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允許那麼多,中國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2020-12-14 愛歷史的小李

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中,19世紀末爆發的「留學日本熱」可以說是對中國近代史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場景。

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打後割地賠款,理論上中日兩國達成了「血仇」。但是奇怪的是,建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很快就開始升溫。的確,大清的新學生削尖腦袋跑到日本去了。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赴日留學」熱潮成為打開大門的洪水。從1896年到1911年,只有清政府向日本公派的留學生近萬人,慈悲生是「公派」的兩倍以上,甚至「步履艱難的立足女人、老人、孩子」.有全家一起留學的景象。

為什麼這麼狂熱?首先是甲午戰爭的刺激,甲午戰爭,清朝30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海戰都回到了原形。《後期的秀》日本迅速崛起的景象自然深深震撼了清王朝的年輕一代。挨打的大清後,練兵自強更成為當務之急。以前學西方很多年了,越學越沒有進步,總覺得文化國情不同。身邊的「國政相似」的日本取得了成功,自然多少晚清知事受到鼓舞,漂洋過海也要學一學。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性價比」。與昂貴的「留學歐洲」相比,「留學日本」的費用只有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學習還很短。例如,可以在「速成班」一兩年內畢業。而且中日文字文化相似,學習交流的「門檻」也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對晚清官員來說,如果能以「官信」的身份去日本一趟,學業結束後回來的話,仕途會更好。各種便利,如晚清明信張志東所說:「路近城碑,風俗相似,文字通順。

在持續數年的「留學日本熱潮」中,最熱門的專業是軍事專業。因為在甲午戰爭中被打的太慘,焦急地燃燒國家命運的晚清年輕人想知道日軍為什麼這麼強大,所以去日本的時候果斷選擇了軍事專業。選擇其他專業的晚清留學生也來到日本受到衝擊,還有堅決的軍事學習「換專業」。《雲南光復諸人事略》形容:「非武功不足,不足以立國。」僅1908年一年,就有數千名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中國留學生。而且,日本海軍陸軍各專門機構、日本軍校、幾乎到處都有中國人。

那麼,問題是,是否真心希望與清王朝達成「血仇」的日本擁抱,甚至向最機密的軍事學校開放中國留學生?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留學生的態度背後有精緻的算盤。首先,晚清「日本留學」可能引發熱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當時推進了獎勵。甲午戰爭後,日本很多政要紛紛訪華,試圖煽動清朝「赴日留學」,1898年日本駐中國大使野諾文雄也宣布,日本將負擔清朝公派留學生200人的學費。從1902年開始,為了鼓勵中國留學生去日本,日本又推出了「速成班」。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花錢,不管公費自費,都可以保證你「速成」畢業。即使是沒有基礎的「日本官員」,日本學校也開設了「特設班」,保證快速「鍍金」。

甚至最敏感的軍事教育,日本也可以說是「放手」。日本也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的軍事學習,但其虎山、浦項、陸軍、大學等專業大學均對中國留學生關閉。但是經過清政府的交涉,他們最終同意清政府派遣專業軍官進入這些大學。至於普通留學生?從1903年開始,日本成立了專門負責中國留學生的「真武學校」,學生在這裡接受訓練後,先被分配到日軍各團做「士官候補生」,到期後進入軍校學習,然後進入專業軍事大學。

這樣「放開」培養的目的也很明顯。宣布免除中國留學生的日本駐華大使野文雄表示:「如果向古代帝國散布在日本感化的中國新人才,將日本勢力建立在東亞大陸的最佳戰略。」日本的這種政策是培養親日力量,為未來的對華侵略鋪平道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一些目的確實實現了。

例如,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軍事發展拍攝了太多「日本烙印」,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成為近代中國的軍事幹部,晚清民國時期的軍隊訓練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一度嚴重依賴日本。例如,陸軍、速成、學堂等學校都大量聘用了日本教官。畢業於雲南武當的新中國元帥也回憶了當時中國的教育特點。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模仿日本軍校。也就是說,通過留學教育,從晚清到1937年的幾十年間,日本一直滲透到中國軍界。

同樣,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的「目的」和這些留學生中的「敗類」。光看這個「軍事專業」的留學生,民國時期就出現了王廟、裝飾家、黃子強、張蘭峰、王永川、李惠澤等臭名昭著的漢奸,裡面的每個人都是日本留學教育的「成果」,到現在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日本如願收穫了這麼多敗類,但以「日本在東亞大陸建立日本勢力的最佳戰略」為目的,他們打錯了算盤。

