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筆記︱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全程圖文)

2022-01-04 孫鋒醫生

       於直腸陰道瘻的系列推文,在「孫鋒醫生」公眾號內相繼推出了三篇(如下列表),誠然,直腸陰道瘻的治療是肛腸外科的一個難點所在:往往存在著復發率高和肛門功能損害的問題。如何在手術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對肛門控便能力的影響,是功能保護性外科需要面對的問題,今天鋒哥為大家推薦一種治療直腸陰道瘻的術式——「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1、《醫學潮頭︱最新版《肛周膿腫、肛瘻和直腸陰道瘻治療指南》解讀(ASCRS  2016年版)》(點擊可查看原文)

2、《會場速遞︱直腸陰道瘻和直腸尿道瘻的治療》(點擊可查看原文)

3、《手術筆記︱經肛吻合器直腸陰道瘻切除閉合術(TAS)》(點擊可查看原文)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8分鐘)

(文中觀點代表原作者個人,特此聲明!)

        直腸陰道瘻(rectovaginal fistula,RVF)最早被記錄於公元前300年的醫學文獻中,其臨床表現是在直腸與陰道之間有上皮化管道相交通、從陰道漏氣漏糞,或者不明原因的會陰部疼痛和陰道內出現刺鼻的惡臭味,其發病率約佔肛瘻的5%。

        局部的炎性反應刺激引發全身的症狀和性生活障礙,給患者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被稱為是「女人所經歷的最鬱悶、最尷尬、最窘迫和最使人洩氣的麻煩」!引起直腸陰道瘻的病因繁多,產道損傷是最常見病因,肛周感染性疾病、手術和非手術的創傷也能導致直腸陰道瘻。明確病因並針對因治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術者的臨床治療策略。

        直腸陰道瘻一旦發病極少能夠自愈,保守治療亦難奏效,絕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法、入路在不同的中心具有很大差別:時至今日尚無治療直腸陰道瘻的最佳手術方式,我們仍然缺乏基於高級別證據的臨床治療指南。手術方式的選擇往往取決於主刀醫生的習慣和經驗(註:婦科醫生習慣經陰道入路;結直腸肛門外科醫生習慣經肛門及經會陰入路),正因為上述原因,所謂「個性化的手術方式」選擇使本病的治療成功率差別很大(註:文獻記載介於29%~100%),目前的治療窘境讓專科醫生不得不面對的該病的嚴峻挑戰!

        另外,目前外科醫生判斷患者治癒的主要標準仍然停留在瘻管是否閉合上,而對於手術對於肛門括約功能的潛在損害,以及術後肛門功能的下降卻很少關注。雖然近年來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臨床經驗,但多數研究是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缺乏對於直腸陰道瘻的標準化評估和隨機對照研究!

        今天,鋒哥推薦的這類手術——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為直腸陰道瘻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微創的術式,這種手術不僅可以解決清除病灶的問題,還能較為完整地保留患者的肛門括約肌,屬於損傷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理念下的微創術式!

正文↓↓↓

患者簡要病史:

        患者基本資料:S某,女性,27歲,漢族,已婚。因「發現陰道有排便、排氣27年」來診。患者自幼時發現陰道流出少量黃色粘液,無外陰紅腫疼痛,無瘙癢,經常訴有陰道異常排氣,並可見稀便從陰道流出,腹瀉時上述症狀加重,未予系統診治。現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門診擬「先天性直腸陰道瘻」收入院,入院症見:患者神清,精神可,訴陰道經常有少量黃色粘液流出,腹瀉時加重,並訴稀便及氣體從陰道排出,無粘液血便,無裡急後重,無腹脹腹痛,小便正常,納眠可。近期體重未見明顯下降。

        入院體檢(專科檢查)外陰已婚已產式,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道口,大小約5mm×5mm。肛門外觀正常,肛門指檢:直腸前壁距肛緣1.5cm處可觸及一凹陷,擠壓此處凹陷後,可見少量黃色糞便從陰道側瘻口排出,如下圖(X)。肛門鏡檢:齒線附近可見數個肥大肛乳頭,直徑大小約0.4cm。

        實驗室檢查:

        輔助檢查:見下。

        患者專科檢查體徵,如下圖:

