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營養:動物內臟的維生素,遠超蔬菜水果丨野獸生活

2021-12-10 野獸生活

生酮低碳水飲食,一直都鼓勵大家多吃肉,但是有些小夥伴會擔心:吃那麼多肉,不怕缺維生素嗎?

但是,誰說只有蔬菜水果中才含維生素?有一類食物,維生素含量和生物利用率吊打水果,但大部分人對它的神奇一無所知。

那就是 —— 動物內臟!

凱特博士把動物器官,除了心、肝、腎等內臟外,還包括舌、耳、腦、血、蹄等,列為「人類飲食」的第二大支柱。

今天這篇,保你看完立刻想去點一盤爆炒豬肝!

除了整塊的肉以外,動物內臟和其它的邊角餘料,可以統稱為「雜碎」,英文叫odd bits,直譯是「奇怪的碎片」,可不就是雜碎麼?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兩種:愛吃「雜碎『的,和不愛吃的。真正會吃的老饕都屬於第一種,而且往往有私心最愛的那一口。

很多人愛吃"雜碎",是因為它們有著奇妙的質地和口感:鵝肝之細膩,百葉之彈牙,骨髓之香糯,牛舌之筋道……那種美味是任何其它食物無法替代的。

我們大吃貨國,對付豬雜、牛雜、羊雜、雞雜……都很有心得。

但是不少國人有一個刻板印象:外國人不吃雜碎。其實這並不準確。全世界人民都愛動物器官,都有悠久的相關飲食傳統。

肝臟最常見,細膩綿密,有黃油般的質感,是各國廚子拿來大顯身手的食材。

小牛肝、豬肝被稱為紅色肝臟,奧地利、義大利、法國都有小牛肝為主要食材的菜品,德國有豬肝做的香腸。

鵝肝、鴨肝、安康魚肝、鱈魚肝被稱為白色肝臟,法國、西班牙最常見。

除了最有名的肥鵝肝,法餐裡還有很多以雜碎為原材料的菜式。

最奇情的當屬烤豬腳。

據說1791年,因革命爆發而出逃的路易十六,就是在路邊小店等著吃這種外面裹了一層奶酪的烤豬腳,才耽誤了逃命而被革命軍捉住的,不幸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處決的君王。

此外,法國人也擅長做雞雜和牛雜。

我們中國人愛吃的豬頭肉,捷克人也愛吃。

只是他們的豬頭肉看起來更加小清新,把切碎的豬頭肉和豬蹄一起燉,產生膠質,最後成品有點兒像裹了豬頭肉的皮凍:

除了豬頭,歐洲人也愛吃別的頭。

比如挪威,除了盛產三文魚,還有一道重口味傳統菜,被稱為「海盜的美食」 —— 燻羊頭,膽小的可能還真不敢下嘴,據說羊舌和羊眼是最好吃噠。

同樣盛產海鮮的蘇格蘭,也會把食材利用到極致。鱈魚肉,鱈魚肝都吃完了,剩下的鱈魚頭也不浪費,幾十個魚頭張著帶牙的嘴一鍋燴,畫面太美就不放圖了。

蘇格蘭的國菜「哈吉斯」(Haggis)也堪稱黑暗料理,把羊的心肝肺剁碎,拌上羊油和燕麥填進羊胃袋煮熟。愛內臟的人大呼過癮,恨內臟的人避之不及。

就連美食黑洞英國,都懂得吃內臟。比如傳統英式早餐裡常見的黑布丁,其實就是豬血或牛血製成的血腸。

歐洲的其他地方,例如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也都有自己版本的血腸。

英國威爾斯地區,還有一種傳統菜品叫Foggots,把豬肝豬心剁碎後,用培根或筋膜包裹成球狀,然後烤熟。看看,像不像我國的紅燒獅子頭。

我們中國人不常吃的小牛胸腺,英文叫sweetbread,也是西餐的常用食材。胸腺這個翻譯有點兒怪怪的,其實長在小牛的喉嚨兩側,等長大了就消失了。

其實北美和歐洲人漸漸不再吃雜碎,也就是近五六十年的事兒。

《衛報》上曾有一篇文章提到,直到1960年代,僅僅在英國的一個郡,還有數百家賣牛雜的店,許多小餐館還兼賣內臟。

隨著現代畜牧業和加工食品業的發展,市面上只賣按部位切好的肉了,或者直接賣加工肉食品。內臟處理起來麻煩,也不好看,大部分都拿去做貓糧狗糧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脂肪假說的流行,大家都害怕高膽固醇,不敢再吃內臟。

