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之結直腸與肛管周圍疾病

2021-02-07 白大褂的一生

直腸肛管疾病

一、解剖

(一)直腸的解剖

1、直腸全長約12~15cm。以腹膜折返為界分上下直腸。

2、直腸下端黏膜有8~10條縱行皺襞稱肛柱。

3、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這些皺襞稱為肛瓣

4、直腸後肛管交界處由肛柱和肛瓣形成一個齒狀環稱齒狀線。

(二)肛管的解剖

1、肛管:起自齒狀線,止於肛門緣,長約1.5~2cm。齒狀線是一個分界線,是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齒狀線以上的是往上往內走,以下的是往下往內走的。

(1)齒狀線以上是黏膜,受自主神經(內臟神經)支配,無疼痛感;以下是皮膚,受體神經(陰部內神經)支配,痛覺敏銳;

(2)齒狀線以上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以下屬肛管動脈供應;

(3)齒狀線以上是直腸上靜脈叢經腸繫膜下靜脈回流至門靜脈;以下是直腸下靜脈叢經肛管靜脈回流至下腔靜脈;

(4)齒狀線以上的淋巴主要引流至腹主動脈旁或髂內淋巴結;齒狀線以下則引流到腹股溝及髂外淋巴結。

腸繫膜上動脈血運障礙造成全部的小腸、盲腸、升結腸都會發生血運障礙。

2、直腸肛管肌

(1)包括肛管內括約肌、肛管外括約肌和肛提肌。肛管的括約肌功能主要依靠肛管直腸環。

(2)肛管直腸環:由肛管內括約肌、直腸壁縱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約肌深部和部分鄰近的肛提肌纖維共同構成的肛管直腸環,是括約肛管的重要結構,如若損傷將引起大便失禁。

3、檢查方法

直腸指檢的意義:簡單而重要的檢查方法,對及早發現肛管、直腸各種疾患,尤其是癌症意義重大。直腸指檢可使約75%的直腸癌在早期被發現。直腸癌延誤診斷的病例中85%是由於未作直腸指檢。肛裂我們不能用直腸指檢。

(1)左側臥位:是直腸指檢和結腸鏡檢查常用的體位。

(2)胸膝位:是直腸肛管檢查最常用的體位。

(3)截石位。

(4)蹲位:適於檢查內痔、脫肛及直腸息肉等。

二、肛裂、直腸肛管周圍膿腫、肛瘻、痔和直腸息肉

(一)概念

1、肛裂: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經久不愈。

2、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

3、肛瘻: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由內口、瘻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可以一個或多個。

4、痔:是直腸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直腸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可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

5、直腸息肉:泛指直腸黏膜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

(二)肛裂診斷

1、肛裂的三大臨床表現:劇烈疼痛、便秘、出鮮紅血,在糞便表面或者便紙上可見少量血跡。最容易發生的部位是後正中線,截石位的6,12點。

2、檢查發現有肛裂三聯徵:① 肛裂 ②前哨痔 ③乳頭肥大 即可確診。

3、排便時和便後有肛門劇烈疼痛是肛裂最突出的表現。便時和便後之間有間歇期。造成肛門疼痛加重的機制是肛門括約肌痙攣。

4、治療:①溫水坐浴;②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③多吃蔬菜水果糾正便秘;④局部普魯卡因麻醉後擴張肛管;⑤對於經久不愈的肛裂可採用手術治療,診斷一旦明確需手術切開引流。

(三)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肛門周圍的持續疼痛+波動感

肛裂=肛門部疼痛+便後鮮血

肛瘻=有個口+口裡有分泌物排出

外痔=肛門疼痛+肛門口腫物

內痔=不疼+便後出血,內痔的息肉能出能進

1、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主要症狀為肛周持續性跳痛,排便、咳嗽時加重。全身感染性症狀不明顯。病變處明顯紅腫,有硬結和壓痛,膿腫形成可有波動感、跳動,穿刺時抽出膿液。可以切開引流,引流後的併發症:肛瘻。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較常見。表現為持續性脹痛,逐漸加重,繼而為持續性跳痛。全身感染症狀明顯,頭痛、乏力、發熱、食欲不振、噁心、寒顫等。早期局部體徵不明顯,以後出現肛門患側紅腫,雙臀不對稱。肛門指診患側有深壓痛或有波動感。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少見,全身症狀重而局部症狀不明顯。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狀,中毒感染最重。如發熱、寒顫、全身不適。局部表現為直腸墜脹感,裡急後重,排便不適,常伴排尿困難。