圖(2):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口(如黃色虛線圈)↑↑↑

1、盆腔核磁共振平掃+增強(檢查時間:2021年07月12日):直腸下段前方見一條狀T2WI高信號向左前方走行,竇口位於直腸12點鐘方向,距肛緣約15mm,前方似與陰道後壁相通,增強後邊緣強化。子宮大小形態可,內膜厚度及信號尚正常。雙側附件未見明顯佔位。膀胱充盈一般,壁尚均勻。子宮直腸窩見少許積液。考慮:直腸-陰道下段瘻可能性大;盆底少許積液。

圖(3):陰道存在小管狀結構與直腸下段相通,增強後呈線形強化(序列:T2WI)↑↑↑

2、電子結腸鏡檢查(檢查時間:2021年07月12日):波士頓評分(Boston) : 7分,右半結腸2分,橫結腸3分,左半結腸2分。進鏡3分鐘,退鏡6分鐘。循腔進鏡至迴腸末端,迴腸末段黏膜、闌尾開口及回盲瓣開口形態未見異常。退鏡觀察,所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腸腔形態正常,皺壁規則出現,黏膜表面光滑、潤澤、血管網清晰,未見異常分泌物、糜爛、潰瘍及腫物。直腸見一直徑約3mm的息肉樣隆起,鉗除送檢(病理:炎性息肉)。肛門齒狀線上見一瘻口,齒狀線內見痔核突起。

     檢查結論(如下圖4):

1、直腸息肉切除術(鉗除術)

2、直腸陰道瘻

3、內痔

圖(4):肛門齒狀線處可見瘻口↑↑↑

3、盆底功能超聲檢查(檢查時間:2021年07月11日):1、肛管處異常回聲,結合病史,考慮直腸陰道瘻可能;2、子宮、雙附件區未見異常聲像;3、前盆腔:膀胱頸移動度增加,膀胱後壁輕度膨出;4、中盆腔:未見子宮脫垂;5、後盆腔:未見直腸膨出聲像;6、未見肛提肌及肛門括約肌斷裂聲像;7、肛提肌裂孔擴張,建議盆底康復治療。如下圖(5)、(6)。

圖(5):盆底功能超聲檢查報告↑↑↑

圖(6):肛管12點位回聲連續性中斷↑↑↑

        患者因「發現陰道有排便、排氣27年」來診。患者自幼時發現陰道流出少量黃色粘液,無外陰紅腫疼痛,無瘙癢,經常訴有陰道異常排氣,並可見稀便從陰道流出,腹瀉時上述症狀加重。入院後專科檢查發現:「距離陰道口約1.5cm陰道後壁可見一竇道口,大小約5mm×5mm。肛門指檢:直腸前壁距肛緣1.5cm處可觸及一凹陷,擠壓此處凹陷後,可見少量黃色糞便從陰道側瘻口排出」,結合患者盆腔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電子結腸鏡的檢查結果、盆底功能超聲檢查結果,診斷「直腸陰道瘻」具備充足的依據。        在考慮患者的病因方面,因為患者沒有明顯的醫源性因素、以及腫瘤、IBD、感染、外傷等非醫源性因素,加之患者自幼有陰道異常液體排出,因此,考慮患者先天性的可能性大。根據瘻口的大小,患者直腸陰道瘻的直徑在5mm左右,屬於小瘻~中瘻範疇;根據瘻口位置的高低,直腸陰道瘻的瘻口在齒狀線附近,陰道側瘻口亦在對應的位置,因此,該直腸陰道瘻屬於中位瘻。綜合上述條件,根據單純性瘻和複雜性瘻的分類標準,該患者符合「直徑小於2.5cm,中、低位瘻,局部周圍組織完整且血運良好者」的診斷標準。因此,本患者的診斷是:先天性、單純性直腸陰道瘻(中瘻;中位瘻)。

附:直腸陰道瘻的分類

(標準來源:《中華結直腸肛門外科學》P900~P901)↓↓↓

        按照不同的標準,直腸陰道瘻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一)根據瘻口的大小不同:我們把瘻口直徑小於0.5cm的稱為「小瘻」,瘻口直徑位於0.5cm~2.5cm的稱為「中瘻」,直徑大於2.5cm稱為「大瘻」。