我行我素的法國人不管那一套,肥鵝肝照吃,牛尾湯照燉。

心臟病發病率照樣比注意控制膽固醇的美國人低得多,於是營養學界大驚小怪,稱之為「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

近些年,隨著脂肪假說的破產,吃雜碎又流行回來了,「Nose to Tail Eating」(從頭吃到尾)蔚為風尚。出版界也推出了各種各樣專攻「雜碎」的飲食書,比如下面兩本。

作為一個靠漢堡薯條三明治活到四十多歲的美國人,凱特博士曾經屬於「不吃雜碎」那種人。

從醫學轉攻營養學之後查找歷史文獻時,她才了解到,內臟,除了是吃貨們的珍饈,竟然還是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之一。

在一篇分析早期北美印第安土著飲食的文獻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1930年,Weston Price 醫生在尋訪加拿大西北部的印第安原住民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由於當地的冬天漫長而嚴寒,缺乏新鮮蔬菜水果,移居到此地的白人很容易因缺乏維生素C患壞血病,但是原住民卻從不得這種病,他們管這種病叫「白人病」。

Price 醫生請教當地部落中的年長印第安人之後,被原住民的生存智慧折服了:

每次部落捕獵到駝鹿後,會把「腎臟上面脂肪中的兩個小球」切片分食,那正是腎上腺。

還會吃掉駝鹿第二個胃的胃壁。印第安人當然不懂生物化學,只是憑經驗這樣做。

真正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動物的腎上腺和胃會分泌維生素C。

甚至連我們人類,之前一直被認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維生素C。2007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快速上升時,人體的腎上腺也會在幾分鐘內分泌少量維生素C。

有趣的是,本來Price博士還擔心印第安人不肯告訴自己預防「白人病」的秘密,印第安人這樣回答:

White man knew too much to ask the Indian anything.

白人知道的太多了,不會問印第安人任何事情。

印第安人視動物的脂肪為價值最高的部分,熊的脂肪甚至被認為是「神聖的」。

獲取大型獵物,比如熊、駝鹿後,富含脂肪的頭部、內臟會被優先吃掉,皮、油脂都會妥善處理儲存,蹄子也不會浪費,只有肌肉部分,吃不完會被丟棄。

Price醫生認為正是動物的內臟和油脂一起給原住民提供了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這些維生素又是蛋白質和礦物質同化的催化劑。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給予了印第安原住民強韌的骨骼,寬闊的額頭,對稱的面部骨骼以及完美的牙弓,還確保印第安婦女能生育出擁有 「漂亮的圓頭」 的嬰兒。

這篇文獻給了凱特博士極大的啟發,她開始重新審視器官和內臟的營養價值。

還記得《深度營養3》中談到過,營養是影響基因的關鍵因素之一嗎?

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擁有全套完整的DNA序列,當細胞分裂時,高達 30 億個鹼基對需要被精確複製。

不可避免的,複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從而導致 DNA 損傷。

另一個問題是甲基化失衡。甲基化是控制基因表達的「開關」,甲基供體不足則是甲基化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DNA 損傷和甲基化失衡,不僅會加速機體衰老,也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展有關。

更可怕的是,DNA 損傷正是癌細胞生長的關鍵因素,而甲基化失衡也是腫瘤的標誌之一。

而平衡甲基化需要幾種關鍵的甲基供體,除了鋅,還有葉酸、膽鹼,維生素B12,B6等 。

動物內臟,恰恰富含所有這些營養素。

肝臟含有:

膽鹼:主要集中在蛋黃和肝臟中。一個較大的蛋黃中約含有 139 微克膽鹼,每 100 克肝臟中含有 333 微克膽鹼,美國膳食指南給出的每日推薦量為 550 微克。

維生素B12:每日推薦攝入量不少於 2.4 微克。除了紫菜,幾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都不含這種重要的甲基供體。

相反,所有肉類都含數量不等的維生素B12。肝臟,尤其是牛肝,無疑是其中的冠軍:每 100 克含有 26 微克。幾乎是腎臟的 3 倍,心臟的 7 倍,舌頭和肌肉部分 17 倍。

