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史蒂芬·蓋斯,是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而且他是地地道道的懶蟲。為了改變自己,曾經的他嘗試了很多方法,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所謂久病成醫,2012年,他採取了一種不同以往的策略-一次只做一小步,堅持下來,居然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這也正是這本書誕生的原因-微習慣讓作者受益匪淺,而他也熱切地想要跟全世界的人分享。
拯救史蒂芬的,是一個「黃金伏地挺身」,一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聽上去既簡單又瘋狂,可是卻卓有成效。那麼,微習慣到底是什麼樣的習慣養成策略,為何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習慣卻能夠帶來質的飛躍?
微習慣的力量正如涓涓細流,終有一日能夠匯聚成海,蔚為壯觀。
什麼是微習慣?
用史蒂芬的話來說,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上就是它經過大幅縮減的版本。
如果你的目標是「每天完成100個伏地挺身」,那就把它變成每天一個;如果你想每天寫5000字,那就寫50字即可;如果你準備每天閱讀一個小時,不妨變成每天閱讀5分鐘。
當你把實現目標的行動縮減成「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時,將整個過程簡單化,直至讓你感覺有些匪夷所思,那就是微習慣的開端
習慣是什麼?那是大腦最熟悉的行為模式,一個人在習慣的支配下採取行動根本無需過多思考。
正如《影響力》作者西奧.迪尼所說「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
而溫迪.伍德博士也曾說過,當人們遇到壓力時,無法輕易做出決定,意志力會減弱到令人不知所措,你沒有精力做出任何決定時,通常會重複平時的做法。
習慣的力量有多強大,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而只有明白大腦的工作原理,你才能明白習慣擁有如此威力的奧秘所在。
心理學家大衛.諾維爾曾說過「前額皮層以外的其他所有部分決定是什麼,而前額皮層主要決定可能有什麼」。
意思就是,前額皮層是大腦的管理層,能夠有效監督自發行為,如果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前額皮層會及時介入。但是,它消耗精力較多,很容易疲勞。另一個主要部分則是基底神經節,它效率高,節省精力,最主要的是喜歡識別並重複行為模式。而且還是個頑固派,不喜歡改變。
所以說,如果想要培養一種習慣,那就需要讓頑固派的基底神經節喜歡上前額皮層想要的東西,這樣他就會自發運行起來。
「任何事物能成為基礎的第一原則就是它必須牢固可靠,而激發動力策略就像是在液體上蓋房子。」動力真的這麼不靠譜嗎?如果你曾經有過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單純想喪一會的感受,那麼,就會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一個人不在狀態的時候,想要鼓起幹勁真的很難。而且,動力幾乎無法按需培養,它就像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無跡可尋。無法避免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也讓動力呈現出必然降低的態勢,吃第五口蛋糕獲得的愉悅感會低於第四口,而且還會持續走低,這種遞減的規律,讓動力無法成為穩固不變的行動信號。而意志力恰恰相反,它不摻雜情緒,這種優勢會讓它相對穩定。而且意志力能夠通過訓練強化,自控力領域的學者們發現,與那些沒有健身的學生相比,花費兩周時間磨鍊意志力來改善體型的學生,在自控力測試中有顯著的進步。如果一個人磨鍊自己,他可以選擇很多種方式,結果也通常會比較樂觀,至少優於什麼也不做。意志力與動力並非只能選擇其一,在習慣養成初期,意志力佔的比重越大,實際行動的機率也就越大,一旦行動起來,自然也會收穫到動力。這種模式下,習慣成功養成的概率也就越大。微習慣為什麼會有效?
跟尋常的偉大目標比起來,微習慣簡直是微不足道,微小到了極點。可也正是這種特性,讓微習慣擁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力量,它格外有效,哪怕你是重度懶癌患者,也有可能一步一步建立起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貿然向外邁出一大步,嘗試走出來的話,如果沒有足夠的意志力或者動力支撐,潛意識就會強迫人們回到原先的舒適區內。因此,一個有著大目標的人通常結局都是-挑戰失敗。
多麼殘酷的事實!
