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為我們揭秘

2020-12-13 話說天文
星系群

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星系,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它們在一些區域形成高密度的星系群,而在另一些區域則發散分布。我們都知道宇宙誕生於宇宙大爆炸,那麼宇宙的結構究竟是怎樣從誕生時刻演化為現在的模樣的呢?

來自智利的卡耐基拉斯帕納斯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臺上的望遠鏡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年、觀測了成百上千個星系的研究 ,並為如何解答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這一基礎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這是一項直接的、基於觀測的對於其中一個宇宙柱狀圖的測試。這個項目的名稱為卡耐基-斯皮策-IMACS紅外研究。

卡耐基拉斯帕納斯天文臺

它起初被設計時是為了研究過去90億年星系演化與其環境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段時間是我們宇宙目前星繫結構形成的關鍵時期。

宇宙大爆炸剛剛發生不久時,宇宙處在一個炎熱、黑暗、充斥著大量的極其高能的粒子,稱為熱寂時期 。當這些物質由大爆炸的初始點擴散時,宇宙開始降溫,這些粒子合併為中性的氫氣。在一些區域分子的密度較大,經過演化這些區域內的氣體之間的引力足以克服宇宙向外的膨脹開始向內坍縮,形成宇宙中的第一個團塊。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幾億年後,宇宙中的第一個星系就在這些團塊中誕生。

宇宙大爆炸藝術插畫

宇宙中一些區域可以利用密度差異形成大的和小的結構,而在另一些區域則不能。這種現象的成因已經是一個長期困擾著科學家的問題。直到現在,天文學家一直都無法為過去130億年這些宇宙中的結構的演化構造很好的模型以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因為這些結構實在太多太複雜了,要模擬它們我們面臨兩難的境地。

宇宙大尺度結構

我們中學都學過萬有引力公式,當時的習題往往是要求計算兩個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計算三個天體及以上的都已經是創新題級別的了。兩個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往往寫一條牛頓萬有引力公式,三個天體要寫三條,實際上n個天體就要有n個公式。而三個天體以上往往是設計成一些特殊情形,讀過《三體》都知道三個及以上的物體以萬有引力相聯繫時,我們將得不到確切的解,也就是說我們做不到算出一個可以預測它們隨時間進程的運動方程,而是必須每過一個時間間隔就要重新算一次每個天體間的相對距離進而算出受力,然後再算出下一個時間間隔的運動。光是三個天體演算幾個時間間隔都已經超出人類的耐力了。假如是十個、一百個、一千個演算數萬年的演化過程,就算用世界最快的電腦去運算可能上千萬年都算不完。更何況宇宙中的結構數是數以百萬計,時間尺度是百億。

複雜的三體軌跡

為了讓演算能夠限制在可以接受的時間範圍內,天文學家往往採取近似,近似的精度越高,演算的時間越長,想要較短的時間的運算則要放棄精度。我們永遠做不到兩全其美。

而這項研究使用的演算方法是計算大量遙遠星系中的恆星的質量以及它們對引力的貢獻,構成一個叫做個體原型結構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計算量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將這樣的結構對整個太空取一個平均值,就可以進行一個較高精度的計算。

計算機模擬

模型的結構顯示密度高的區域壯大得更快,而密度低的區域壯大更慢。沿著這個模型,輸入我們當前宇宙結構分布,科學家可以反推回宇宙最初的分布狀態,以及密度變化的速率。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簡單而高精度的,能夠解答密度漲落是如何造就我們現在的宇宙的圖像。且利用模擬反推,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宇宙早期的情形。