4、診斷主要依靠:穿刺抽膿。

5、手術治療:診斷一旦明確手術切開引流,如果引流不徹底會形成肛瘻。

(四)肛瘻  瘻是2個口,竇是1個口。

1、在肛門周圍發現有外瘻口,並不斷有少量膿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瘻管造影發現有竇道存在即可確診。肛瘻不能自行癒合,必需手術。好發於3,9點。

2、肛瘻最佳的治療方法是掛線療法。

(五)痔

1、齒狀線以上的是內痔,以下的是外痔,內痔不痛,外痔痛。

內痔典型表現是無痛性,間歇性便後出血。好發於截石位的3,7,11點。內痔的脫出壞死表面不光滑。直腸息肉脫出可還納。

血栓性外痔是最為常見的外痔。表現為肛周暗紫色橢圓形腫物,表麵皮膚水腫。外痔一般沒有便後出血。

外痔的臨床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溼不潔,瘙癢,如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腫則有劇痛。好發於3,9點位置。

疼痛+無便血,去掉肛裂+觸痛明顯(有痛)---外痔。

2、診斷:首選直腸指檢。

(六)直腸息肉

1、最常發生於乙狀結腸和直腸。

2、主要症狀是大便外裹鮮血或便後出血,指診可觸到質軟、活動、表面光滑的腫物。

3、家族性腸息肉病:幾乎100%癌變。如直腸病變輕則行結腸全切除+末端迴腸直腸吻合術;病變嚴重則行結腸全切除+永久性迴腸造口術。

4、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50%。

三、直腸癌

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排第二位。胃癌>直腸癌>結腸癌。

(一)臨床表現

1、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指腹瀉、便秘)。在癌種局限於直腸黏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佔80%-90%,便頻60%-70%,便細40%,粘液便35%,肛門痛20%,便秘10%。

要記住一個最主要的表現:大便變形變細(由於腸壁狹窄)。

老人,消瘦,便血3個月,診斷是直腸癌。因為:直腸癌和結腸癌同時出現選直腸癌,因為它發病率高。

(二)診斷

大便隱血試驗是直腸癌普查的有效措施。

直腸癌首選直腸指診(可發現70%的直腸癌),確診用直腸鏡活檢。

(三)手術方法及適應證

根治性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凡能切除的直腸癌如無手術禁忌症,都應儘早實施直腸癌根治手術。是否保肛取決於腫瘤向下縱行浸潤的範圍。

臨床上將直腸癌分為:

低位直腸癌:距肛門5cm以內;

中位直腸癌:距肛門5-10cm;

高位直腸癌:距肛門10cm以上。

1、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手術):癌腫距肛門緣在7cm以內。原則上適用於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腸癌。

2、經腹腔直腸癌切除術(Dixon手術):應用最多,又叫直腸低位前切除術。適用於癌腫下緣距肛門緣10cm以上或距齒狀線5cm以上者。

3、經腹直腸癌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手術(Hartmann手術):若病人因年老、體弱等原因不能行Miles手術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術的直腸癌病人。可行經腹直腸癌切除,遠端直腸縫合封閉,近端結腸做人工肛門。

4、拉下式直腸癌切除術:適用於癌腫下緣距肛門7~10cm之間的病人。

5、全直腸繫膜切除(TME):大腸梗阻是直腸癌病人最少見的併發症。

歌訣:

