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中,19世紀末爆發的「留學日本熱」可以說是對中國近代史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場景。
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打後割地賠款,理論上中日兩國達成了「血仇」。但是奇怪的是,建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很快就開始升溫。的確,大清的新學生削尖腦袋跑到日本去了。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赴日留學」熱潮成為打開大門的洪水。從1896年到1911年,只有清政府向日本公派的留學生近萬人,慈悲生是「公派」的兩倍以上,甚至「步履艱難的立足女人、老人、孩子」.有全家一起留學的景象。
為什麼這麼狂熱?首先是甲午戰爭的刺激,甲午戰爭,清朝30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海戰都回到了原形。《後期的秀》日本迅速崛起的景象自然深深震撼了清王朝的年輕一代。挨打的大清後,練兵自強更成為當務之急。以前學西方很多年了,越學越沒有進步,總覺得文化國情不同。身邊的「國政相似」的日本取得了成功,自然多少晚清知事受到鼓舞,漂洋過海也要學一學。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性價比」。與昂貴的「留學歐洲」相比,「留學日本」的費用只有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學習還很短。例如,可以在「速成班」一兩年內畢業。而且中日文字文化相似,學習交流的「門檻」也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對晚清官員來說,如果能以「官信」的身份去日本一趟,學業結束後回來的話,仕途會更好。各種便利,如晚清明信張志東所說:「路近城碑,風俗相似,文字通順。
在持續數年的「留學日本熱潮」中,最熱門的專業是軍事專業。因為在甲午戰爭中被打的太慘,焦急地燃燒國家命運的晚清年輕人想知道日軍為什麼這麼強大,所以去日本的時候果斷選擇了軍事專業。選擇其他專業的晚清留學生也來到日本受到衝擊,還有堅決的軍事學習「換專業」。《雲南光復諸人事略》形容:「非武功不足,不足以立國。」僅1908年一年,就有數千名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中國留學生。而且,日本海軍陸軍各專門機構、日本軍校、幾乎到處都有中國人。
那麼,問題是,是否真心希望與清王朝達成「血仇」的日本擁抱,甚至向最機密的軍事學校開放中國留學生?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留學生的態度背後有精緻的算盤。首先,晚清「日本留學」可能引發熱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當時推進了獎勵。甲午戰爭後,日本很多政要紛紛訪華,試圖煽動清朝「赴日留學」,1898年日本駐中國大使野諾文雄也宣布,日本將負擔清朝公派留學生200人的學費。從1902年開始,為了鼓勵中國留學生去日本,日本又推出了「速成班」。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花錢,不管公費自費,都可以保證你「速成」畢業。即使是沒有基礎的「日本官員」,日本學校也開設了「特設班」,保證快速「鍍金」。
甚至最敏感的軍事教育,日本也可以說是「放手」。日本也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的軍事學習,但其虎山、浦項、陸軍、大學等專業大學均對中國留學生關閉。但是經過清政府的交涉,他們最終同意清政府派遣專業軍官進入這些大學。至於普通留學生?從1903年開始,日本成立了專門負責中國留學生的「真武學校」,學生在這裡接受訓練後,先被分配到日軍各團做「士官候補生」,到期後進入軍校學習,然後進入專業軍事大學。
這樣「放開」培養的目的也很明顯。宣布免除中國留學生的日本駐華大使野文雄表示:「如果向古代帝國散布在日本感化的中國新人才,將日本勢力建立在東亞大陸的最佳戰略。」日本的這種政策是培養親日力量,為未來的對華侵略鋪平道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一些目的確實實現了。
例如,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軍事發展拍攝了太多「日本烙印」,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成為近代中國的軍事幹部,晚清民國時期的軍隊訓練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一度嚴重依賴日本。例如,陸軍、速成、學堂等學校都大量聘用了日本教官。畢業於雲南武當的新中國元帥也回憶了當時中國的教育特點。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模仿日本軍校。也就是說,通過留學教育,從晚清到1937年的幾十年間,日本一直滲透到中國軍界。
同樣,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的「目的」和這些留學生中的「敗類」。光看這個「軍事專業」的留學生,民國時期就出現了王廟、裝飾家、黃子強、張蘭峰、王永川、李惠澤等臭名昭著的漢奸,裡面的每個人都是日本留學教育的「成果」,到現在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日本如願收穫了這麼多敗類,但以「日本在東亞大陸建立日本勢力的最佳戰略」為目的,他們打錯了算盤。
根據《劍橋中國晚清史》的評價,「20世紀頭10年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的活動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國行動」。其影響當然不是幾個敗類,而是對近代中國變革的推動。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兩三年後,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中國留學生三分之一都加入了,李烈均、許崇智、招聘、閻錫山等民國風雲人物都是其中之一。雖然去保國心留學,但清王朝看透了腐敗的他們,毅然選擇了另一條九死一生的道路,最終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貢獻,為中國近代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此外,這些「留學生」,後來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叛徒,但從1931年開始,面對關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大部分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有些人已經老了,在大節日也不吃虧,有些人打了好幾次都被打敗了,但也屢戰屢敗。(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戰爭) (特別是在國民黨軍隊中,「日本海歸」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慘烈的抗日戰場上,多少「中日同學」就是這樣鋼刀對著刺刀展開一場血戰。
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回顧在那個萬青年時期開始的「留學日本潮流」,除了警鐘長鳴的感嘆之外,我們還表達了更深的敬意。一百多年前,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畢業」後可能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但是他們大部分人沒有忘記少年時代的理想。他們的立場觀念可能不同,但終身見證:7英尺的軀幹,並沒有辜負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