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析了肛管的局部解剖關係,解剖學名詞涵蓋: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肛提肌(含恥骨直腸肌)、直腸外縱肌、肌間中隔(直腸外縱肌的延長部分)、坐骨直腸間隙、齒狀線、黏膜下層靜脈叢、肛直線(肛管—直腸線)、肛竇、肛門瓣、肛門腺、直腸黏膜層、直腸固有肌層、直腸漿膜層、陰部內動脈(涉及陰部管)等等。
聲明:本段文字摘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大腸癌根治術》P246~P247(部分文字略有刪改)。本文中,孫鋒醫生所繪的解剖圖譜,歡迎同道下載使用,註:所有圖片點擊可放大。
範曄《後漢書》:有志者,事竟成。
Mason的經括約肌入路,一直切開下部直腸,也切開肛管。我們一般認為肛管為肛門外括約肌包纏最外層的3cm長的肌筒,外括約肌上部是恥骨直腸肌,如下圖(1)↓↓↓。
圖(1):肛門外括約肌上部是恥骨直腸肌↑↑↑
恥骨直腸肌與肛提肌相連的(註:恥骨直腸肌是肛提肌的重要組成部分)。肛管內括約肌是直腸肌層中內環肌的延長和增厚的一部分,如下圖(2)↓↓↓。
圖(2):肛門內括約肌↑↑↑
外括約肌和內括約肌之間有外縱肌延長的肌間中隔,該肌間中隔的肌束呈腱狀和內括約肌緊密癒合,其下端分散在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內,如下圖(3)↓↓↓。
圖(3):肛門內外括約肌的肌間中隔分散在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內↑↑↑
突起狀纖維從腱狀的肌間中隔延伸向內腔,通過內括約肌到達肛管黏膜下。尤其在齒狀線附近,這個纖維連接到黏膜固有層,使這個部分固定在肌層,肌間中隔和外括約肌間比較疏鬆。從後方入路,切開肛管之際容易切開外括約肌。從上述圖片內,可見被肌間中隔包纏著的肛管。
肛管黏膜下靜脈發達,另外覆蓋肛管內面黏膜性質多樣。從頭側開始,順次為首先通常直腸黏膜的柱狀上皮;在肛管—直腸線(ano-rectal line;肛直線),變為復層立方上皮也就是洩殖腔或穴肛( cloaca)上皮。肛管—直腸線如下圖(4)、(5)所示↓↓↓;肛管黏膜下靜脈發達,如下圖(6)所示↓↓↓。
圖(4):肛管—直腸線(示意圖)↑↑↑
圖(5):肛管—直腸線(標本圖,紅線)↑↑↑
圖(6):肛管黏膜下層靜脈叢↑↑↑
扒開肛管口觀察內面,可以容易確認肛管—直腸線。一般認為這個線隨著年齡增加向頭側移動。需要強調的是,連接肛竇下端(肛瓣下端)的線為齒狀線,如下圖(7)所示↓↓↓。
圖(7):齒狀線(示意圖)↑↑↑
這裡內復層立方上皮變為復層扁平上皮。齒狀線的位置和這裡黏膜性質不隨年齡變化,由於痔瘡病和肛裂等,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變形。不過,由於恆常性的固定位置的緣故,我們通常用齒狀線作為直腸病變距離測定的標準點。
另外,肛腺、肛門導管開口在肛門瓣上,肛門腺是到黏膜下短的單一腺體,與此相反肛門導管具有分支,也有時越過括約肌層,到達坐骨直腸窩內。
最後,我們劃一下本推文的重點內容,如下圖(8)↓↓↓。如果可以,請大家在文末為本推文點個「好看」。
圖(8):肛管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