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直腸陰道瘻的系列推文,在「孫鋒醫生」公眾號內相繼推出了三篇(如下列表),誠然,直腸陰道瘻的治療是肛腸外科的一個難點所在:往往存在著復發率高和肛門功能損害的問題。如何在手術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對肛門控便能力的影響,是功能保護性外科需要面對的問題,今天鋒哥為大家推薦一種治療直腸陰道瘻的術式——「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1、《醫學潮頭︱最新版《肛周膿腫、肛瘻和直腸陰道瘻治療指南》解讀(ASCRS 2016年版)》(點擊可查看原文)
2、《會場速遞︱直腸陰道瘻和直腸尿道瘻的治療》(點擊可查看原文)
3、《手術筆記︱經肛吻合器直腸陰道瘻切除閉合術(TAS)》(點擊可查看原文)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8分鐘)
(文中觀點代表原作者個人,特此聲明!)
直腸陰道瘻(rectovaginal fistula,RVF)最早被記錄於公元前300年的醫學文獻中,其臨床表現是在直腸與陰道之間有上皮化管道相交通、從陰道漏氣漏糞,或者不明原因的會陰部疼痛和陰道內出現刺鼻的惡臭味,其發病率約佔肛瘻的5%。
局部的炎性反應刺激引發全身的症狀和性生活障礙,給患者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被稱為是「女人所經歷的最鬱悶、最尷尬、最窘迫和最使人洩氣的麻煩」!引起直腸陰道瘻的病因繁多,產道損傷是最常見病因,肛周感染性疾病、手術和非手術的創傷也能導致直腸陰道瘻。明確病因並針對因治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術者的臨床治療策略。
直腸陰道瘻一旦發病極少能夠自愈,保守治療亦難奏效,絕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法、入路在不同的中心具有很大差別:時至今日尚無治療直腸陰道瘻的最佳手術方式,我們仍然缺乏基於高級別證據的臨床治療指南。手術方式的選擇往往取決於主刀醫生的習慣和經驗(註:婦科醫生習慣經陰道入路;結直腸肛門外科醫生習慣經肛門及經會陰入路),正因為上述原因,所謂「個性化的手術方式」選擇使本病的治療成功率差別很大(註:文獻記載介於29%~100%),目前的治療窘境讓專科醫生不得不面對的該病的嚴峻挑戰!
另外,目前外科醫生判斷患者治癒的主要標準仍然停留在瘻管是否閉合上,而對於手術對於肛門括約功能的潛在損害,以及術後肛門功能的下降卻很少關注。雖然近年來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臨床經驗,但多數研究是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缺乏對於直腸陰道瘻的標準化評估和隨機對照研究!
今天,鋒哥推薦的這類手術——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為直腸陰道瘻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微創的術式,這種手術不僅可以解決清除病灶的問題,還能較為完整地保留患者的肛門括約肌,屬於損傷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理念下的微創術式!
正文↓↓↓
患者簡要病史:
患者基本資料:S某,女性,27歲,漢族,已婚。因「發現陰道有排便、排氣27年」來診。患者自幼時發現陰道流出少量黃色粘液,無外陰紅腫疼痛,無瘙癢,經常訴有陰道異常排氣,並可見稀便從陰道流出,腹瀉時上述症狀加重,未予系統診治。現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門診擬「先天性直腸陰道瘻」收入院,入院症見:患者神清,精神可,訴陰道經常有少量黃色粘液流出,腹瀉時加重,並訴稀便及氣體從陰道排出,無粘液血便,無裡急後重,無腹脹腹痛,小便正常,納眠可。近期體重未見明顯下降。
入院體檢(專科檢查):外陰已婚已產式,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道口,大小約5mm×5mm。肛門外觀正常,肛門指檢:直腸前壁距肛緣1.5cm處可觸及一凹陷,擠壓此處凹陷後,可見少量黃色糞便從陰道側瘻口排出,如下圖(X)。肛門鏡檢:齒線附近可見數個肥大肛乳頭,直徑大小約0.4cm。
實驗室檢查:略
輔助檢查:見下。
患者專科檢查體徵,如下圖:
圖(2):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口(如黃色虛線圈)↑↑↑
圖(3):陰道存在小管狀結構與直腸下段相通,增強後呈線形強化(序列:T2WI)↑↑↑
檢查結論(如下圖4):
1、直腸息肉切除術(鉗除術)
2、直腸陰道瘻
3、內痔
圖(4):肛門齒狀線處可見瘻口↑↑↑
3、盆底功能超聲檢查(檢查時間:2021年07月11日):1、肛管處異常回聲,結合病史,考慮直腸陰道瘻可能;2、子宮、雙附件區未見異常聲像;3、前盆腔:膀胱頸移動度增加,膀胱後壁輕度膨出;4、中盆腔:未見子宮脫垂;5、後盆腔:未見直腸膨出聲像;6、未見肛提肌及肛門括約肌斷裂聲像;7、肛提肌裂孔擴張,建議盆底康復治療。如下圖(5)、(6)。