根據《劍橋中國晚清史》的評價,「20世紀頭10年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的活動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國行動」。其影響當然不是幾個敗類,而是對近代中國變革的推動。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兩三年後,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中國留學生三分之一都加入了,李烈均、許崇智、招聘、閻錫山等民國風雲人物都是其中之一。雖然去保國心留學,但清王朝看透了腐敗的他們,毅然選擇了另一條九死一生的道路,最終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貢獻,為中國近代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此外,這些「留學生」,後來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叛徒,但從1931年開始,面對關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大部分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有些人已經老了,在大節日也不吃虧,有些人打了好幾次都被打敗了,但也屢戰屢敗。(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戰爭) (特別是在國民黨軍隊中,「日本海歸」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慘烈的抗日戰場上,多少「中日同學」就是這樣鋼刀對著刺刀展開一場血戰。

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回顧在那個萬青年時期開始的「留學日本潮流」,除了警鐘長鳴的感嘆之外,我們還表達了更深的敬意。一百多年前,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畢業」後可能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但是他們大部分人沒有忘記少年時代的理想。他們的立場觀念可能不同,但終身見證:7英尺的軀幹,並沒有辜負國家。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首先就是甲午戰爭的刺激,一場甲午戰爭,清王朝三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海戰陸戰全被打回了原型。「後起之秀」日本那迅速崛起的景象,自然深深震撼了清王朝的年輕一代。外加挨揍後的大清,練兵自強更成了當務之急,之前學西方學了這麼多年,越學越沒長進,還總覺得文化國情不同。身邊「國情相似」的日本取得了成功,這也自然叫多少晚清志士深受鼓舞,漂洋過海也要來學一學。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僅1908年這一年,在日本學軍事的中國留學生,就有上千人之多。且遍布日本海軍陸軍各個專業院校,日本軍校裡,幾乎到處中國人。那麼問題來了,和清王朝「結血仇」的日本,就真的願意張開懷抱,連最機密的軍事院校,都讓中國留學生敞開了學?其實,日本對待中國留學生的態度,背後有著精細的算盤。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
  • 笹川陽平:日中不會爆發新甲午戰爭
    到目前為止,我們給中國大學共寄贈了300多萬冊書籍,有的大學還建了藏書30萬冊的「笹川圖書館」。今後,這項事業還會繼續下去。我希望中國無論是正在學習日語的學生,還是不會日語也沒有來過日本的學生,都能看到這些被翻譯成中文的日本書籍。掌握兩國未來的年輕人相互了解,對日中友好非常重要。
  • 日本護士嫁給中國將軍,並加入中國國籍,女婿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在求是書院學習一段時間後,當地的官員決定共同出資送蔣百裡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依舊保持著優異的成績,並且在所有畢業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劍帶走。蔣百裡雖然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但他對日本的軍事評價並不高,可是他的後半生卻與日本結緣不少。
  •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慘敗?日本軍官說出原因,一真相被忽視了上百年
    在中國的屈辱史中,甲午中日戰爭是非常重要的近代戰爭,這場戰爭讓中國人認清了清政府已經無藥可救了,也掀起了帝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依靠甲午戰爭的勝利成果,日本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成長提供了條件。
  • 甲午戰爭清朝給日本的戰爭賠款值多少人民幣?
    [摘要]根據貴金屬價值計算:大清賠了日本:3808萬英鎊X7.322克X261元/克=727億7526萬人民幣,727億人民幣,不過相當於2015年裡中國遊客在日本的爆買總額。甲午戰爭中清朝海陸全敗,輸給日本,賠出去臺灣,另外還賠了2.3兩白銀,這事實大家都知道。可這2.3億兩白銀,換算到今天,到底值多少錢呢?首先歷史教科書上沒告訴你的,實際上2.3億兩隻是《馬關條約》上正文寫的金額,實際執行起來還要加上追加條款上的佔領軍的軍費,逐年繳納利息,補足銀子中不純的誤差差等等。實際的賠款是遠大於2.3億兩這個數字的。
  • 她是日本人,卻毅然嫁中國,從不教孩子日語,生下一赫赫有名女兒
    在那個年代,中國人娶日本媳婦不但會遭到同胞的唾棄,日本女人也更加不會嫁給中國男人。然而,對於蔣百裡和佐藤屋登而言,一切卻顯得相當與眾不同。蔣百裡的大名自不必多說,他就是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嶽父,也是民國那會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而他的妻子佐藤屋登,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身為國民政府要員的蔣百裡,卻要娶一個日本女人呢?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列強本來以為清朝已經崛起,沒想到這4萬萬人的大帝國還是那麼不堪一擊。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而解禁後,傳教士們紛紛在居留地,即外國人在日本的聚居地中,開辦學校。那麼具體有些什麼樣的基督教學校呢?就像中國的情況一樣,日本的傳教士也非常重視女子教育。第一個特點是與男校相比,傳教士開辦的女校數量非常多。這背後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明治政府並不重視女子教育。