微量元素鋅:每 100 克熟豬肝中含有 6.7 毫克,熟牛肝中為 5.3 毫克。鋅元素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 10 - 15 毫克,孕期和哺乳期婦女、經常運動出汗較多的人群,最好能達到每天 20 毫克。

鋅含量最高的食物是貝類,100 克野生牡蠣肉含量高達 40  毫克;養殖的也能達到 32 毫克。

紅肉裡含量也很高,100 克牛肉、羊肉都含有大約 10 毫克。雞胗中含量也很可觀,與豬肝持平。

鋅元素不像維生素B12,蔬菜和豆類中也含有鋅。但素食者群體仍然容易缺鋅。

除了動物性食物中的鋅元素生物利用率更高以外,植物中高含量的植酸鹽和草酸鹽,會與鋅結合,顯著降低其吸收率。

視黃醇:也就是維生素A 。

缺乏維生素A不僅會視力下降,可能患乾眼症等眼部疾病,還會出現皮膚乾燥、角化。

但你可能不知道,肉類中的維生素A才是 「真」 維A,以醇的形式存在,活性最高。

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A是以類胡蘿蔔素等形式存在的,進入人體消化道後必須轉化為視黃醇才能被吸收利用。

轉化因子大概是 0.25,也就是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A含量除以4,才是能真正供人體利用的含量。

像其它肉類一樣,心臟是鐵,鋅,硒和B族維生素的優質來源。但真正令心臟脫穎而出的,是它的輔酶Q10(CoQ10, Coenzyme Q10)含量。

線粒體是細胞中負責產生能量的動力之源,輔酶Q10恰恰是在線粒體中濃度最高的分子,對細胞供能過程至關重要。

這就是輔酶Q10水平與運動耐力密切相關的原因之一,也是高水平輔酶Q10能夠降低心衰風險、維持強而有力的心跳的原因。

此外,輔酶Q10也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能夠降低DNA損失機率。

心臟是CoQ10的最佳食物來源,其中豬心和牛心的含量分別約為 12.7 和 11.3 毫克/100克。 

相比之下,沙丁魚的含量為 6.4 毫克/100克,牛肝含有 3.9 毫克/100克,牛肉含有 3.1 -3.7 毫克/100克,豬肉 2.4 - 4.1 毫克/100克。

腎臟,也就是腰子,維生素B12 的含量僅次於肝臟。

此外,腎臟還富含維生素B2,也就是核黃素。

每 100 克牛腰中含有 3 毫克核黃素,是每日推薦量的 2.3 倍;每 100 克豬腰中約含 1.7 毫克核黃素,為每日推薦量的 1.3 倍。

腰中還富含礦物質硒,這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

每 100 克豬腰中含有 190 微克,100 克牛腰中含有 140 微克,每日推薦攝入量為 70 微克。

胸腺除了含有豐富的 鐵,鉀,磷,鋅和硒等礦物質元素,以及維生素B12 外,同時還是富含維生素C的內臟。

每 100 克小牛胸腺含有 34 毫克維生素C,比肝臟還高,是蘋果的 4 倍多。

腦富含脂肪,並含有一定量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DHA,也是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

舌中含有鐵,鋅,膽鹼,維生素B12,其他B族維生素。

舌也富含脂肪,比如牛舌是最嫩的牛肉,約 70 %的熱量來自脂肪,是完美的生酮食材。

動物血製品中含量最高的當然是血紅素鐵,而且血紅素鐵具有高生物利用率。

所以貧血患者,不要再吃什麼大棗紅糖了,吃血豆腐是最好的。

很多同學愛吃的百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至於頭、蹄、耳朵、尾巴等部位,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能給身體提供糖胺聚糖,明膠、甘氨酸、脯氨酸等重要營養物質。

在《深度營養4》中已經講過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頭看一下。

其實沒有很嚴格的要求。每周吃一兩次器官肉,種類要多,保證營養素攝入全面均衡就行了。

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參考:簡單算一算動物器官在整個動物中佔的比例,根據這個比例安排飲食中「雜碎」和普通肉類的量。