圖(5):盆底功能超聲檢查報告↑↑↑
圖(6):肛管12點位回聲連續性中斷↑↑↑
患者因「發現陰道有排便、排氣27年」來診。患者自幼時發現陰道流出少量黃色粘液,無外陰紅腫疼痛,無瘙癢,經常訴有陰道異常排氣,並可見稀便從陰道流出,腹瀉時上述症狀加重。入院後專科檢查發現:「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道口,大小約5mm×5mm。肛門指檢:直腸前壁距肛緣1.5cm處可觸及一凹陷,擠壓此處凹陷後,可見少量黃色糞便從陰道側瘻口排出」,結合患者盆腔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電子結腸鏡的檢查結果、盆底功能超聲檢查結果,診斷「直腸陰道瘻」具備充足的依據。 在考慮患者的病因方面,因為患者沒有明顯的醫源性因素、以及腫瘤、IBD、感染、外傷等非醫源性因素,加之患者自幼有陰道異常液體排出,因此,考慮患者先天性的可能性大。根據瘻口的大小,患者直腸陰道瘻的直徑在5mm左右,屬於小瘻~中瘻範疇;根據瘻口位置的高低,直腸陰道瘻的瘻口在齒狀線附近,陰道側瘻口亦在對應的位置,因此,該直腸陰道瘻屬於中位瘻。綜合上述條件,根據單純性瘻和複雜性瘻的分類標準,該患者符合「直徑小於2.5cm,中、低位瘻,局部周圍組織完整且血運良好者」的診斷標準。因此,本患者的診斷是:先天性、單純性直腸陰道瘻(中瘻;中位瘻)。附:直腸陰道瘻的分類
(標準來源:《中華結直腸肛門外科學》P900~P901)↓↓↓
按照不同的標準,直腸陰道瘻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一)根據瘻口的大小不同:我們把瘻口直徑小於0.5cm的稱為「小瘻」,瘻口直徑位於0.5cm~2.5cm的稱為「中瘻」,直徑大於2.5cm稱為「大瘻」。
(二)根據瘻口位置的高低不同:可分為「低位瘻」、「中位瘻」、「高位瘻」。低位直腸陰道瘻的直腸側瘻口開口於肛管,陰道側瘻口在後陰唇系帶處;高位直腸陰道瘻直腸側的瘻口位於直腸上段,陰道側的瘻口位於子宮頸水平;中位直腸陰道瘻瘻口介於兩者之間。(註:瘻口的位置在一定情況下影響手術入路,高位直腸陰道瘻常採用開腹的方式,而中低位直腸陰道瘻常採用局部修補的方式。)
(三)根據直腸陰道瘻的複雜程度分類(結合病因、瘻口大小、瘻口位置):將直腸陰道瘻分為單純性瘻和複雜性瘻。直徑小於2.5cm,中低位瘻,由創傷或感染引起的,局部周圍組織完整且血運良好者為單純性瘻;直徑>2.5cm,高位瘻,由炎症性腸病或腫瘤引起以及經過多次修補失敗者為複雜性瘻。
臨床診斷:1、先天性、單純性直腸陰道瘻(中瘻;中位瘻);2、內痔(I°);3、直腸炎性息肉
臨床決策分析:
針對於中位、低位的直腸陰道瘻,有諸多手術路徑可供選擇,如經陰道、經肛門、經會陰、經骶尾部等術式。以婦科醫生為代表的部分醫生傾向於經陰道修補直腸陰道瘻,我們不建議使用此類方法。原因是:直腸存在高壓區,滿意地修補位於直腸的開口是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相反,如果瘻管在直腸側的瘻口未能實現安全閉合,那麼,無論陰道側如何操作,其結果註定是要失敗的。 針對於中低位直腸陰道瘻的患者,經會陰入路是我們重要的術式選擇之一,採用經會陰入路能夠完成如下的關鍵手術要件:1、完成對直腸陰道瘻的完整切除;2、實現直腸陰道的逐層閉合;3、增厚及加固直腸陰道隔;4、恢復直腸和陰道管腔的連續性;5、維護良好的肛門括約功能等。 綜合考慮患者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治療費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患者期望等相關因素,建議患者行「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術前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及治療方案,如麻醉風險、手術方式的選擇依據和手術風險等。圖(7):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手術入路示意圖↑↑↑
手術相關風險評估↓↓↓
1、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0 分(註:無營養不良風險);
2、ASA分級:第Ⅰ級(註:病人的重要器官、系統功能正常,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良好);
3、血栓風險因素Caprini評估表:1分(註:低危,DVT發生率<10%。預防措施:儘早活動,物理預防)。
1、清潔腸道:患者在手術前,需要口服腸道準備劑,常規應用2袋聚乙二醇電解質散以清潔腸道;2、導尿:術晨麻醉後常規留置尿管,直至患者術後疼痛減輕,可以進行自主排尿為止;3、備皮:術前良好的會陰部備皮,是減少創面汙染和方便護理的舉措。1、硬腰聯合麻醉。
2、體位:俯臥位。
3、常規消毒鋪巾,如下圖(8)。
圖(8):常規消毒鋪巾↑↑↑
圖(9):亞甲藍溶液染色直腸陰道瘻瘻管↑↑↑
圖(10):探針標的瘻管↑↑↑
3、沿著會陰正中線切開會陰:
圖(11):會陰切口的建立↑↑↑
