(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出土的一件陶鞍馬俑。
  • 從軟馬鞍到高橋鞍:秦始皇帝陵的騎兵鞍馬,為什麼沒有馬鐙?
    秦俑坑中的馬,有拉戰車的馬和騎兵鞍馬兩種。拉戰車的馬,它們四匹一組,後面拖一輛戰車,在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中都有出土,無馬鞍。騎兵鞍馬,主要集中在二號坑的騎兵陣和車、步、騎混編陣,馬背上塑有馬鞍,四匹一列排列在俑坑的過洞內。雖然這些鞍馬配備有馬鞍,但奇怪的是,馬鞍上卻沒有發現供騎兵上下馬和騎乘時踏腳的馬鐙,這是為什麼呢?最簡單粗暴的回答是,秦代還沒有發明馬鐙。那麼,馬鐙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像我們代中文的騎士一詞,指的就是西歐的騎士。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
  • 從古羅馬騎士的起源,聊聊騎士制度,在歐洲的盛衰
    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佔著很重要的位置。它普遍出現在歐洲的政治、軍事、文學、歷史等各種著作裡。可以這樣說,不了解騎士制度就不能真正認識歐洲的文化,甚至象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唐·吉河德》也看不懂。一、騎士的產生騎士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
  • 馬具的演化,對騎兵發展歷史影響重大
    節約和當盧出現較早,商周時代即有,但多用於駕車。馬絡頭的基本結構在匈奴時期基本定型。我國北方草原地區,較早出現在李家崖文化遺存中。從青銅時代晚期的考古發掘可以窺測出,節約一般用銅管,當盧多用銅泡和蚌貝,而到了唐朝時期才改為杏葉。匈奴改進了馬絡頭、鞍飾、攀胸、腹帶以及騎士的弓箭和短兵器,對北方草原遊牧民族鞍馬文化的興盛和古代騎兵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
  • 中世紀歐洲騎士有多強?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尼西亞之戰
    尼西亞,古羅馬時代的著名古城,君士坦丁大帝最初召開基督教公會議的地方。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1097年,已經在羅姆蘇丹國的統治之下。十字軍十字軍的主力是重裝騎士,他們身穿厚厚的鎖子甲——密密麻麻的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組成了一件下能護住膝蓋,上能達到臂肘的鐵製衣衫。
  • 波蘭翼騎兵,號稱天主之矛,曾橫掃歐洲大陸,為何最後突然消失
    波蘭歷史上,曾有一隻神秘的騎士兵團,他們身披金甲,背插羽翎,手執長矛,要配利劍。遠遠看上去儼然像是一隻長著翅膀會飛的騎兵,因此得名「翼騎兵」。波蘭翼騎兵最早見於16世紀,此時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教會主導下,這隻騎兵團曾經幫助教皇徵沙俄、抗瑞典、討韃靼、伐土耳其的過程中,創造無數的輝煌和傳奇。翼騎兵的產生波蘭翼騎兵最初是為了與周邊國家抗衡,特別是對抗十字軍的入侵。
  • 遊走在盔甲上的藝術: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都是外貌協會?
    這些表明個人身份的標誌意味著歐洲紋章學的發端。嚴格來說,它們最初的用途並非美學意味上的裝飾,但隨著紋章在中世紀的流行,這也成了盔甲裝飾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就像中世紀手抄本的裝幀一樣,板甲的邊緣裝飾著銅合金薄片(銅合金),有時上面會鎏金並刻上花卉或銘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盔甲的一個明顯進步是全身板甲,大約在1420年出現。騎士從頭到腳披上一整套鉸接在一起的金屬盔甲,防禦力有了大幅提高。當然,鎖子甲和布甲也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板甲為盔甲匠人提供了更多裝飾技術的選擇:鑲邊、鏽蝕、上漆、蝕刻、雕刻、點刻、鎏金、鑲嵌……
  • 歐洲騎士之間的戰爭: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
    同時從中國傳來的胸帶挽具使馬力效率提高了2倍,以馬力拉動的重犁將歐洲廣袤的森林和平原開墾出來,拓墾和「三圃制」生產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供養更多人口。當時馬力幾乎是人力之外唯一的能量來源,風車和水車要晚得多。自從馬鐙普及的10世紀以後,自古人煙稀少的西歐突然人口稠密起來。英國從1086年到1300年人口增加了25%。領主和騎士對正義公平的秩序維護也促進了貿易和商品的發展。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錘子查理為了鞏固騎兵進行改革,禁止貴族冊封騎士,"讓扈從們都聚集到宮廷來,在這裡每人將獲得一匹騎馬、一把寶劍、一副上好的鎖子甲、頭盔和一件刺繡的絲綢外套。而且,如果願意,他將立刻被封為騎士"。從這兩段國王對騎士的受封要求中可以看出鎧甲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