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洛麗塔》:請不要說亨伯特愛洛麗塔,他只給過她痛苦

2020-12-07 小紅椒愛追劇

怎麼評價《洛麗塔》這部電影?首先,我尊重並喜愛作為文學作品的《洛麗塔》,因為文學作品沒有三觀可言,三觀為劇情服務。一切令人作嘔的情節都是書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同時我也唾棄《洛麗塔》中的亨伯特。有很多人認為亨伯特愛洛。他是愛她嗎?還只是用作遮掩自己最原始邪惡的藉口?洛麗塔或許不是一個完美受害者,事實上,大多數受害者都多多少少會出現不那麼檢點的漏洞。她曾經和學校的一個男孩有過曖昧關係,也對亨伯特有過暗示。

但我認為,以亨伯特為第一視角才會覺得這是一種暗示,說不定就是一個很正常的小女孩兒對長輩的示好,存疑。在母親死後與亨伯特相依為命,也曾主動示愛。亨伯特再怎樣誇大自己的愛,將洛麗塔譽為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也是掩蓋不了他的犯罪行徑的。他的欲望從他還不知道洛的名字、女孩在草坪上讀書開始。他只不過愛著洛在同齡女孩中更加鮮妍的肉體和他心中死去扭曲的初戀,這是病態且危險的,他騙婚(或許也不算完全的騙),與兒童發生關係,設計謀害了一個人。

囚禁兒童不讓其上學且持續性侵,殺人。他是為了洛麗塔而做的嗎?不是啊。他是為了他自己,他是為了獨佔洛麗塔,他是為了滿足自己可憐的欲望。哪怕洛麗塔在這個故事中是一位成年女性,他做出這些事仍然是應該唾棄的,並不值得因為他的愛就被原諒。我認為最可惡也最讓我心痛的是,洛的母親死後,她能依靠的只有亨伯特。類比一下這幾天的鮑毓明事件,大家還不懂嗎?一個衣冠楚楚的高知成年男性,外貌英俊,繼父,亨伯特的優勢太多了。

洛麗塔能做什麼?矇騙自己喜歡他,當作一段正常的感情來對待,主動一點顯示出自己愛著他。但是洛麗塔才幾歲?她連最基本的感情認知都不成熟,她要怎麼去愛上一個大她這麼多的男人?這從來不是洛麗塔主動配合的愛情,而是亨伯特單方面的。洛麗塔最終的逃離是厭倦亨伯特,厭倦這段感情嗎?她是逃離痛苦,最後的洛麗塔還是沒有努力地好好生活,她自暴自棄,不是因為她的本性,是亨伯特的苦果。

請不要說亨伯特愛洛麗塔,他只給過她痛苦。我覺得電影裡的女孩在認識男主後,整個人生都太慘了。青少年叛逆期都會有的,結果唯一的親人母親去世,好像世上唯一對她好的人都離開她了。男主對她,更多的是縱容,不能像家長一樣去教育她,不讀書就帶她去旅遊,滿足她的各種要求。我覺得這對一個女孩的思想上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到後來發生的各種悲劇,我都希望如果當時男主沒有出現在她們家,女孩過正常生活結局會好很多。

