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肛管

2021-02-13 醫用解剖學習班

直腸是消化管位於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於肛管。直腸並不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直腸骶曲是直腸上段沿著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個突向後方的弓形彎曲,距肛門7-9cm;直腸會陰曲是直腸末段繞過尾骨尖,轉向後下方,形成一個突向前方的弓形彎曲,距肛門3-5cm。在冠狀面上也有3個突向側方的彎曲,但不恆定,一般中間較大的一個凸向左側,上、下兩個凸向右側。當臨床進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部位,以免損傷腸壁。

直腸上端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管徑較細,向下腸腔顯著膨大稱直腸壺腹。直腸內面有三個直腸橫襞(Houston瓣),由黏膜及環行肌構成,具有阻擋糞便下移的作用。最上方的直腸橫襞接近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位於直腸左側壁上,距肛門約11cm,偶見該襞環繞腸腔一周,致使腸腔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窄;中間的直腸橫襞大而明顯,位置恆定,通常位於直腸壺腹稍上方的直腸右前壁上,距肛門7cm,相當於直腸前壁腹膜返折的水平,因此,在乙狀結腸鏡檢查中,確定腫瘤與腹膜腔的位置關係時,常以中間的直腸橫襞為標誌。最下方的直腸橫襞位置不恆定,一般多位於直腸左側壁上,距肛門約5cm。當直腸充盈時,此皺襞常消失。了解上述三條直腸橫襞的位置,對臨床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具有一定的意義。

肛管的上界為直腸穿過盆膈的平面,下界為肛門,長約4cm。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於收縮狀態,有控制排便的作用。肛管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稱肛柱,兒童時期更清楚,成年人則不明顯,內有血管和縱行肌。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襞稱肛瓣。每一肛瓣與其相鄰的兩個肛柱下端之間形成開口向上的隱窩稱肛竇,竇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開口。肛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感染後易致肛竇炎,嚴重者可形成肛門周圍膿腫或肛瘻等。通常將各肛柱上端的連線稱肛直腸線,即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行線稱齒狀線或肛皮線。

在齒狀線下方有一寬約1cm的環狀區域稱肛梳或稱痔環,表面光滑,因其深層有靜脈叢,故呈淺藍色。肛梳下緣有一不甚明顯的環行線稱白線,該線位於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與肛門內括約肌下緣之間的水平,故活體肛診時可觸知此處為一環行淺溝,即括約肌間溝。肛門是肛管的下口,為一前後縱行的裂孔, 前後徑約2-3cm。肛門周圍皮膚富有色素,呈暗褐色,並有汗腺(肛周腺)和豐富的皮脂腺。肛梳部的皮下組織和肛柱部的黏膜下層內含有豐富的靜脈叢,有時可因某種病理原因而形成靜脈曲張,向肛管腔內突起形成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上的為內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下的為外痔,發生在齒狀線上、下的為混合痔。由於神經分布的不同,所以內痔不疼,而外痔常感疼痛。

肛管周圍有肛門內、外括約肌和肛提肌等。肛門內括約肌是由腸壁環行肌增厚形成的平滑肌管,環繞肛管上3/4段,從肛管直腸交界向下延伸到白線,故白線是肛門內括約肌下界的標誌。肛門內括約肌有協助排便,但無括約肛門的作用。直腸壁的縱行肌與肛提肌一起形成纖維性隔,分隔肛門內、外括約肌, 向下分散止於皮膚。肛門外括約肌為骨骼肌,位於肛管平滑肌層之外,圍繞整個肛管。肛門外括約肌受意識支配,有較強的控制排便功能。肛門外括約肌按其纖維所在部位,可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皮下部位於內括約肌下緣和外括約肌淺部的下方,為圍繞肛管下端的環行肌束,在肛門口附近和白線下方位於皮膚深層,如此部纖維被切斷,不會產生大便失禁。淺部位於皮下部上方, 為環繞內括約肌下部的橢圓形肌束,前後分別附著於會陰中心腱和尾骨尖。這是外括約肌附著於骨的唯一部分。深部位於淺部上方,為環繞內括約肌上部的較厚環形肌束。淺部和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和深部直腸下份的縱行肌肛門內括約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構成一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稱肛直腸環,此環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若手術損傷將導致大便失禁。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解剖實踐報名聯繫人:劉老師:15713851756(同微信號)