但是,微習慣的好處在於它不會讓人過分痛苦,心裡明白只是邁出一小步時,不僅有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篤定,這種行動耗費的意志力也大大降低。正是這一小步一小步的嘗試,會不斷拓寬舒適區的範圍。
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除非有外力作用,運動中的物體速度不會改變。而一個人一旦行動起來,也就是處於運動的狀態,停下反而是一個更有難度的選擇。由此得出一個鼓舞人心的公式:
在行動科學的研究報告中,「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對自己影響事件結果能力的信念。不會被巨大的目標嚇得不敢開始,也沒有未完成目標的內疚和缺憾,小的行為目標,讓每一次行動都能夠感受到勝利的喜悅。而一旦你嘗試超額完成目標,同時這種超額完成的量由你自己來決定,這種行為又會讓你能夠真切感受到自主權。人們在感受到被控制時,就會消極怠工,而在能夠自主決定的情況下,會大大提高滿意度與動力。行動起來,也是不斷強化影響力的過程。所謂正念,書中這樣說:對於自我思維和行動有清醒的認識。
是目標清晰、行動有力,還是渾渾噩噩、敷衍了事,取決於一個人是否心存正念。當一個人想要做某一件事時,就會越來越多地關注到它,這種關注,能夠讓人更加清醒警覺,對於生活多一分敏感。八步培養微習慣
想要培養微習慣沒有那麼難,書中提供了8個步驟,來幫助培養微習慣,實現徹底改變。在這每一個步驟裡,人們很難看到過去失敗的影子,徹底執行,是培養微習慣最重要的條件。
列一個計劃清單,確保清單上的習慣足夠小。雖然可以同時建立好幾個微習慣,但是數量不能太多。通過設想自己在最累、最忙碌、壓力最大的時候能否完成,來設置一周彈性計劃,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難度適中,確保每天都能完成,而非單純地設置大目標,最後卻不了了之。
當不斷質問自己為何去做,得出的答案陷入循環,回到最初的原點時,也就找到了目標的核心價值。明白價值所在能夠有效地降低內心牴觸,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所提出的意義療法那樣,明白你所承受地一切有何意義,才會擁有堅持到底的勇氣和力量。
傳統的習慣理論認為,完成一個習慣的過程是這樣的:選擇依據-採取行動-獲得回報。簡單來說,依據就是觸發行動的要素,包括時間與行為方式兩種。比如,時間依據指的是下午3點鍛鍊身體,那麼人們會根據時間來開始自己的行動;而行為方式依據則是吃完午飯後鍛鍊,是一種行為之後採取的另一種行為。但是,行為依據固然能夠明確何時採取行動,卻單一又刻板,將習慣固定在僅有的情況下。
因此,書中提到了自由度高的非具體習慣,對具體的習慣依據進行自主的自由化修正。舉例來說,壞習慣無處不在的原因是它的依據特別多,甚至都不需要依據。想一想我們一天之中有多少次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需要具體的時間或者行為方式依據嗎?完全不需要。
而培養好的習慣也可以這樣,沒有具體的依據,可以是一段時間之內,或者是睡覺之前完成即可,這種高度的自由感恰恰能夠增強執行的可能性。大腦需要獲得回報才有動力,因此建立適當的回報機制必不可少。運動時,大腦釋放出的內啡肽讓人產生一種「跑步者的愉悅感」,這種天然的回報有時不夠強大,需要建立更加具體的額外的獎勵機制。但是,能夠讓人更加幸福的訣竅是享受完成行動之後的成就感,成就感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如果想到要做的事情,那就立刻記錄下來,可以讓這個想法變得更加重要,從而提高執行想法的可能性。而按時檢查計劃完成進度,能夠減少你假裝遺忘的可能,從而儘快形成行為鏈,促使習慣的形成。微習慣的要求很低,這也意味著有更多可能實現超額完成。最初你只是點燃了一個火種,到最後卻有可能收穫一個火把,甚至形成燎原之勢,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能夠誠實地將目標保持在微小狀態,就不會一邊執行微習慣策略,一邊悄悄在心裡給目標增值。高期待與超額完成不同,超額完成能夠讓人更有動力,而高期待會讓人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嚇到不敢採取行動。時刻注意習慣是否真的已經養成很有必要,如果在一項習慣尚未形成的時候,又開始另一項新的習慣,很大機率會造成前功盡棄。
當你對一項行為沒有牴觸情緒,做出行動無需具體考慮,也不再擔憂自己是否會中斷或者在某一天沒有做,一切都變成常態化,這時,恭喜你,你已經成功養成一項習慣。
但是不要指望21天就能完成,每一個習慣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只管堅持下去就好。看習慣信號,而不是看具體時間,更能確定自己掌握真實的狀態。
正如書中所說,從小事開始和消除期待值帶來的壓力是我們取得成功的秘訣。當你嘗試健身卻總是止步於辦一張健身卡時,當你想要早起2小時卻總是堅持不了幾天時,那麼,微習慣絕對是你值得一試的策略。
如果一生註定平凡,那麼,把日子裡那些瑣碎的事情做到完美,也是一種不平凡的極致。大夢想過於耀眼,不如就給自己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目標,當你行動起來的時候,一切已經不同。內容來源 | 轉載自大腦幫(ID:brainlearning),不代表本工作室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