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肛管疾病
一、解剖
(一)直腸的解剖
1、直腸全長約12~15cm。以腹膜折返為界分上下直腸。
2、直腸下端黏膜有8~10條縱行皺襞稱肛柱。
3、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這些皺襞稱為肛瓣
4、直腸後肛管交界處由肛柱和肛瓣形成一個齒狀環稱齒狀線。
(二)肛管的解剖
1、肛管:起自齒狀線,止於肛門緣,長約1.5~2cm。齒狀線是一個分界線,是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齒狀線以上的是往上往內走,以下的是往下往內走的。
(1)齒狀線以上是黏膜,受自主神經(內臟神經)支配,無疼痛感;以下是皮膚,受體神經(陰部內神經)支配,痛覺敏銳;
(2)齒狀線以上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以下屬肛管動脈供應;
(3)齒狀線以上是直腸上靜脈叢經腸繫膜下靜脈回流至門靜脈;以下是直腸下靜脈叢經肛管靜脈回流至下腔靜脈;
(4)齒狀線以上的淋巴主要引流至腹主動脈旁或髂內淋巴結;齒狀線以下則引流到腹股溝及髂外淋巴結。
腸繫膜上動脈血運障礙造成全部的小腸、盲腸、升結腸都會發生血運障礙。
2、直腸肛管肌
(1)包括肛管內括約肌、肛管外括約肌和肛提肌。肛管的括約肌功能主要依靠肛管直腸環。
(2)肛管直腸環:由肛管內括約肌、直腸壁縱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約肌深部和部分鄰近的肛提肌纖維共同構成的肛管直腸環,是括約肛管的重要結構,如若損傷將引起大便失禁。
3、檢查方法
直腸指檢的意義:簡單而重要的檢查方法,對及早發現肛管、直腸各種疾患,尤其是癌症意義重大。直腸指檢可使約75%的直腸癌在早期被發現。直腸癌延誤診斷的病例中85%是由於未作直腸指檢。肛裂我們不能用直腸指檢。
(1)左側臥位:是直腸指檢和結腸鏡檢查常用的體位。
(2)胸膝位:是直腸肛管檢查最常用的體位。
(3)截石位。
(4)蹲位:適於檢查內痔、脫肛及直腸息肉等。
二、肛裂、直腸肛管周圍膿腫、肛瘻、痔和直腸息肉
(一)概念
1、肛裂: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經久不愈。
2、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
3、肛瘻: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由內口、瘻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可以一個或多個。
4、痔:是直腸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直腸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可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
5、直腸息肉:泛指直腸黏膜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
(二)肛裂診斷
1、肛裂的三大臨床表現:劇烈疼痛、便秘、出鮮紅血,在糞便表面或者便紙上可見少量血跡。最容易發生的部位是後正中線,截石位的6,12點。
2、檢查發現有肛裂三聯徵:① 肛裂 ②前哨痔 ③乳頭肥大 即可確診。
3、排便時和便後有肛門劇烈疼痛是肛裂最突出的表現。便時和便後之間有間歇期。造成肛門疼痛加重的機制是肛門括約肌痙攣。
4、治療:①溫水坐浴;②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③多吃蔬菜水果糾正便秘;④局部普魯卡因麻醉後擴張肛管;⑤對於經久不愈的肛裂可採用手術治療,診斷一旦明確需手術切開引流。
(三)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肛門周圍的持續疼痛+波動感
肛裂=肛門部疼痛+便後鮮血
肛瘻=有個口+口裡有分泌物排出
外痔=肛門疼痛+肛門口腫物
內痔=不疼+便後出血,內痔的息肉能出能進
1、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主要症狀為肛周持續性跳痛,排便、咳嗽時加重。全身感染性症狀不明顯。病變處明顯紅腫,有硬結和壓痛,膿腫形成可有波動感、跳動,穿刺時抽出膿液。可以切開引流,引流後的併發症:肛瘻。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較常見。表現為持續性脹痛,逐漸加重,繼而為持續性跳痛。全身感染症狀明顯,頭痛、乏力、發熱、食欲不振、噁心、寒顫等。早期局部體徵不明顯,以後出現肛門患側紅腫,雙臀不對稱。肛門指診患側有深壓痛或有波動感。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少見,全身症狀重而局部症狀不明顯。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狀,中毒感染最重。如發熱、寒顫、全身不適。局部表現為直腸墜脹感,裡急後重,排便不適,常伴排尿困難。
