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騎士之間的戰爭: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

2021-01-15 無名狂客

騎士武裝的城堡促進了莊園經濟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城堡比國王的軍隊更方便地對農民(佃農)提供保護,使北歐海盜、馬扎爾流寇和土匪被肅清,社會治安逐漸穩定。同時從中國傳來的胸帶挽具使馬力效率提高了2倍,以馬力拉動的重犁將歐洲廣袤的森林和平原開墾出來,拓墾和「三圃制」生產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供養更多人口。當時馬力幾乎是人力之外唯一的能量來源,風車和水車要晚得多。

自從馬鐙普及的10世紀以後,自古人煙稀少的西歐突然人口稠密起來。英國從1086年到1300年人口增加了25%。領主和騎士對正義公平的秩序維護也促進了貿易和商品的發展。商業與人口的同步增長隨著新拓定居點的延伸和興起,在中世紀後期,歐洲掀起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邊疆擴張運動。

商品化使城市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脫離莊園的農奴來到城市成為自由公民。從這種意義上說,城市就是公民的產物。在貨幣時代,國王不得不出賣部分權力以換取歲入,大憲章開創了以和平方式約束權力的先河。 城堡是封建制度的產物。騎士文化中的封建關係並不只限於授土和效忠,騎士不僅有權利和義務,還必須信守雙方的契約。如果騎士沒有盡到義務,就不得享受權利。反過來,如果國王超額索取,那麼騎士就有權進行反抗。這就是英國大憲章的歷史根源,可以說,騎士精神也是英、法等國議會制度的實際起源。如果在權力面前,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那就是絕對君權,是專制體制而非封建制度,也就不存在個體,而只有體制本身了。

因為騎士首先意味著一種勇敢的獨立精神,忠實於契約,而不是人身依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很多年後的《權利法案》仍是對騎士精神的背書,正如斯賓格勒所言,英國騎士的勝利和權利法案實際上使帝國終結了。 城堡如同騎士的一個延伸和隱喻,馬鐙使歐洲騎士最終走向裝甲化。重甲騎兵如同現代的坦克車,裝甲越厚自然防護性越好,但機動性則會越差。相比東方的輕騎兵而言,西方騎士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很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

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超過60磅的重甲成為騎士的沉重負擔。雖然騎士們身著重甲可以攀牆爬竿翻跟鬥,可是一旦失去戰馬,他們步行距離不會太長。尤其是在泥濘中行走時,那簡直是步履維艱寸步難行。 到了塞萬提斯時代,一名裝備齊全並有護兵跟隨的騎士,既在戰場上沒有用處,又昂貴得難以維持。騎士們的甲冑越來越華麗,比武大賽越來越奢華,他們自命不凡的社會地位同家族門第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離戰場卻越來越遠。騎士們越來越追求榮譽,英雄崇拜與文藝復興構成了一種真實的聯繫,從而形成獨特的騎士文化和貴族傳統。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歐洲數百個騎士家族通過通婚聯姻,幾乎壟斷了土地的支配和政治的統治,以及對社會的強大影響力,這種根深蒂固的無形力量一直延續至現代。 在傳統的城堡時代,儘管領主好勇鬥狠,不斷互相攻伐,但騎士在戰場上的爭鬥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通常情況下,被俘虜的騎士要用自己的信譽保證在一定日期繳納贖金,然後即被放回,而且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英法戰爭時,被俘的法國騎士常常與英國騎士一起舒適地生活,自由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

這種優待被俘騎士的傳統也包括最尊貴的國王。英國獅心王理查在十字軍戰爭時被內訌的奧地利人俘獲,英國就用重金贖回,他照樣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和騎士國王。法王路易九世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富勒在他的名著《西方軍事史》中指出:「當時的絕大多數戰役不過是個別騎士之間的肢體衝撞而已。」在中世紀,基督教國家之間的騎士戰爭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會的制約而變得較為仁慈節制。比如說所謂的「主日和平」規定,如果領主沒有做過主日彌撒,便不得在禮拜日攻打他的敵人。

因為騎士之間的戰鬥禁止使用密集隊形,再加上「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的信條,往往使戰爭變成了一種決鬥。值得一提的是,騎士的僕從們是不被允許參加戰鬥的,他們的任務是幫助自己的主人披掛、上馬,或者在其落馬時加以救護。這些戰爭的文明共識類似中國春秋時代《司馬法》提出的「軍禮」。 應當說,騎士時代的戰爭基本都屬於較為文明的有限戰爭,這一時期的戰爭職業化也催生了西方最早關於戰爭的成文法。