相關焦點

  • 肛管直腸測壓術(一)
    在靜息狀態下,肛管壓力的約80 %是由內括約肌張力收縮所形成,其餘20 % 是外括約肌張力收縮所構成。在主動收縮肛門括約肌的情況下,肛管壓力顯著升高,其產生的壓力主要由外括約肌收縮所形成。因此,在靜息及收縮狀態下測定肛管壓力,可了解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功能狀態。在測定肛管直腸壓力的同時,還可測定直腸肛管抑制反射、肛管高壓區長度(亦稱肛管功能長度)、直腸感覺容量及最大容量、直腸順應性等多項指標。
  • 結、直腸與肛管解剖生理
    括約肌間溝位於齒狀線與肛緣之間,是內括約肌下緣與外括約肌皮下部的交界處,外觀不甚明顯,直腸指診時可觸到一淺溝,亦稱白線。(四)直腸肛管肌  肛管內括約肌為腸壁環肌增厚而成,屬不隨意肌。肛管外括約肌是圍繞肛管的環形橫紋肌,屬隨意肌,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
  • 直腸和肛管的一般概述
    肛柱:肛管內面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肛管直腸線:肛柱上端連接起來形成的環行線,為直腸和肛管的分界線。肛瓣:各肛柱下端之間呈半月形的黏膜皺襞,6~12個。竇內常有糞屑,感染後易致肛竇炎,嚴重者可形成肛瘻或坐骨直腸窩膿腫等。齒狀線或肛皮線:肛瓣的邊緣和肛柱下端連接所圍成的一個鋸齒狀環形線,
  • 外科學之結直腸與肛管周圍疾病
    直腸肛管疾病一、解剖(一)直腸的解剖1、直腸全長約12~15cm。以腹膜折返為界分上下直腸。2、直腸下端黏膜有8~10條縱行皺襞稱肛柱。3、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這些皺襞稱為肛瓣4、直腸後肛管交界處由肛柱和肛瓣形成一個齒狀環稱齒狀線。
  • 消化系統(8)——大腸之直腸和肛管
    內容概要1、直腸2、肛管一、直腸
  • 消化系統第七章直腸肛管疾病講義
    直腸與肛管交界處,由肛柱和肛瓣形成的一個齒狀環。  是直腸肛管的交界線,也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  既是重要的解剖學標誌,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三)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四)肛瘻  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由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後形成,是直腸肛管周圍炎症的慢性期表現。
  • 第八章 肛門、直腸和生殖器 | ​第一節 肛門與直腸
    第一節 肛門與直腸直腸、肛管和肛門構成消化道的末端,直腸全長12~15cm,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
  • 肛門與直腸檢查
    (三)視診所見的幾種常見病變1.肛裂(anal fissure)是肛管下段(齒狀線以下)深達皮膚全層的縱行及梭形裂口或感染性潰瘍。患者自覺疼痛尤其排便時更明顯,常因懼痛而抑制便意,致使大便乾燥,在排出的糞便周圍常附有少許鮮血。檢查時肛門有明顯觸壓痛。
  • 直腸的結構和功能
    曲,穿過盆底終於齒線,與肛管連接,長約12~15cm。向下直腸繞過尾骨尖,轉向後下方,又形成一弓向前的彎曲,稱直腸會陰曲(圖2-3)。會陰曲呈直角,又稱肛管直腸角,此處是最高腸內壓區的中樞地帶。直腸在額狀面上還有三個側屈:上方的側屈凸向右,中間的凸向左,是三個側屈中最顯著的一個,而最後直腸又越過中線形成一個凸向右的彎曲,因而直腸側屈呈右一左一右的形式。
  • 肛管的結構,我們用精美的圖片來解釋!(附:鋒哥手繪圖)
    本文主要分析了肛管的局部解剖關係,解剖學名詞涵蓋: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肛提肌(含恥骨直腸肌)、直腸外縱肌、肌間中隔(直腸外縱肌的延長部分)、坐骨直腸間隙、齒狀線、黏膜下層靜脈叢、肛直線(肛管—直腸線)、肛竇、肛門瓣、肛門腺、直腸黏膜層、直腸固有肌層、直腸漿膜層、陰部內動脈(涉及陰部管)等等。
  • 直腸脫垂的症狀及臨床表現
    直腸脫垂是肛管、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乃至部分乙狀結腸位置下移,甚至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又稱肛門直腸脫垂。      直腸全層脫垂是由於直腸周圍的上提肌群鬆弛無力,失去上提固定作用,引起直腸與其周圍支持組織分離,而出現全層脫垂。重者乙狀結腸也脫出肛門之外。有時見黏膜充血、水腫。脫出時間過長未能及時回納者,可發生腸管嚴重水腫,色澤紫暗,甚至嵌頓、壞死、出血等。若反覆脫垂,失治誤治,肛門括約肌則更加鬆弛無力。嚴重者因肛管括約肌持續性、被動性伸展而鬆弛,可發生肛門失禁從而加重脫垂。
