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看來,雞肉的特長主要在於燉湯,而飄蕩在湯中的雞肉顯然是不怎麼好吃的,她的所有精華都被吸收進了湯中,挑剔的食客們已經習慣了把雞肉當成了燉湯的一味佐料。實在有點不近人情。
所以,如果是家宴,精明的女主人就會不斷地往吃剩下的雞湯裡加湯加條粉甚至加菜葉,企圖榨乾雞肉中的每一個營養分子。而那一塊塊可憐巴巴的雞肉呢,被一群挑三揀四的傢伙評價得一無是處,像一個個無辜的竇娥。而最後那些誰也不願意享用的雞肉塊,總是在一片嘲笑聲中被倒進了垃圾。
有一個辦法可以幫助她改變一下命運,就是用豆子燒雞。
這道菜長期活躍在富順民間的餐桌,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基層幹部,認真履行著為人民服務的職責。她執著的努力換來了可貴的兩個字,口碑。換句話說,民間的豆子燒雞,群眾基礎是相當紮實的。而這一點,正是那些自詡高貴的山珍海味們的弱項。對此,他們只能望塵莫及。
竊以為,豆子燒雞就是這樣一道不可多得的私家菜。假如你很幸運的到農家做客,女主人除了做傳統的鄉村豆花給你品嘗外,為了不失體面,多半還要考慮做一道像樣的葷菜來搭配。那麼,就殺一隻雞吧。因為雞是農家院子裡可以就近取材的肉類,所以,你可以看到女主人拉開雞柵欄,那群雞開始興奮起來,咕咕咕地爭著和主人打招呼,她們天真地想,今天怎麼太陽還是從東邊出來的呢,女主人朝我們滿臉微笑,該不會是要加餐了吧。但接下來,她們中長得最肥叫得最兇也就是最愛出風頭的那位,將會英勇獻身,成為今天餐桌上的不二之選,當然,這肯定不是她的本意。但這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冒失有時是會鑄成大錯的。
關於豆子燒雞的記憶應該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時我在一個叫做中和場的地方教書度日,既不貧窮也不富裕,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我已經混到一個副教導主任的職務。如果把教導處比作一個生產隊,那麼我就是一個副生產隊長,所以每學期都要若干次地到村民小例行公事地去檢查教學常規工作,而豆子燒雞則是村民小用公費招待我們的主要美食。用一個大大的瓷盆盛著,外加幾個臘肉、白菜或者蘿蔔湯之類加以點綴,大家一邊喝酒一邊說著些東拉西扯的玩笑,那場面,很像是幾個江湖好漢圍在一起切磋武藝。現在想起來,豆子燒雞的美味依然記憶猶新。如果按照我們鄰居傻子張二娃的說法就是,他們已經把你當幹部來打整了。
豆子燒雞的妙處在於,有一股與新鮮泥土非常類似的清香。經過爆炒之後的雞肉變成了一個個獨立活潑的個體,在鐵鍋中與那些勻稱的黃豆一起發出咕嘟咕嘟的歡呼,然後是溫火的燒制,直到水分逐漸散去,一鍋豆子燒雞就大致做成了。這時,餐桌上的清香是無論如何也抑制不住的,大快朵頤的時刻到了,雞肉與豆子既分明可辨又融為一體,交織出一種鄉野特有的風味。
有了豆子燒雞,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可少的,那就是酒。一邊咀嚼飄香的雞肉和豆子,一邊端起茶盅一般大小的酒杯與主人品酒談天,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瞬間變得很小,小得幾乎可以一飲而盡。
分享更多美食,請關注富順悅讀工坊。
像熱愛美女一樣熱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