這些法律在基督教世界得到相當普遍地遵守。在教會的壓力和羅馬法典的影響下,這些法律其實只是一些行為準則。比如殺戮俘虜不認為是錯,但殺害婦女兒童是絕對不允許的。法律對戰爭的介入,與其說是出於基督教義或者騎士的良心,還不如說是由於戰爭的商業化。在1337—1453年間的「百年戰爭」中,英法兩國都普遍地使用僱傭軍。 聖女貞德被燒死之後,把英國人最終趕出歐洲大陸的不是法國不可一世的騎士們,而是另一種新出現的專業士兵,他們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卻有響亮的名字——炮兵。

當哥倫布踏上新大陸的時候,法國的查理八世摘到文藝復興的一顆桃子,他用富足的國庫打造出的這支歐洲最優秀軍隊中,出現了一長列青銅鑄造的大炮。這支軍隊同300年後橫掃歐洲的拿破崙軍隊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儘管堂吉訶德永遠也不會承認,然而事實上,只要火炮一出現,騎士們馬革裹屍的神聖戰爭就即將成為明日黃花。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欽點的怯薛軍,曾砍翻歐洲3大騎士團,旋轉360度瞬間斃敵
    怯薛軍劇照然而,其中絕大多數戰爭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一統天下的目標華夏內部戰爭為主。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支古代精銳部隊「怯薛軍」,卻是一支徵服過歐洲大陸的傳奇軍隊。成吉思汗將功勳之臣後代徵調到自己身邊作為禁衛的舉措,也可以說是他以此來挾制權臣的一種手段(直白點說就是人質)。其次,從怯薛軍的實戰案例來看。正如前面所說,怯薛軍基本上都是由功勳權臣的子弟所構成(性命比普通的士兵要金貴許多)。
  • 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是東方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是西方英姿颯爽的騎士?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是西方的鎧甲暫不論東方。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一、鎧甲與騎士聯繫 鎧甲是因為戰爭而產生的,但是很顯然鎧甲的對象是士兵。
  • 十萬歐洲騎士對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僅剩千人,原因為何
    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十三世紀,日耳曼人的王牌軍隊鐵血騎兵與蒙古鐵騎之間的較量。一提到歐洲重騎兵,大家首先想到的帶名詞是「力量」,「強大」,「無與爭鋒」。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王牌之師,在人數上又佔有優勢,怎麼會敗於人數較少的蒙古騎兵呢?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早期就與掠奪戰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以戰爭為職業,穿著沉重的鎧甲,使用各式武器,對武力精益求精。在整個歐洲軍事系統中,騎士曾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了生而為人的最高榮譽,歷史學家們一直把歐洲的中世紀稱作「騎士時代」。
  • 歐洲中世紀騎士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煉成的?
    誠然,就像中國的君子、日本的武士,在西歐,騎士則是人們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勇敢、忠誠、浪漫、優雅,騎士精神是西歐國民精神的縮影,直至今日仍然惠澤頗深,本文將討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不少騎手經常在戰鬥中失去平衡從馬上掉下來。 在出現馬鐙以前,騎在馬上的人是不牢靠的。雖然有馬嚼子和馬刺可以幫助他控制他的騎乘,沒有馬鐙的鞍子也可以固定他在馬上的位置,可是他要作戰的話還是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騎士是用刀劍,因為沒有馬鐙,當他大力揮動刀劍猛砍敵人時,不僅打不中敵人還會導致自己翻身落地。
  •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戰火之災:以三十年戰爭為例三十年戰爭是早期近代歐洲所有戰爭中最具有代表性者之一,單以三十年戰爭來說,其直接反映出了當時歐洲內部極端複雜的矛盾。三十年戰爭是一場由三個戰場相互聯繫而組成的戰爭,並且只有一個是真真正正的打了30年的。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高富帥的人馬刀槍——中世紀的騎士們都使用什麼武器?
