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只兩名花,芍藥相,牡丹王。」這是宋朝詩人王質詠芍藥的名句。四月下旬以來,化學工程學院「芍藥花田」黨員勞動實踐基地一片奼紫嫣紅,路過的人們無不為眼前的娉婷婀娜、花影重重而駐足流連,這裡也成為安理人感受美好、休閒放鬆的「網紅」打卡地。
「芍藥花田」一片奼紫嫣紅
「芍藥花田」位於我校採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南側、鴻烈大道北段路邊,由化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校友李治國在2017年11月捐贈,共15000餘株,專門從亳州派技工前來種植。化工學院黨委安排師生黨員和青馬骨幹,特別是學生第一黨支部師生黨員進行田間管理,2019年4月專門創建為「黨員勞動實踐基地」,打造師生勞動教育、感恩教育、黨性教育的有效載體,為文明校園建設和「雙一流」創建貢獻正能量!
勞動實踐育花朵
「同學們不顧天氣炎熱、蚊蟲叮咬和帶刺雜草的劃傷,耐心地拔除雜草,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勞動,同學們個個汗水溼透了衣背,很多同學的手背被雜草劃出了一道道血痕,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這是2018年7月4日,化工學院學生黨員主題黨日活動的一段記錄。
2019年初春2018級學生骨幹在「芍藥花田」除草
「五月的鮮花」汗水澆灌,「網紅的芍藥」勞動滋養。自「芍藥花田」種植的第一天起,學院高度重視除草、鬆土、施肥的全程養護工作。每年,學院都會根據芍藥生長規律,在春夏季加強田間管理,在秋冬季清除枯草雜枝,特別是結合三月學雷鋒、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畢業生離校感恩教育、七一建黨節、十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節點,組織廣大黨員特別是學生黨員,利用基地開展活動,真正把芍藥花田建設好維護好,豐富勞動育人新內涵。
日前,黨中央、國務院就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提出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黨員,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成就夢想的理念,傳承我勞動我光榮的傳統美德,在勞動中鍛鍊身心、健康成長。」化工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預備黨員聶麗娟說。
感恩之花留芬芳
每年畢業季,都會有成群結隊的畢業學子來到「芍藥花田」打卡,用相機記錄下青春的美好、大學的回憶,更有對安理的不舍與感恩。製藥工程專業2019屆校友、中國藥科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潁表示,「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更是一名安理人,我們每個人都應向李治國學長學習,不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記母校對我們的培育之恩,用自己所長為母校、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娉婷婀娜、花影重重引來安理人駐足流連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芍藥花田捐贈者、校友李治國表示,回憶自己在安理的點點滴滴,在老師教誨下的成長,在同學的支持中進步,在良好的校園氛圍裡成才,捐贈芍藥花苗是感念母校培育恩情的自然之舉,意在為學弟學妹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同時啟發師生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了解與研究,希望更多的校友參與到母校的建設發展中來,與母校共成長、同進步,做一個奮發有為、感恩常在的安理人。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芍藥花田自培植以來,已經默默目送了兩屆畢業生,今後她將繼續在同學們的回憶裡留下「粉紅的回憶」,這其中既包括化工學子,更有AUSTers對母校的懷念與感恩,這裡的一花一草終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閃亮的日子」。
黨員教育新陣地
「芍藥花田,絢爛上線!」這是近期化工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在網絡空間開展「雲賞芍藥」的場景之一,疫情期間通過網絡新媒體渠道展現校園美景,著力緩解同學們居家學習的枯燥與焦慮,活動受到了同學們的高度關注與熱烈點讚,「好懷念學校,回校是我最大的願望」、「一定珍惜校園時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
2019年4月「黨員勞動實踐基地」揭牌(攝影:錢元)
子曰:「因材施教。」教育重在立德樹人,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化工學院黨委結合校友捐贈芍藥,發動青年學生在日常勞動中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在組織芍藥養護勞動中強化凝聚力戰鬥力,在定期管護的基礎上體會芍藥花開的勞動成果,在對校友捐贈芍藥花田的教育學習中傳承感恩精神,以實際的行動、身邊的感動教育學生、引領成長。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對拓展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指明了方向。「芍藥花田」黨員勞動實踐基地找準了青年學生的興趣點,採取互動交流、榜樣示範、體驗管理等鮮活形式,寓教於樂、寓理於情,讓黨員感受到教育管理的貼近性、實效性,最大限度激活黨員教育管理內生動力,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芍藥花開又一春,時代新人勞動美。我們堅信,「芍藥花田」黨員勞動實踐基地在化工學院師生黨員的養護下,在安理人的呵護下必將更為生機蓬勃、絢爛繽紛,進一步傳承勞動觀念、傳遞感恩精神、激發黨性光輝,在追求真善美中塑造時代新人。
(撰稿、核稿:化工學院 錢元、王大賢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阮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