比如牛的器官大約佔全身的 22%,豬大約是 24%。也就是說,雜碎佔全部肉食約 1/4就可以啦。

選擇內臟通過正規安全的渠道就好。

多吃動物器官和內臟,配合蔬菜和堅果,完全不必擔心缺乏微量元素,也不用額外吃補劑。

需要擔心的,反而是以穀物為主食的人群。

因為植酸、草酸等反營養素的作用,吃穀物太多更容易缺乏鋅、鈣、鐵、鎂等礦物質元素。


嚴格的素食者再加一條,容易缺乏B族維生素。

下一篇,凱特博士會跟你談一談「人類飲食」的第三大支柱 —— 發酵食品,請繼續關注《深度營養》系列文章哦。

參考文獻:

1.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1/aug/12/an-a-to-z-of-offal

2.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wordofmouth/2011/aug/12/tripe-the-lights-fantastic

3. SALLY FALLON et al., "Guts and Grease: The Diet of Native Americans", Jan. 2000

4. Sebastian J Padayatty et al., "Vitamin C physiology: the known and the unknown and Goldilocks", Oral Dis. 2016 Sep; 22(6): 463–493.

5. Emily Ho, 「Zinc deficiency, DNA damage and cancer risk」,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Volume 15, Issue 10, October 2004, Pages 572-578

6. Fumio Watanabe et al., "Vitamin B12-Containing Plant Food Sources for Vegetarians", Nutrients. 2014 May; 6(5): 1861–1873.

7. https://ndb.nal.usda.gov/ndb/search/list

8. https://discover.grasslandbeef.com/blog/coq10-supplements/

9. https://www.eatthismuch.com/food/view/beef-thymus,2777/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d_as_food

11. Janet R Hunt,「Bioavailability of iron, zinc, and other trace minerals from vegetarian diet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78, Issue 3, 1 September 2003, Pages 633S–639S