奇脈----小於7的用麥氏

是的----大於10的dixon

氣死啦---7-10的拉下式

盲腸癌很少發生大腸梗阻

(四)綜合治療

放療:術前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放療適用於晚期或手術未達到根治效果的病人。

化療:術前提高手術切除率,方案均以5-fu為基礎藥。

相關焦點

  • 結、直腸與肛管解剖生理
    肛提肌是位於直腸周圍並與尾骨肌共同形成盆膈的一層寬薄的肌,左右各一。根據肌纖維的不同排布分別稱為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肛提肌起自骨盆兩側壁、斜行向下止於直腸壁下部兩側,左右連合呈向下的漏鬥狀,對於承託盆腔內臟、幫助排糞、括約肛管有重要作用。
  • 肛管直腸測壓術(一)
    直腸肛管疾病  直腸肛管疾病是腸道常見的疾病。多因病人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供,該病發病率直線上升。目錄分類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是直腸肛管周圍軟組織或周圍間隙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肛瘻  肛管或直腸下端與與肛門周圍皮膚之間的慢性感染性通道稱肛瘻。肛裂  肛裂為肛管皮膚全層裂開所形成的慢性潰瘍,好發於肛管的後正中線,中青年多見。
  • 消化系統第七章直腸肛管疾病講義
    (一)痔——最常見的肛腸疾病。    (三)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四)肛瘻  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由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後形成,是直腸肛管周圍炎症的慢性期表現。  陽性無症狀者,癌腫發現率在1%以上③內鏡可明確腫瘤位置、大小、距肛緣距離,並明確病變性質,同時排除多發癌④影像學腔內超聲可探查腫瘤浸潤層次,腸周淋巴結轉移及鄰近臟器受累情況腹部超聲判斷是否肝轉移CT、MRI、PET/CT評估直腸腫瘤大小、周圍臟器受累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 消化系統(8)——大腸之直腸和肛管
    二、肛管肛管長約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續於直腸,下端終於肛門。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於收縮狀態,有控制排便的作用。肛管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稱肛柱,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襞稱肛瓣。每一肛瓣與其相鄰的兩個肛柱下端之間形成開口向上的隱窩稱肛竇,竇深3~5mm,肛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感染後易致肛竇炎,嚴重者可形成肛門周圍膿腫或肛痿等。
  • 直腸肛管
    肛管的上界為直腸穿過盆膈的平面,下界為肛門,長約4cm。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於收縮狀態,有控制排便的作用。肛管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稱肛柱,兒童時期更清楚,成年人則不明顯,內有血管和縱行肌。
  • 直腸和肛管的一般概述
    肛柱:肛管內面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肛管直腸線:肛柱上端連接起來形成的環行線,為直腸和肛管的分界線。肛瓣:各肛柱下端之間呈半月形的黏膜皺襞,6~12個。竇內常有糞屑,感染後易致肛竇炎,嚴重者可形成肛瘻或坐骨直腸窩膿腫等。齒狀線或肛皮線:肛瓣的邊緣和肛柱下端連接所圍成的一個鋸齒狀環形線,
  •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中醫診療知識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急性感染的結果。《靈樞癰疽篇》稱其為「銳疽」,有「癰疽發於尻,名銳疽,其狀赤堅大。」
  • 肛門與直腸檢查
    正常肛門四周皮膚顏色較深,其周圍的皺摺呈放射狀,肛門收縮時皺摺加深,做排便動作時皺摺變淺,此時較容易看到肛門周圍病變。肛周視診(二)視診的主要內容1.肛門周圍有無膿血、膿性分泌物。2.肛門周圍黏膜有無蒼白、肥厚、上皮脫落現象此種情況多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肛門瘙癢。3.有無充血、水腫,此多見於肛周膿腫。
  • 直腸脫肛,你還在忍受如此尷尬嗎?
    ,脫肛就是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腸子從肛門處掉出來,讓很多人痛苦不堪,難以接受,患者經受著來自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壓力和痛苦。多因氣虛下陷或溼熱下注所致。以老年人和小兒多患。由於黏膜下脫,引起直腸或結腸套疊,壓迫肛門部,產生墜脹。  大便時肛門直腸脫出未能及時復位,時間稍長,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因而發炎腫脹,並導致嵌頓。很多患者都會覺得發生脫肛的發生是因為痔瘡。但是實際上,脫肛的原因遠遠不止痔瘡。患者朋友在生活中需要細細提防。
  • 腸道外科基礎 | 結直腸血管系統