(二)根據瘻口位置的高低不同:可分為「低位瘻」、「中位瘻」、「高位瘻」。低位直腸陰道瘻的直腸側瘻口開口於肛管,陰道側瘻口在後陰唇系帶處;高位直腸陰道瘻直腸側的瘻口位於直腸上段,陰道側的瘻口位於子宮頸水平;中位直腸陰道瘻瘻口介於兩者之間。(註:瘻口的位置在一定情況下影響手術入路,高位直腸陰道瘻常採用開腹的方式,而中低位直腸陰道瘻常採用局部修補的方式。)

(三)根據直腸陰道瘻的複雜程度分類(結合病因、瘻口大小、瘻口位置):將直腸陰道瘻分為單純性瘻和複雜性瘻。直徑小於2.5cm,中低位瘻,由創傷或感染引起的,局部周圍組織完整且血運良好者為單純性瘻;直徑>2.5cm,高位瘻,由炎症性腸病或腫瘤引起以及經過多次修補失敗者為複雜性瘻。

床診斷:1、先天性、單純性直腸陰道瘻(中瘻;中位瘻);2、內痔(I°);3、直腸炎性息肉

臨床決策分析:

        針對於中位、低位的直腸陰道瘻,有諸多手術路徑可供選擇,如經陰道、經肛門、經會陰、經骶尾部等術式。以婦科醫生為代表的部分醫生傾向於經陰道修補直腸陰道瘻,我們不建議使用此類方法。原因是:直腸存在高壓區,滿意地修補位於直腸的開口是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相反,如果瘻管在直腸側的瘻口未能實現安全閉合,那麼,無論陰道側如何操作,其結果註定是要失敗的。        針對於中低位直腸陰道瘻的患者,經會陰入路是我們重要的術式選擇之一,採用經會陰入路能夠完成如下的關鍵手術要件:1、完成對直腸陰道瘻的完整切除;2、實現直腸陰道的逐層閉合;3、增厚及加固直腸陰道隔;4、恢復直腸和陰道管腔的連續性;5、維護良好的肛門括約功能等。        綜合考慮患者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治療費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患者期望等相關因素,建議患者行「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術前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及治療方案,如麻醉風險、手術方式的選擇依據和手術風險等。

圖(7):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手術入路示意圖↑↑↑

手術相關風險評估↓↓↓

1、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0 分(註:無營養不良風險);

2、ASA分級:第Ⅰ級(註:病人的重要器官、系統功能正常,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良好);

3、血栓風險因素Caprini評估表:1分(註:低危,DVT發生率<10%。預防措施:儘早活動,物理預防)。

1、清潔腸道:患者在手術前,需要口服腸道準備劑,常規應用2袋聚乙二醇電解質散以清潔腸道;2、導尿:術晨麻醉後常規留置尿管,直至患者術後疼痛減輕,可以進行自主排尿為止;3、備皮:術前良好的會陰部備皮,是減少創面汙染和方便護理的舉措。

1、硬腰聯合麻醉。

2、體位:俯臥位。

3、常規消毒鋪巾,如下圖(8)。

圖(8):常規消毒鋪巾↑↑↑

1、亞甲藍溶液染色確認瘻管位置(瘻管的數量、位置、大小、複雜程度等指標的確認:1個瘻管、中位瘻、中瘻、單純性瘻):

圖(9):亞甲藍溶液染色直腸陰道瘻瘻管↑↑↑

圖(10):探針標的瘻管↑↑↑

3、沿著會陰正中線切開會陰:

圖(11):會陰切口的建立↑↑↑

圖(12):會陰切口的入路↑↑↑

        在此步驟手術進行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女性會陰淺隙的解剖做到熟練掌握,如下圖(13)。

圖(13):女性會陰淺隙的解剖↑↑↑

圖(14):沿著會陰部切口向縱深拓展↑↑↑

注意事項:

1、在保持局部存在張力的情況下(助手與主刀器械始終保持牽拉狀態),於肛門緣和陰道口之間、向縱深游離直腸陰道隔,如上圖(14)。

2、可以應用1:20萬U的腎上腺素注射浸潤,既能夠使肌肉放鬆、並達到止血的效果,從而可以獲得比較清晰的手術視野,如下圖(15)。

圖(15):腎上腺素溶液局部注射浸潤↑↑↑

5、應用一次性使用外科牽開器,協助暴露直腸陰道隔,並繼續向切口深面游離:

圖(16):一次性使用外科牽開器暴露深部切開面↑↑↑

注意事項:

1、在此游離過程中,切記不要使陰道或肛管出現破損,需藉助器械牽拉輔助,確保手術全程游離面存在合理的張力,如下圖(17);

2、在直腸陰道隔深面進行游離操作時,需要注意陰道周圍靜脈叢的良好止血(必要時可以採用縫扎方式),這是減少術後切口滲血及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的重要前提之一。附:陰道周圍的靜脈叢,如下圖(18)。

圖(17):肛瘻探針「針柄」按壓提供適當的張力(黃色線圈所示)↑↑↑

圖(18):陰道靜脈叢(如圖25號所示範圍屬於陰道靜脈叢,26號顯示範圍是陰道,24顯示範圍是直腸。本圖非原創圖片,特此聲明)↑↑↑

6、暴露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19):直腸陰道瘻瘻管的暴露↑↑↑

        在瘻管周圍游離的時候,應該通過探針探查+指檢的方式,確認瘻管的前側、左右兩側及後側完全貫通,以便於下一步結紮、離斷瘻管。

7、縫扎、離斷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20):貼近直腸側及陰道側結紮直腸陰道瘻↑↑↑

圖(21):應用圓刀,在中線側切開直腸陰道瘻的瘻管↑↑↑

圖(22):縫扎陰道側(圖片下方)瘻管殘端↑↑↑

圖(23):縫扎直腸側(圖片上方)瘻管殘端↑↑↑

1、在應用血管鉗結紮直腸陰道瘻瘻管時,儘量貼近直腸側及陰道側,以減少瘻管殘餘的機會;2、在縫扎兩側瘻管殘端時,我們通常選擇3個「0」薇喬線。直腸側瘻管基底部殘端在縫扎封閉後,應該用3個「0」薇喬線在瘻管殘端處再次縫扎一次,目的在於加固瘻管的密閉效果。陰道側的瘻管殘端參考上述方法進行縫扎,在此不作贅述。

8、縫合兩側肛提肌,加固直腸陰道隔:

圖(24):縫合兩側肛提肌↑↑↑

1、縫合肛提肌(註:主要是恥骨直腸肌)的作用在於加強直腸陰道隔,以降低術後直腸陰道瘻的復發機會;2、建議3個「0」薇喬線間斷縫合恥骨直腸肌,注意縫合後肛提肌的張力不要太大,以免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甚至感染。

圖(25):生理鹽水衝洗切口↑↑↑

10、逐層縫合切口:

圖(26):逐層縫合切口↑↑↑

圖(27):切口縫合完畢↑↑↑

11、行亞甲藍溶液注射試驗,確認直腸陰道管腔恢復了連續性:

圖(28):由肛門內注入亞甲藍溶液(10ml)↑↑↑

圖(29):陰道內拖出的白色紗布未見「藍染」↑↑↑

圖(30):檢查手術野:未見明顯異常↑↑↑

圖(31):切口內置引流膠片;陰道內置入凡紗、進行局部壓迫↑↑↑

圖(32):肛門內置引流膠管↑↑↑

1、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次,術後根據患者炎症指標及創面情況,合理應用抗生素;3、控制性排便:術後採用全腸外營養5~7天,儘量減少因大便導致的切口汙染;5、出院時間:一般患者術後7天~9天左右,即可出院;6、患者術後2周,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有計劃地進行提肛運動。

        後,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患者的恢復情況:下方兩張圖片顯示的是術後第1天~術後第31天的切口狀態,如圖(33)、圖(34)。

圖(33):術後切口恢復情況(術後第1天、第5天、第7天、第18天)↑↑↑

圖(34):術後切口恢復情況(術後第31天)↑↑↑

寫在文後:

        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的原理是與肛瘻括約肌間瘻管結紮術(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相一致的,所以,有些學者也將「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稱之為——直腸陰道瘻的LIFT術。

        LIFT是由Arun Rojanasakul教授於2007年提出的肛瘻術式,該術式經括約肌間溝入路,游離並結紮肛瘻瘻管,封閉內口,對遠側瘻管進行搔刮清理並曠置。LIFT術式採用括約肌間溝作為手術入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肛門的括約肌,從而大大降低了術後肛門功能不全的發生率。經會陰直腸陰道瘻瘻管結紮術採用的是經會陰入路,游離面位於直腸前壁與陰道後壁的天然融合間隙,因此,手術對於肛門功能的影響較小,較完整地保留了患者肛門的括約功能,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損傷控制性外科理念下的微創術式。