相關焦點

  • 天蠍座的洛麗塔和處女座的亨伯特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我最愛的就是她 ,可以肯定 就像自己必死一樣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 但我只望她一眼 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 《洛麗塔》: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感情,從最初到最後,從依賴到清醒
    亨伯特接受了洛麗塔對自己的「殘酷」利用,他甘之如飴,對洛麗塔產生了幾乎與愛情等同的感情。他為她付出,也為她瘋狂。正如亨伯特在和洛麗塔的公路旅行中說的話:「天堂燃燒著地獄之火的顏色,但那依然是天堂。」殊不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 《洛麗塔》,是主人公亨伯特,關於初戀情結的一份病例
    那是因為書中主人公亨伯特是以現實生活為原型,在自己的日記本上講訴了,自己怎麼一步一步迷戀洛麗塔,最終走上了殺人之路。而真實人物,在1952年11月16日在法定監禁中因冠狀動脈血栓症而去世,距他的案件開庭審理的日期只有幾天。
  • 《洛麗塔》亨伯特口口聲聲說對洛麗塔是真愛,從他的性格可知答案
    看過電影《洛麗塔》的人在結尾都被亨伯特對洛麗塔的痴情所打動,電影把洛麗塔的叛逆、輕佻、粗俗表現出來,襯出亨伯特這個高大英俊、舉止文雅得體的一往情深。洛麗塔厭倦了亨伯特,所以才想方設法離開他。但電影畢竟是電影,美化了這個故事,只有翻開原著,細細品讀,才能看到亨伯特前半生的不堪,也終於明白了原來他與洛麗塔的相遇,其實就如蒼蠅嗅到腐果一樣。他對洛麗塔,只有變態的佔有欲望,而並非處於愛與守護。他對洛麗塔的愛,電影裡把原因歸結於安娜貝爾的死亡。
  • 世紀禁書《洛麗塔》:亨伯特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書中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故事,一直受到外界爭議。此書在美國人盡皆知,都把它當作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法國、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納博科夫曾經解釋說,他的創作是受一則有關猴子的新聞啟發的,並強調說這部作品沒有道德說教。但是,外界的批評和爭議使得作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 為何鮑毓明和電影《洛麗塔》男主有相同情結
    似乎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男人有這種情節,關鍵是他們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就像1997年版本的電影《洛麗塔》的男主一樣,明明是個自戀的老男人,非把自己愛上未成年少女的愛情說成是男方的愛情悲劇,把男主設定成一個值得同情的被少女誘騙的悲劇老男人。這不就是像鮑毓明把自己對養女的變態行為說成是愛情嗎?鮑毓明已經把性侵說成了是一個14歲少女為了要他的錢而勾引他了。
  • 洛麗塔
    為了讓自己過正常人的生活,他跟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結婚。他之所以娶她,是因為她很善於裝清純,有小女孩態。可是婚後他才發現,她其實是一個臃腫,胖大,雙腿粗短的女人,他大失所望。因為感情不好,最後倆人以離婚收場。離婚後的亨伯特來到了美國。一個假期,他到一戶人家租房度假時,意外地遇見了一個酷似初戀女友的12歲女孩——洛麗塔。
  • 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而愛,卻是最後才到來的。或許很多人看過電影之後,認為亨伯特是個十足的變態、精神分裂者,根本不值得同情。但其實在書中,亨伯特的人物形象要豐滿很多,他的苦與痛,或許不能讓人喜歡,但也能夠讓我理解他。書中的亨伯特,經歷過幾段不美好的事,年輕時喜愛的小姑娘離世(97版也提過),後來愛過人,有過婚姻、離過婚、找過小姐、住過院、探過險……這樣的亨伯特要比兩個版本都要完整。亨伯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洛麗塔啊,要是你曾這樣愛過我該有多好!
  • 不要再拿《洛麗塔》來為戀童癖洗地
    書中的洛麗塔,是繼父亨伯特的「小妖精」「小仙女」,她主動引誘了亨伯特,亨伯特對她有著強烈的「愛情」,並因此對她予取予求、付出一切。亨伯特努力從理性角度上否認這個女孩:「從智力上說,我覺得她是一個討厭的普通的小姑娘。」而從感情上,亨伯特描述自己狂熱地、卑微地愛著她,因此忍受她的一切粗俗、平庸。
  • 為什麼《洛麗塔》是一部非常道德的小說
    我終於得到了和我的洛麗塔獨處的機會,我得到了她——或者說,是她得到了我,她勾引了我,是她提議我們要不要玩她在夏令營裡學會的下流節目。從那以後,我駕車帶著洛麗塔週遊美國,後來因為錢不夠,我們在某地安頓下來,我把她送進了當地的女子學校,這可能是我犯過最大的錯誤,因為洛麗塔忽然失蹤了。幾年之後,我收到了洛麗塔的信,說自己已經結婚懷孕了,需要錢。
  • 歐美小眾唯美電影《洛麗塔》:大叔與蘿莉的畸戀,美到極致的危險