4、診斷主要依靠:穿刺抽膿。
5、手術治療:診斷一旦明確手術切開引流,如果引流不徹底會形成肛瘻。
(四)肛瘻 瘻是2個口,竇是1個口。
1、在肛門周圍發現有外瘻口,並不斷有少量膿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瘻管造影發現有竇道存在即可確診。肛瘻不能自行癒合,必需手術。好發於3,9點。
2、肛瘻最佳的治療方法是掛線療法。
(五)痔
1、齒狀線以上的是內痔,以下的是外痔,內痔不痛,外痔痛。
內痔典型表現是無痛性,間歇性便後出血。好發於截石位的3,7,11點。內痔的脫出壞死表面不光滑。直腸息肉脫出可還納。
血栓性外痔是最為常見的外痔。表現為肛周暗紫色橢圓形腫物,表麵皮膚水腫。外痔一般沒有便後出血。
外痔的臨床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溼不潔,瘙癢,如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腫則有劇痛。好發於3,9點位置。
疼痛+無便血,去掉肛裂+觸痛明顯(有痛)---外痔。
2、診斷:首選直腸指檢。
(六)直腸息肉
1、最常發生於乙狀結腸和直腸。
2、主要症狀是大便外裹鮮血或便後出血,指診可觸到質軟、活動、表面光滑的腫物。
3、家族性腸息肉病:幾乎100%癌變。如直腸病變輕則行結腸全切除+末端迴腸直腸吻合術;病變嚴重則行結腸全切除+永久性迴腸造口術。
4、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50%。
三、直腸癌
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排第二位。胃癌>直腸癌>結腸癌。
(一)臨床表現
1、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指腹瀉、便秘)。在癌種局限於直腸黏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佔80%-90%,便頻60%-70%,便細40%,粘液便35%,肛門痛20%,便秘10%。
要記住一個最主要的表現:大便變形變細(由於腸壁狹窄)。
老人,消瘦,便血3個月,診斷是直腸癌。因為:直腸癌和結腸癌同時出現選直腸癌,因為它發病率高。
(二)診斷
大便隱血試驗是直腸癌普查的有效措施。
直腸癌首選直腸指診(可發現70%的直腸癌),確診用直腸鏡活檢。
(三)手術方法及適應證
根治性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凡能切除的直腸癌如無手術禁忌症,都應儘早實施直腸癌根治手術。是否保肛取決於腫瘤向下縱行浸潤的範圍。
臨床上將直腸癌分為:
低位直腸癌:距肛門5cm以內;
中位直腸癌:距肛門5-10cm;
高位直腸癌:距肛門10cm以上。
1、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手術):癌腫距肛門緣在7cm以內。原則上適用於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腸癌。
2、經腹腔直腸癌切除術(Dixon手術):應用最多,又叫直腸低位前切除術。適用於癌腫下緣距肛門緣10cm以上或距齒狀線5cm以上者。
3、經腹直腸癌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手術(Hartmann手術):若病人因年老、體弱等原因不能行Miles手術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術的直腸癌病人。可行經腹直腸癌切除,遠端直腸縫合封閉,近端結腸做人工肛門。
4、拉下式直腸癌切除術:適用於癌腫下緣距肛門7~10cm之間的病人。
5、全直腸繫膜切除(TME):大腸梗阻是直腸癌病人最少見的併發症。
歌訣:
奇脈----小於7的用麥氏
是的----大於10的dixon
氣死啦---7-10的拉下式
盲腸癌很少發生大腸梗阻
(四)綜合治療
放療:術前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放療適用於晚期或手術未達到根治效果的病人。
化療:術前提高手術切除率,方案均以5-fu為基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