(本文章書寫時長:18個小時)

相關焦點

  • 陰股溝組織瓣帶蒂轉移治療直腸陰道瘻的臨床應用
    結論 陰股溝組織瓣帶蒂轉移是修復中、低位直腸陰道瘻的一種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據瘻管解剖特點合理設計皮瓣能兼顧患者對於功能、形態和美學的需求。國內外學者探索了多種方法用於直腸陰道瘻的修復,但術後易反覆感染,復發率較高,目前仍是臨床上一個棘手的難題[2]。我們根據RVF患者瘻管解剖特點和組織缺損的大小,應用陰股溝區不同類型的組織瓣進行手術修復,臨床效果確切。
  • 會陰切開縫合術的方法及步驟
    (一)會陰斜側切開術,臨床上以左側斜切開為多。
  • 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
    男性瘻管多數細小,常伴低位腸梗阻症狀。女性瘻管較粗大可暫時維持排便,幹便時排便困難,日久繼發巨結腸。體檢無肛門或肛門開口位置前移,肛門狹窄的肛門位置正常。瘻管外口開放者可用探針探查瘻管方向和長度。因瘻管與泌尿生殖系相通,故易伴發上行性泌尿系感染和陰道炎。無正常肛門,不排胎糞、胎糞排出量或排出位置(尿道口、陰道或前庭處的瘻口)異常。
  • 消化系統第七章直腸肛管疾病講義
    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調整飲食、坐浴等);  (2)硬化劑注射、冷凍;  (3)手術:結紮法、膠圈套扎療法、痔切除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除術和血栓外痔剝離術等。  遠端切緣距癌腫下緣2cm以上3.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腹膜反折以下4.經腹直腸癌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Hartmann)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Miles手術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術者  手術方法適應證1.局部切除術直腸中下段、瘤體小(直徑<2cm&
  •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
    臨床上根據直腸盲端位於恥骨尾骨連線之上或下而分為高位與低位肛門閉鎖。在女嬰常見有瘻管通到會陰或陰道,男嬰則常有瘻管與泌尿道相通。臨床表現與診斷:一、生後24小時無胎糞排除或僅有少量胎糞從尿道、會陰口擠出,正常肛門位置無肛門開口。患兒早期即有噁心、嘔吐,嘔吐物初含單只,以後為糞便樣物。
  • 肛門瘻管(肛瘻)復發的原因分析
    肛門瘻管是肛腸病中變化最多治療難度最大的疾病,肛管直腸瘻是肛管或直腸與肛周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故常稱為肛瘻,內口多位於齒狀線附近
  • 述評 / 王維林 重視複雜肛門直腸畸形的綜合治療
    如高位肛門閉鎖,經會陰強行游離直腸,會導致手術後直腸回縮、瘻管復發或瘢痕形成、肛門狹窄等。又如直腸尿道瘻患兒如術前檢查不充分,僅行肛門成形術,可致直腸尿道瘻漏診等。隨著對肛門直腸畸形患兒和肛門直腸畸形動物模型的病理組織學、神經病理學、免疫組化、超微結構和胚胎發育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肛門直腸畸形不僅肛門直腸本身存在發育缺陷,同時盆底肌肉、骶骨、神經及肛周皮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
  • 【美容外科】HADM生物束帶加強會陰體在陰道緊縮術的應用
    排除合併嚴重會陰體撕裂傷及手術禁忌症。1.2 方 法1.2.2 術前準備       避開月經期、妊娠期,月經結束後3~5 d後到下次月經來潮10 天前;術前3 d禁止性生活;對於生產婦女,一般在產後3~6個月後手術為宜。
  • 乾貨 | 病案首頁中手術分類與分級填寫
    >1、甲類手術以外的肝、膽、胰的各種手術 2、胃部及十二指腸手術、胃腸吻合術 3、肝脾損傷的處理 4、直腸切除術、回盲部切除術 5、結腸造口術、各段結腸癌根治術 6、四類手術以外甲狀腺、甲狀旁腺各種手術 7、乳癌根治術(特種手術) 8、門靜脈高壓的各類分流術及斷流術
  • 【手術演示】腹腔鏡次全結腸切除術(Deloyers手術)
    腸神經元發育不良:屬於巨結腸類緣性疾病,佔所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的8%~10 %,實施常規的巨結腸根治手術效果不佳,術後多發生便秘,也需要次全結腸切除術[5]。1. 術前準備同常規腹會陰巨結腸根治手術。仰臥位,術中根據手術需要調整體位。手術床頭、尾側各擺放一個監視器或懸掛式可移動攝像系統。2. 氣管插管靜脈複合麻醉,置鼻胃管。