    Hello大家好~我是愛電影愛追劇的女先生,今天和大家安利的是一部電影是97版本的美國電影——《洛麗塔》又譯,《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中國民間故事裡的一句詩。用來調侃老年丈夫娶年輕妻子,而《洛麗塔》講的就是關於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妙齡少女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
  • 我想到《洛麗塔》:中年男子與未成年的原罪畸戀
    而人物之間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絕大多數人在看完小說或影片之後,感受到的便是一種糾纏在愛情和罪惡感裡不能自拔的痛苦的愛。亨伯特對洛麗塔展現的是一種成人外表下的少年之愛,從電影情節來看,他少年時期女友的離去,似乎是他之後發生的一切的根本原因,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少年失去女友」只是一種偽裝。
  • 學術||從洛麗塔到房思琪:男女視角有什麼不同?
    故事開始於37歲的男主角亨伯特,從小在家境優渥的條件下長大,三歲時母親遭電擊去世,姨媽愛上了父親,卻被父親始亂終棄。13歲時的戀人安娜貝爾死於傷寒,因為對戀人的愛而 (包括身體上的) 不得,使他一直在尋找她的替身,直到他在租房子的過程中遇到了房東的女兒洛麗塔。 (註:本文關於《洛麗塔》的內容均來源於納博科夫原著,電影版配圖只作為補充。)
  • 關於忘年戀的小說這麼多,為什麼《洛麗塔》最出名?
    很多人對《洛麗塔》的認識源於電影,那就是1997年阿德裡安·萊恩對《洛麗塔》的改編。在萊恩之前,大導演庫布裡克也拍過《洛麗塔》。兩版《洛麗塔》,萊恩版是愛情悲劇,從亨伯特的視角出發,訴說一個一往情深、悵然若失的愛情悲劇。一切的因果,都為烘託亨伯特的悲情之愛蓄力。
  • 小說一度被禁,蘿莉一詞的來源,畸形的愛情——《洛麗塔》
    洛麗塔這部電影,本身是由小說改編而來,影片於1998年9月25日在美國上映。這本小說在創作完成之後,可謂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在當年對於一些普通的美國大眾來說,這本書的地位簡直就可以說是「黃書」。《洛麗塔》主要講述了大學講師亨伯特,因年輕時愛戀的女孩死去,導致自己產生了一些心理障礙,使得自己愛欲的對象,便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戀童癖」。亨伯特在一次租房的過程中,結識了自己的房東夏洛特,發現夏洛特有一個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她。
  • 《洛麗塔》:戀童癖,別玷汙了愛情
    起初只是感到有趣,想要挑逗一下,而少女尋常的挑逗在亨伯特的感官上放大了數十倍,變成了無聲的引誘。之後母親死亡,無依無靠的洛只能像藤蔓一樣攀附在亨伯特身邊。她沒有金錢,沒有可求助的人,甚至她自己也說不清對於這段畸形關係她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因為亨伯特從來沒有給過她考慮的機會。
  • 《洛麗塔》:一個「戀童癖」的病相報告
    在他十三歲時,認識了比他小三個月的混血兒安娜貝爾。「突然之間,我們彼此瘋狂、笨拙、不顧體面、萬分痛苦地相愛了」。遺憾的是,「四個月後,她(安娜貝爾)在科孚(希臘西北海岸外的一個大島嶼)死於斑疹傷寒」。自此,在亨伯特心裡埋下了對少女近乎瘋狂、病態迷戀的病根。.
  • 弗拉基米爾《洛麗塔》是好作品,但是我只希望性侵兒童者死刑
    他因為喜歡那個小女孩,而與這個小女孩的寡母夏洛特·黑茲結婚,而這個寡婦出車禍死去,亨伯特就獲取了小女孩的監護權,接著就是使用監護權對小女孩多洛蕾絲·黑茲進行強姦以及直到被抓之前一直對小女孩進行性侵。後來小女孩逃離了亨伯特的控制,與一個叫做迪克的青年結婚。而亨伯特卻發現他的洛麗塔在和他在一起的時候被另一個編劇性侵,於是,亨伯特殺了那個叫做奎爾蒂的編劇,然後被抓。這本書都是亨伯特在監獄裡的自白書。
  • 《洛麗塔》1997,生命之光,慾念之火
    納博科夫曾解釋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隻猴子的新聞,並強調作品並不帶有道德說教。但外界的批判與爭論反而使作品的影響力愈來愈大。1997年,小說《洛麗塔》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洛麗塔》。影片與原著都是以主角亨伯特的視角展開,單方面的獨白必然是片面、不完整的,這種缺位可以使我們很容易看到亨伯特的內心世界,卻難以去窺視洛麗塔的心理活動。「喧賓奪主」的反差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錯覺:亨伯特的虛榮與殘忍,看上去卻有點「感人」。「感人」只適用於洛麗塔,但即便是適用也顯然是從來沒有成功的。
  •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但是洛麗塔對這段錯誤的關係報的是「遊戲」態度,而亨伯特卻視她為「生命之光」。亨伯特用盡一切辦法只為將她禁錮在自己身邊,讓她獨屬於自己,所以對於任何人的接近都十分敏感,他怕事情敗露,更怕洛麗塔離他而去。小說原著中,他也曾渴望消除自己危險的慾念,為此甚至結過一次婚,想以此糾正自己病態的心理,而電影裡也用富有詩意的鏡頭弱化了亨伯特的「惡」,但是兩人關係與生活的病態與陰暗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