此外,傳教士之間也有男女不平等的情況,女性傳教士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她們只能在女子學校從事教育活動。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戰爭背景1、日本方面:日本帝國主義為吞併朝鮮,侵略中國,實現其「大陸政策」,蓄意發動侵略戰爭。「大陸政策」是一個旨在徵服中國和世界 的侵略政策。第一步:侵佔中國的臺灣;第二步:徵服朝鮮; 第三步:侵佔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第四步:徵服全中國; 第五步:侵佔亞洲,稱霸世界2、列強方面: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採取默許或縱容態度,成為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 中國唯一不讓日本人進入的城市,沒有商量的餘地,發現後一律遣返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有趣的人生,一半是人間煙火,一半是山川湖海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歷史也由此進入屈辱的近代史。一直到二戰結束,中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殘忍的日本人更是在中國進行著殘酷的殺戮,曾經的日本人給中國人帶來了太多的傷害,直到現在依然讓人無法忘記,更不能忘記。正是因為日本人的殘忍,中國有一座城市至今都不允許日本人進入,因為日本人帶給這座城市的傷害太深了。這座城市就是旅順,位於裡遼東半島的最南端,稱為遼寧的天涯海角。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但是這句話在近代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的學者內藤湖南斷章取義地變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說中華文明在崖山之後,伴隨著宋朝精英階層的覆滅,正統中華文明實際上已經斷絕。而之後的滿清入關,更是從文化層面上消滅了中華文明,使得華夏的文化全部變為了異族的文化,中原大地上已經沒有了正統的中華文化。
  • 甲午戰爭日本一戰揚威,戰後立即宣布廢除漢字,報紙登出卻尷尬了
    在當時,日本是最為好學的國家。早從漢朝起,他們就積極遣使學習華夏文化,等到收穫頗豐,再將所學帶回日本,造福國家。隨著常年與我國的接觸,日本社會變化顯著,人人都以能結識中國賢者及日本前往中國留學的人才為榮。唐朝年間,日本對中國愈發崇拜,由於日本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漢字一經流入日本,就廣受推崇。漢字對日本的幫助確實十分之大。
  • 中國將軍娶了一位日本女護士,64年沒回過娘家,從不教女兒學日語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其他國家如豺虎豹,窺視中國,其中便以日本為代表,此後又用洋槍炮強行打開中國國門,在此犯下無數滔天大罪,所有中國人都忘不了日本人所犯下的罪行,然而在這件事中,一位中國將軍娶了一位日本女護士,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些是誰?那一年究竟怎麼了?他們倆的結局怎麼樣?
  • 日本將允許更多外國人進入本國,全日空航空恢復部分中國航線
    日本將允許更多外國人進入本國,全日空航空恢復部分中國航線 蔡木蘭 2020-09-24 14:23 來源:澎湃新聞
  • 清廷朝野反思甲午戰爭結論南轅北轍
    [摘要]一種反思認為中國必須學習西方和日本,才能在國際上翻身。另一種認為東西方是天然的敵人,必須全面抵抗西方侵略,確保中國文化純潔性。這一派在廟堂佔上風,於是有了王公大臣撐腰的義和團運動。自鴉片戰爭以來,「往前走」與「往後退」的兩股力量,在中國膠著爭持。經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拳、立憲運動、保路運動,及至辛亥革命一聲炮響,造成滿清傾覆,民國創立。各式各樣的「改良」、「變法」、「革命」,內憂與外患並至,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間國家、民族、文化的命脈,存亡絕續,懸於呼吸,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用李鴻章的話來說,開亙古未有之變局,是一點也沒有誇張的。
  • 一百年的日本女生制服演變史(組圖)
    日本女子學校制服的全面確定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在當時的日本,女性承擔著孕育強健國民的義務,健康的身體不可或缺。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家鼓勵女子教育開展體育活動,但是傳統服裝不適合運動,改良「野蠻」的和服勢在必行。山根正次是當時的一位設計師,他曾對比中日兩國的女性服裝,認為中國在結構上更勝一籌,而日本和服的裙裾經常被風吹開,醜態畢露。
  • 日本當年哪來的勇氣侵略中國?看完令國人沉默了
    在中國歷史的漫長發展的期間,在之前日本從古代的時候就一直深受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很多方面都是不斷地去學習中國,尤其是在文字的一些習俗方面都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日文當中經常會看得到漢字的聲音。而大家都知道中國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的實力是很強的,甚至可以被稱之為是國際的霸主那個時候日本的島內又一直有戰爭頻發,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本根本就沒有心思也不敢去對中國動心思。但是隨著後面工業改革之後,中國難以跟上世界的步伐也慢慢的脫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也就把目光都瞄準了中國,可是那個時候即便便中國是有著很大劣勢的,但是日本也很難一口直接吞下大清。
  • 世界十大著名軍校:中國黃埔軍校比美國西點軍校要強
    學校教員多數從日本士兵學校畢業,其中有一部分教官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這使講武堂成為當時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這所軍校的大門陸續走出了8313名畢業生,他們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元帥朱德(第3期步兵科學生)和葉劍英(第12期炮兵科學生)、國民黨陸軍上將朱培德、王鈞、金漢鼎、唐淮源、範石生、胡瑛、孫渡、龍雲、盧漢、盛世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