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似乎對動物內臟有一定的偏愛,爆炒豬肝、夫妻肺片、羊雜湯、血腸、毛血旺、酸辣雞雜、生滾豬肚粥等等各類美食。但是歐美人都是抗拒動物內臟的,當然有些歐洲人也吃動物內臟,只不過相對較少,比如法國的鵝肝、義大利的牛肚包。日本,日本曾經在2015年5月下令,禁止餐飲店供應生豬肝商品,理由是生豬肝內部最壞情況可能含有病菌和細菌。
那麼動物內臟到底能不能吃呢?
動物內臟的營養價值
肝臟是動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合成器官,它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13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2、維生素B12的含量特別高。還有其他深紅色內臟,比如腎臟、心臟和脾臟都還有豐富的鐵元素,而且主要是血紅素鐵,吸收利用度都比較高。
動物內臟也暗藏風險
肝臟同時也是解毒器官,身體各種毒素都會送到肝臟去處理;腎臟則是動物體的排毒器官,也難免會和毒物打交道。如果動物本身患有疾病,或過量服用藥品,或飼料中有過多的重金屬和其他難分解的環境汙染物,這些成分有可能在肝臟中長期積累,造成毒素富集,一旦加工不當,很容易引起中毒。
內臟通常膽固醇比較高,特別是肝臟,因為肝臟也是膽固醇合成的場所。肥鴨肝、肥鵝肝之類育肥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比通常可達 10%~30%。正常肝臟和腎臟脂肪含量比瘦豬肉還要低,屬於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心臟肪含量和普通肉類相當。一開始認為膽固醇是好的,後來又認為是不利於健康的,但是2015年美國營養學會取消了膽固醇的膳食限量,我國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取消了對膽固醇的限制,也並不意味著完全不需要控制。
此外動物內臟通常也是高嘌呤食物。據統計,每100克動物肝、腎、胰、心、腦等嘌呤含量均有數百毫克。痛風人群、高膽固醇人群和代謝症候群人群需要控制食用。
內臟怎麼吃才放心呢?如果健康人喜歡吃動物內臟,建議每月吃一到兩次,用它替代其他肉類,每次25-100克,選擇靠譜的超市購買有檢驗檢疫標誌的產品,儘量不要購買來源不清楚的內臟。
在動物內臟的選擇上,畜牧類如牛、羊等生長期較長,肝臟中積累的環境汙染物相對較多,而家禽類雞和鴨生長期較短,所以雞肝和鴨肝的汙染物更少,口感也更細膩。相比於肝臟和腎臟,動物的心臟和禽類的胗更加安全,味道和口感也非常不錯,作為高營養價值的「紅肉」,適合所有健康人,也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