  •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中低位)臨床路徑(2019年版)
    行經會陰肛門成形術(ICD-9-CM-3:49.7905)、經骶會陰肛門成形術(ICD-9-CM-3:49.7906)。行經會陰肛門成形術(ICD-9-CM-3:49.7905)、經骶會陰肛門成形術(ICD-9-CM-3:49.7906)。
  • [手術配合]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剝脫術
    大隱靜脈起於足背靜脈弓內側端,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內側緣伴隱神經上行,經股骨內側髁後方約2cm處,進入大腿內側部,與股內側皮神經伴行,逐漸向前上
  • 外科學之結直腸與肛管周圍疾病
    3、肛瘻: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由內口、瘻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可以一個或多個。4、痔:是直腸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直腸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可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5、直腸息肉:泛指直腸黏膜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
  • 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剝脫術
    大隱靜脈起於足背靜脈弓內側端,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內側緣伴隱神經上行,經股骨內側髁後方約2cm處,進入大腿內側部,與股內側皮神經伴行,逐漸向前上,在恥骨結節外下方穿隱靜脈裂孔
  • 輸精管結紮術
    、安全、有效的男性節育手術。輸精管結紮術多年後重新再吻合者,仍能恢復生育能力。傳統的輸精管結紮術是在陰囊兩側分別作1cm左右切口,游離出長約3cm的輸精管,切除2cm,分別結紮殘端,縫合切口。【適應證】1.已有子女的夫婦,經過雙方同意,籤署知情同意書後可行雙側輸精管結紮術。
  • 肛管直腸測壓術(一)
    常用方法有切除疤痕或切開括約肌等,如肛管後方的線狀切開、直腸後部切開、直腸內切開,還有各種成形術如肛門成形術、肛管成形術。對高位直腸狹窄還可考慮作經腹會陰聯合切除直腸保留肛門和括約肌手術。對慢性梗阻、身體衰弱或狹窄引起急性完全性腸梗阻時,可考慮作結腸造口術以便糞便改道,使直腸得以休息並解除自身中毒症狀,待病人情況恢復後,再作二期切開或成形術。腫瘤引起的肛門直腸狹窄應按腫瘤進行治療。
  • 淺談耳前瘻管
    長期膿腫切開、局部換藥,造成分泌物引流不暢和局部血液循環差,瘻管周圍肉芽、纖維組織增生及瘢痕形成,病變組織與健康組織粘連緊密,二期手術不易分離,病變組織容易殘留,術後容易復發。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 加強會陰體的改良陰道緊縮術
    會陰撕裂通常發生於經陰道分娩的女性。會陰撕裂的類型多樣,且無固定形態,臨床上主要分為四度,其中Ⅰ、Ⅱ度損傷累及會陰黏膜及肌肉,不包括肛門括約肌,損傷相對較小,臨床上也最為常見。但以上非手術治療方法仍然有治療周期長,療效不持久等缺點,而手術治療陰道鬆弛,特別是對於伴有會陰撕裂的產後女性,依舊是最確切最主流的治療方法。陰道緊縮術的手術目的是收緊陰道腔的直徑以及陰道口,增加性交時的摩擦力。
  • 【點讚】寶寶先天食道閉鎖,出生2天即手術,專家巧手解「鎖」救命
    再加上存在遠端食管與氣管之間的瘻管,呼吸道與消化道之間存在相通,胃液會通過食管經瘻管返流進入氣管、支氣管和肺,引起嚴重的化學剌激性肺炎。手術治療是挽救食道閉鎖患兒生命的唯一方式。鄭錦濤副主任醫師表示:「手術第一難關是呼吸,手術過程中需要建立人工氣胸,就是需將右側肺壓縮,暴露出手術視野,這對麻醉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胸腔鏡下監視的範圍十分有限,手術過程要分離出食管的下段盲端,分離出食管氣管瘻,結紮瘻管,分離出上段食管,然後進行上下段盲端吻合等步驟,手術中還需避免損傷神經和胸部大動脈血管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