    圖2 右結腸動脈的變異A.常見形式;B.在「X」處邊緣動脈不完全;C.至左半結腸的動脈可能會有比圖示更少的乙狀結物動脈直腸和肛管的動脈包括單支直腸上動脈、成對的直腸中動脈和直腸下動脈及骶正中動脈。一個單支動脈和兩對動脈為直腸和肛管供血(圖3)。直腸上(痔)動脈源自腸繫膜下動脈,下降至直腸上端的後壁。在為直腸後壁供血的同時,它分叉並發出左、右支至直腸中段的側壁,向下至齒狀線。一項研究發現直腸中動脈的主幹位於直腸頸部下方,當將直腸與精囊、前列腺或陰道分離時有可能被損傷。根據經驗,女性的直腸中動脈常常缺如,它可能被子宮動脈取代。
  • 直腸脫垂的症狀及臨床表現
    直腸脫垂是肛管、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乃至部分乙狀結腸位置下移,甚至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又稱肛門直腸脫垂。直腸脫垂在肛腸疾病中約佔0.40%,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直腸黏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門外並伴隨肛門鬆弛為主要臨床特點。該病屬於脫肛範疇,又稱為「「脫肛痔」「盤腸痔」「重疊痔」「截腸痔」等。
  • 直腸的結構和功能
    曲,穿過盆底終於齒線,與肛管連接,長約12~15cm。但直腸的始末兩端則均在正中平面上。由於直腸和肛管形成的角度,因此直腸壺腹內存積的糞便不達到相當的數量,不能壓迫齒線引起排便反射。直腸的這種彎曲現象決定了在臨床上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方向先指向臍部,過肛管再改向骶骨岬,才能順利到達直腸壺腹。
  • 痔瘡脫出還是直腸脫垂?專家教你如何區別
    而真正的脫肛,醫學上的名字叫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腸壁全層向下移位、脫出到肛門外的一種常見病。痔瘡則是肛墊病理性肥大下移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形成的團塊,也是一種最常見的肛門疾病,它的發病率約佔全部肛腸疾病的70%~80%。那麼如何區別是痔瘡脫出還是脫肛呢?長沙東大肛腸醫院醫生指出,其實從痔瘡和脫肛的症狀上就很好地區別它們。
  • 沒聽過直腸脫垂?身體出現這4個異常,肯定不好受,及時處理才行
    直腸脫垂顧名思義是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往往發生在兒童和中老年女性身上。通常兒童直腸脫垂是黏膜脫垂,5歲前就能自愈。然而成年人反覆直腸脫出,也使得陰部神經受到損傷,進而導致肛門失禁,同時也會引發多種危害,如直腸潰瘍、狹窄出血以及壞死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知識科普丨丨直腸脫垂怎麼回事?
    直腸脫垂又被稱為「脫肛」,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直腸脫垂最大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肛門括約肌功能發育不全,導致括約肌的力量較為薄弱,引起直腸脫出。另外,也有可能是患者長期發生便秘、腹瀉、或慢性咳嗽等症狀,使得肛門收縮功能障礙,導致直腸脫出。脫出的部分如果只是直腸黏膜,稱為部分性脫垂,若是全層腸壁脫落,則被稱為完全性脫垂。 直腸脫垂可以自愈嗎?
  • 肛門直肛周圍血管
    直腸上動脈是直腸血管最大最主要的一支,沿途分出許多分支,分布於直腸上部各層和全部腸黏膜,供應直腸和齒線以上的肛管,其毛細血管叢與直腸下動脈、肛門動脈吻合。直腸上動脈在肛管上方的右前、右後和左側三處,即截石位3、7、11點,有主要分支。
  •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中低位)臨床路徑(2019年版)
    :Q42.302)、直腸先天性閉鎖,伴有瘻(ICD-10:Q42.002)、直腸先天性閉鎖,不伴有瘻(ICD-10:Q42.102)。根據《張金哲小兒外科學》(張金哲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年)和《小兒外科學》(施誠仁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
  • 肛管的結構,我們用精美的圖片來解釋!(附:鋒哥手繪圖)
    本文主要分析了肛管的局部解剖關係,解剖學名詞涵蓋: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肛提肌(含恥骨直腸肌)、直腸外縱肌、肌間中隔(直腸外縱肌的延長部分)、坐骨直腸間隙、齒狀線、黏膜下層靜脈叢、肛直線(肛管—直腸線)、肛竇、肛門瓣、肛門腺、直腸黏膜層、直腸固有肌層、直腸漿膜層、陰部內動脈(涉及陰部管)等等。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USMSTF)於今年11月,發布了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建議,對以上幾個問題做了解答。重點內容搶先看!該建議圍繞6個關鍵問題,提出以下中心觀點:內鏡下發現結直腸息肉伴深層黏膜下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應直接提交外科手術;當發現淺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風險增加時,應予以最佳的內鏡切除技術和標本處理;當發現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潤時,應權衡外科手術的風險和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