  • 腸道外科基礎 | 結直腸血管系統
    圖2 右結腸動脈的變異A.常見形式;B.在「X」處邊緣動脈不完全;C.至左半結腸的動脈可能會有比圖示更少的乙狀結物動脈直腸和肛管的動脈包括單支直腸上動脈、成對的直腸中動脈和直腸下動脈及骶正中動脈。一個單支動脈和兩對動脈為直腸和肛管供血(圖3)。直腸上(痔)動脈源自腸繫膜下動脈,下降至直腸上端的後壁。在為直腸後壁供血的同時,它分叉並發出左、右支至直腸中段的側壁,向下至齒狀線。一項研究發現直腸中動脈的主幹位於直腸頸部下方,當將直腸與精囊、前列腺或陰道分離時有可能被損傷。根據經驗,女性的直腸中動脈常常缺如,它可能被子宮動脈取代。
  • 醫學筆記︱男性會陰部的肌肉系統(中肛管水平):(下)
    (文中觀點代表作者個人,僅供參考)圖(20):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圖(22):直腸縱行肌↑↑↑圖(24):直腸縱行肌與肛提肌的結合部(局部放大)↑↑↑《結直腸肛門外科》雜誌官微↑↑↑
  • 直腸脫肛,你還在忍受如此尷尬嗎?
    您是否遇到以下情況:走路過程中肛門脫出異物、咳嗽咳著也能咳出肛門異物,遭遇如此尷尬之事是多麼令人痛苦啊,專家提醒,這可能是得了脫肛了,脫肛就是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
  • 知識科普丨丨直腸脫垂怎麼回事?
    直腸脫垂又被稱為「脫肛」,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直腸脫垂最大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肛門括約肌功能發育不全,導致括約肌的力量較為薄弱,引起直腸脫出。另外,也有可能是患者長期發生便秘、腹瀉、或慢性咳嗽等症狀,使得肛門收縮功能障礙,導致直腸脫出。脫出的部分如果只是直腸黏膜,稱為部分性脫垂,若是全層腸壁脫落,則被稱為完全性脫垂。 直腸脫垂可以自愈嗎?
  • 直腸裡可別瞎塞什麼異物……
    問:什麼是直腸異物?,啊,不,是教你們怎麼才能避免出現直腸異物!看不懂這個世界…… ④我們的疏忽,你們的大意體溫最準確的測量點是直腸!這些東西大多較小,形狀不規則且尖銳、難消化,會伴隨著糞便到達直腸或肛管,嵌在肛門直腸交界處或之上,在排便過程中易損傷直腸黏膜或肛管皮膚,從而誘發感染。一旦感染,則會出現以下不適: 以上就是誘發直腸異物最常見的原因。此外,還有外傷性異物、內源性異物,遷移性異物……直腸和肛管是消化管的終末段,長約16釐米。
  • 痔瘡脫出還是直腸脫垂?專家教你如何區別
    而真正的脫肛,醫學上的名字叫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腸壁全層向下移位、脫出到肛門外的一種常見病。痔瘡則是肛墊病理性肥大下移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形成的團塊,也是一種最常見的肛門疾病,它的發病率約佔全部肛腸疾病的70%~80%。那麼如何區別是痔瘡脫出還是脫肛呢?長沙東大肛腸醫院醫生指出,其實從痔瘡和脫肛的症狀上就很好地區別它們。
  •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中醫診療知識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急性感染的結果。《靈樞癰疽篇》稱其為「銳疽」,有「癰疽發於尻,名銳疽,其狀赤堅大。」
  • 手術筆記︱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全程圖文)
    子宮直腸窩見少許積液。考慮:直腸-陰道下段瘻可能性大;盆底少許積液。圖(4):肛門齒狀線處可見瘻口↑↑↑3、盆底功能超聲檢查(檢查時間:2021年07月11日):1、肛管處異常回聲,結合病史,考慮直腸陰道瘻可能;2、子宮、雙附件區未見異常聲像
  • 「圍觀」醫生在直腸裡找到了啤酒杯、茄子、燈泡……
    近日,據封面新聞報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肛腸科收治了一名直腸異物的患者,腸道裡面是一個完整的玻璃杯。圖片源自:封面新聞這位53歲的男士自行將直徑5.62cm、高度5.91cm的啤酒玻璃杯從肛門塞入了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