    在描繪中世紀歐洲戰爭時,我們一般都認為騎士使用騎槍和劍進行戰鬥,但雖然這些武器很重要,最為有效也最為致命的卻是另外一些野蠻但實用的武器。 武器的受歡迎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其有效性,保養狀態和成本。但是,在戰鬥中,武器對對手的殺傷力最終決定了它的價值。 中世紀的武器很少能夠突破敵人的金屬盔甲,但是重擊盔甲帶來的內臟創傷,肢體的變形,將使敵人喪失作戰能力。武器不必殺死敵人,它只需要把對手打倒就足夠了。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像我們代中文的騎士一詞,指的就是西歐的騎士。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
  • 車田正美的大男子主義:絕不讓女聖鬥士取走敵人性命
    而女神雅典娜明明是傳說中的智慧女神和戰爭女神,擁有一招把冥王哈迪斯捅個窟窿的強悍戰力。但在聖鬥士星矢的漫畫裡,卻成了每次都會輕而易舉被敵人抓走,然後不得不依靠聖鬥士星矢等人前來營救的超級弱雞。所以你看,在車田正美的筆下和心裡,他就始終要突出星矢等五小強的男性角色,而把女神紗織小姐這樣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十分柔弱。
  • 畫質炸裂,《環形戰爭》中世紀戰爭歐洲風的roguelike戰旗手遊
    今天小編發現了一款手遊,看了截圖還以為是《暗黑之魂》手遊呢,嚇了一大跳;但是看了一下遊戲風格玩法,雖然是戰旗玩法但憑藉遊戲目前公布的質量,還是值得期待的,一起來看看吧~此遊戲採用了UE4,背景加入了部分克蘇魯的元素,偏中世紀戰爭歐洲騎士風,講述了多個國家以及不同宗教勢力之間
  • 最具有騎士精神的非騎士-薩拉丁
    而跟隨他南徵北戰的十二位戰士,被冊封為聖騎士。這便是騎士的起源。 更不用講八大美德俱全的騎士精神所要求的難度了。 自歐洲中世紀一千餘年以來,自然是少不了追求完美騎士精神的騎士。但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被東、西方史學家認為是最具騎士精神的君主,這就是埃及阿尤布王朝的首位蘇丹:「薩拉丁」。而騎士往往是在基督世界的稱呼,卻被用在一位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身上。足以說明薩拉丁的睿智,勇敢和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
  • 中世紀的一名合格英格蘭騎士
    戰爭狀態下,超過兵役時限時,領主需要自掏腰包為其提供薪資補貼。不過,騎士的軍事服務並不僅僅局限於戰場,還包括守衛王室和領主貴族的城堡。 諾曼王朝建立初期,撒克遜舊貴族叛亂時有發生,諾曼軍隊每平定一個地區,便會在戰火廢墟之上修建一座城堡,派遣騎士駐紮,以防守和威懾周圍地區。
  • 它是數碼寶貝中孩子們的第一個敵人,究極體被皇家騎士輕鬆秒殺
    鍬形蟲獸又名古加獸,是在《數碼寶貝大冒險01》中出現的巨大紅色甲蟲,擁有巨大鋒利無比的剪刀,同時也是比多獸的死敵,兇惡的樣子看上去就不是善類,是第一個出場的敵人,因為實力懸殊,孩子們的數碼獸都是幼年期,孩子們一度陷入絕境,在危急關頭七隻數碼獸拼命地保護同伴讓暴龍機發出光芒,七隻數碼獸進化為成長期合力將古加獸打敗
  • 這款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對決的遊戲到底真不真實?
    不對等戰爭典範之一——沙漠風暴行動很好的例子:airsoft比賽和真正的戰場之間的區別。固然airsoft或者一部分比賽的確可以培養訓練參賽者的一些動作要領和戰術思想,但並不代表這就是真正的戰場。這裡又是遊戲性與歷史準確性之間的衝突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維京人手裡的雙手長柄戰斧。
  • 從古羅馬騎士的起源,聊聊騎士制度,在歐洲的盛衰
    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佔著很重要的位置。它普遍出現在歐洲的政治、軍事、文學、歷史等各種著作裡。可以這樣說,不了解騎士制度就不能真正認識歐洲的文化,甚至象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唐·吉河德》也看不懂。一、騎士的產生騎士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
  • 騎士的風骨——騎士八德
    而在歐洲,騎士絕對的效忠是出了名的。 歐洲舊時許多君王的情婦都交由騎士護送,當時不得其解,這一時竟忍俊不禁了。因為騎士的誓言是可以保證他們絕對謙卑而不評判他人的過失,而他們能做到絕對的守口如瓶。是啊,做好一名騎士首先要問自己有沒有一個能夠留住秘密的心。
  • 《唐吉訶德》:騎士制度已一去不復返,為何西班牙社會還在幻想它
    他僱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主人,給她取了名字叫杜爾西內雅,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這一路他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卻一直沉迷其中。他把鄉村客店當作城堡,把老闆當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