圖(12):會陰切口的入路↑↑↑
在此步驟手術進行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女性會陰淺隙的解剖做到熟練掌握,如下圖(13)。圖(13):女性會陰淺隙的解剖↑↑↑
圖(14):沿著會陰部切口向縱深拓展↑↑↑
注意事項:
1、在保持局部存在張力的情況下(助手與主刀器械始終保持牽拉狀態),於肛門緣和陰道口之間、向縱深游離直腸陰道隔,如上圖(14)。
2、可以應用1:20萬U的腎上腺素注射浸潤,既能夠使肌肉放鬆、並達到止血的效果,從而可以獲得比較清晰的手術視野,如下圖(15)。
圖(15):腎上腺素溶液局部注射浸潤↑↑↑
5、應用一次性使用外科牽開器,協助暴露直腸陰道隔,並繼續向切口深面游離:
圖(16):一次性使用外科牽開器暴露深部切開面↑↑↑
注意事項:
1、在此游離過程中,切記不要使陰道或肛管出現破損,需藉助器械牽拉輔助,確保手術全程游離面存在合理的張力,如下圖(17);
2、在直腸陰道隔深面進行游離操作時,需要注意陰道周圍靜脈叢的良好止血(必要時可以採用縫扎方式),這是減少術後切口滲血及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的重要前提之一。附:陰道周圍的靜脈叢,如下圖(18)。
圖(17):肛瘻探針「針柄」按壓提供適當的張力(黃色線圈所示)↑↑↑
圖(18):陰道靜脈叢(如圖25號所示範圍屬於陰道靜脈叢,26號顯示範圍是陰道,24顯示範圍是直腸。本圖非原創圖片,特此聲明)↑↑↑
6、暴露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19):直腸陰道瘻瘻管的暴露↑↑↑
7、縫扎、離斷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20):貼近直腸側及陰道側結紮直腸陰道瘻↑↑↑
圖(21):應用圓刀,在中線側切開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22):縫扎陰道側(圖片下方)瘻管殘端↑↑↑
圖(23):縫扎直腸側(圖片上方)瘻管殘端↑↑↑
8、縫合兩側肛提肌,加固直腸陰道隔:
圖(24):縫合兩側肛提肌↑↑↑
1、縫合肛提肌(註:主要是恥骨直腸肌)的作用在於加強直腸陰道隔,以降低術後直腸陰道瘻的復發機會;2、建議3個「0」薇喬線間斷縫合恥骨直腸肌,注意縫合後肛提肌的張力不要太大,以免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甚至感染。圖(25):生理鹽水衝洗切口↑↑↑
10、逐層縫合切口:
圖(26):逐層縫合切口↑↑↑
圖(27):切口縫合完畢↑↑↑
11、行亞甲藍溶液注射試驗,確認直腸陰道管腔恢復了連續性:圖(28):由肛門內注入亞甲藍溶液(10ml)↑↑↑
圖(29):陰道內拖出的白色紗布未見「藍染」↑↑↑
圖(30):檢查手術野:未見明顯異常↑↑↑
圖(31):切口內置引流膠片;陰道內置入凡紗、進行局部壓迫↑↑↑
圖(32):肛門內置引流膠管↑↑↑
1、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次,術後根據患者炎症指標及創面情況,合理應用抗生素;3、控制性排便:術後採用全腸外營養5~7天,儘量減少因大便導致的切口汙染;5、出院時間:一般患者術後7天~9天左右,即可出院;6、患者術後2周,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有計劃地進行提肛運動。 最後,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患者的恢復情況:下方兩張圖片顯示的是術後第1天~術後第31天的切口狀態,如圖(33)、圖(34)。圖(33):術後切口恢復情況(術後第1天、第5天、第7天、第18天)↑↑↑
圖(34):術後切口恢復情況(術後第31天)↑↑↑
寫在文後:
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的原理是與肛瘻括約肌間瘻管結紮術(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相一致的,所以,有些學者也將「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稱之為——直腸陰道瘻的LIFT術。LIFT是由Arun Rojanasakul教授於2007年提出的肛瘻術式,該術式經括約肌間溝入路,游離並結紮肛瘻瘻管,封閉內口,對遠側瘻管進行搔刮清理並曠置。LIFT術式採用括約肌間溝作為手術入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肛門的括約肌,從而大大降低了術後肛門功能不全的發生率。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採用的是經會陰入路,游離面位於直腸前壁與陰道後壁的天然融合間隙,因此,手術對於肛門功能的影響較小,較完整地保留了患者肛門的括約功能,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損傷控制性外科理念下的微創術式。
(本文章書寫時長:18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