相關焦點

  • 補充維生素,水果真的不靠譜丨野獸生活
    但可達楚不得不說出殘酷的真相:被吹捧為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代言人的水果,其實多數都是營養有限的高糖陷阱!「不吃水果,肯定會缺乏維生素!」真的是這樣嗎?可達楚開啟了一場維生素大賽,讓水果和內臟、蔬菜等比一比,為大家最直觀的展現水果維生素含量到底高不高!
  • 減肥能吃內臟嗎?動物內臟有什麼營養?
    但是,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體內的尿酸約20%來自食源,而80%為自身代謝問題產生的,真正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糖,尤其是果糖,減少果糖攝入量,多喝水,低碳飲食,注意調節自身代謝才是關鍵,而動物內臟是可以吃一些的。⑦⑧參考閱讀→不吃海鮮就能治『痛風』?
  • 動物的內臟營養嗎?哪些人要少吃內臟?
    動物的內臟營養嗎?哪些人要少吃內臟?小貼士健康人群食用內臟時,應注意選擇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內臟。適合吃動物內臟的人群01貧血、缺鋅、鐵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A 的人群內臟對於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益處,比如貧血、缺鋅、鐵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A 的人群,很適合吃動物肝臟。
  • 動物內臟營養豐富,但你常用的烹調方法卻是錯的!
    這裡可以肯定地說,動物內臟的確營養豐富。動物內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鐵。尤其是肝臟,營養極其豐富,其他食物很難代替。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百克豬肝含蛋白質19.2克,而且動物肝臟堪稱食品中的「維生素A之王」,維生素A含量特別高。
  • 吃動物內臟有害健康?真相居然是......
    一般從正規渠道,比如說大型超市,內臟類產品的重金屬含量水平,一般都遠遠低於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要求,由此可以放心食用。動物內臟是座營養寶庫,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種。深紅色的動物內臟,不但鐵元素含量高,吸收利用率也非常高,可幫助缺鐵性貧血的人補鐵。內臟是維生素的聚集地。
  • 動物內臟到底要不要吃?
    吃啥呢聞起來這麼香肥腸,要來一口嗎…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動物內臟,雞雜、豬雜、羊雜等成了大多數人餐桌上的美食,小編曾聽人說這些小小的東西也有豐富的營養,那麼究竟是不是真的,接下來我們來一探究竟吧!我們對它是又怕又愛不喜歡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心理上的,還有「衛生」上的。
  • 維生素b1的食物和水果
    維生素b1是一種很重要的營養成分。缺乏維生素b1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吃的很多食物維生素b1含量都很豐富的。
  • 每天吃一斤蔬菜,還是營養不良,為什麼?|植物營養VS動物營養
    一提到蔬菜和水果,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非常有營養,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要多吃。人們對營養重視是一件好事情,但這些刻板印象和對肉類的偏見,真的可能會害了自己(後文會提到,尤其是對孩子來說)。蔬菜水果看似營養豐富,但吃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你吃進去的營養,就一定能被身體吸收利用麼?實際上,很多食物營養成分確實看似挺高,但吸收率往往低得可憐。比如,1份菠菜(85g)中的鈣含量為115mg,還不錯是不是?
  • 動物內臟該吃多少?
  • 打破內臟飲食常規 其實吃它們補充營養
  • 動物內臟,我們到底要不要吃?別說我沒告訴你這些…
    一、動物內臟的營養真相  我們對它是又怕又愛  1、內臟,毒素最容易積累的部位  不喜歡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心理上的,還有「衛生」上的。  很多內臟的作用是過濾毒物的,不但本身容易富集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而且沒處理好的話很多動物體內也會殘留毒素。
  • 動物內臟,我們到底要不要吃?別說我沒告訴你這些…….
    很多內臟的作用是過濾毒物的,不但本身容易富集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而且沒處理好的話很多動物體內也會殘留毒素。比如肝臟是代謝器官,而腎臟是排洩器官,也是毒素最容易蓄積的部位。現在飼養動物,都得加飼料,有些飼料中的非法添加劑(如瘦肉精)、抗菌素和激素等化學物質都會集中出現在內臟中,肉中當然也會有,但一般比內臟少很多。吃多吃少都不行,適量最好!如何測量?
  • 動物內臟食品,吃不吃?
    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動物大/小腸、肝、肚(胃)腰子(腎臟)等的動物內臟類食品,都被叫做「下 水」或者「雜碎」。中式烹調裡用到內臟的菜品並不少,像熘肝尖、爆炒腰花、夫妻肺片、炒雞雜、爆肚等等。許多人都鍾情於動物內臟那種不同於肉類的獨特口味,甚至這些都會成為每次去吃飯必點的菜餚。我們能不能吃這些內臟食品,要從它們的營養價值說起。
  • 什麼食物含維生素b多 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水果
    什麼食物含維生素b多 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水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的身體發生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皮膚乾燥等等
  • 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
    第一:維生素 像青椒、油菜、苦瓜、芥藍等很多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豐富;香菇、菠菜、生菜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B1、B2等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胡蘿蔔、紅薯葉、芹菜葉等深色蔬菜中β-胡蘿蔔素含量豐富。
  • 情緒複雜的動物內臟(1):動物內臟「恐怖」的真相_範志紅
    說怕,是怕它們含太多脂肪和膽固醇,也怕它含有汙染;說愛,是因為喜歡它們的口感味道。內臟真的含有那麼多脂肪和膽固醇嗎?事實並非如此。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關於肝臟「恐怖」的真相。恐怖說法一:內臟含有過多的維生素A,攝入過量使人中毒!
  • 動物內臟高膽固醇?動物內臟到底能不能吃?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似乎對動物內臟有一定的偏愛,爆炒豬肝、夫妻肺片、羊雜湯、血腸、毛血旺、酸辣雞雜、生滾豬肚粥等等各類美食。但是歐美人都是抗拒動物內臟的,當然有些歐洲人也吃動物內臟,只不過相對較少,比如法國的鵝肝、義大利的牛肚包。
  • ​吃水果≠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D促進食物中鈣、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牙齒的生長發育。缺乏時兒童易患佝僂病,成年人則易誘發骨軟化病。維生素E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抵抗自由基的侵害,可預防心肌梗死。缺乏時會引發不育症,導致肌肉營養不良等。
  •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維生素C是一種高活性物質,在人體內維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自由基對人體氧化的損害,能夠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人體自身無法合成維生素C,需要從日常食物中攝取。下面就來了解下,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吧。
  • 一文知道蔬菜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再不會用喝檸檬水補充維C了
    當然,諾貝爾獎得主也會犯錯誤,至少現在已經證實,長期大劑量吃維生素C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有壞處。但是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不少人需要補充維生素C的。地球上絕大部分動物能自己合成維生素C,雞鴨貓狗啥的都可以,人類不能合成維生素C,只能靠吃蔬菜水果獲取維生素C。偏偏維生素C的作用太重要了,長期嚴重缺乏維C就連小命都保不住,會得一種叫做「壞血病」的致死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