宇宙柱狀圖

當然,研究沒有窮盡,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加精確的模型,宇宙的圖景將越來越清晰。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來源:Nathan Musoke撰文:Mark P.Hertzberg翻譯:王麟濤審校:戴晨現代宇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是,理解宇宙結構從最初到現在的形成過程。其中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宇宙膨脹,它能合適地解釋我們觀測到的許多宇宙特徵,如從宇宙的平坦性到各向同性。膨脹產生了一個極其均勻的宇宙,但量子漲落會使不同的地方出現密度差異。這些密度差異正是當今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開端。然而,我們很難解釋宇宙初始漲落是如何以數量級的幅度增長,並導致如今的密度差異。
  • 我們本星系群是如何誕生的?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小的星系群,其中也有一些最極端、完全孤立的星系,這些星系與其他星系沒有任何聯繫。這些「場星系」孤獨地存在著,註定要在永恆的孤獨中漫遊宇宙。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星系群、星系團或孤立的星系?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前,追溯到宇宙本身的結構種子是如何產生的。
  • 宇宙網長啥樣?3D可視化模型帶你探索宇宙結構
    複雜網絡研究中心的金姆·阿爾布雷克特(Kim Albrecht)開發了一項新的可視化系統,這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引人入勝的謎題。但首先讓我們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宇宙網?簡單來說,宇宙網就是由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和連接它們的網狀絲絡所形成的巨大網絡。星系之間由無形的氫氣纖維連接,這些星系之間的「橋梁」包含了宇宙中大部分的普通物質,它們的結構同樣也反映了暗物質的分布情況。
  • 宇宙中發現又一巨型結構:像一堵牆壁,跨度達14億光年
    「史隆長城」(Vast Sloan Great Wall)是宇宙中已知最為巨大的結構之一,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理查·哥特(Richard Gott III)、Mario Juric和同事們在2003年10月首次對外公布。該研究結論依據史隆數位巡天系統所獲得的資料,發現這座巨型「長城」遠在10億光年之外,跨度達13.7億光年。
  • 2019年世界各國科技基礎研究發展回顧:宇宙探索碩果纍纍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還攜手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光波:季亞科諾夫—福格特波,代表我們在理解光與複雜材料如何相互作用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也為一系列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儘管人類不斷追逐星辰大海,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知遠未到盡頭。中子星(後方)發出的脈衝在經過白矮星(前方)時被減慢。這種效應使天文學家能夠測量系統的質量。
  •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更令科學家意外的是宇宙中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數倍,這些宇宙黑暗中的「隱匿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導宇宙結構形成的中堅力量。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現實中的宇宙是以哪種暗物質為主體的?換句話說,我們所處宇宙的結構形成到底是熱暗物質決定,還是冷暗物質決定?
  • 一項研究認為,宇宙的創造者,可能在宇宙中隱藏了一條重要信息
    比如,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的某些石塊上,就有這樣的標記,而中國的兵馬俑的製造者,也在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姓名,那麼,如果我們的宇宙也有一個創造者的話,它是否也在宇宙的某些地方隱藏著一條類似的重要信息,以便讓其間生存的智慧文明能夠發現?
  • 一探究竟——可觀測宇宙浩如煙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當宇宙膨脹時,它冷卻到原子形成的速度快於它們被輻射破壞的速度(當時輻射大約為3,000開)。這被稱為重組時代(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個時代與「重」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天文學家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命名方式罷了)。當原子形成並捕獲電子時,光子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自由移動了,於是宇宙就形成了138億年後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 宇宙直徑長達930億光年,人類如何定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地球我們給地球規定了經緯度和行政區,在茫茫大海裡我們可以根據經緯度確定自己的位置,在陸地上我們可以根據國家行政劃分街道小區房間號確定自己的位置,那在茫茫宇宙中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呢?在宇宙中確定位置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和地球不一樣,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宇宙中既沒有上下左右可以讓人類來表示方向,沒有東南西北可以讓人類表示方向,那麼在宇宙中我們究竟該使用怎樣的方法來定位呢?或者簡單一點,我們如何確定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根據現有的技術和理論,從太陽系來說,我們認為地球是太陽系內側第三軌道上的一顆行星。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這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最新科學研究星系是如何死亡的恆星如何形成的對恆星形成的新發現
    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成功地解釋了關於星繫結構、超大質量黑洞和恆星形成的淬火的廣泛觀測。研究星系演化的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難以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恆星在巨大星系中形成。儘管已經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這個過程,被稱為"淬火",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模型。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研究發現:宇宙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熱
    上至宇宙大爆炸的十億攝氏度高溫、下至絕對零度,都屬於宇宙溫度的範圍。 一份新研究探索了宇宙在過去100億年間溫度的變化,發現這個階段宇宙的溫度上升了超過10倍還多。
  • 武仙座發現宇宙中的最大結構,長100億光年,改觀了科學家的認知
    宇宙中天體眾多,在我們看來,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星球了,其直徑達12,756公裡,周長4萬公裡,我們開車跑高速,一天也不一千餘公裡,然而木星體積是地球的1000倍,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銀河系中有著數千億個太陽這樣的恆星,已知銀河系的直徑達16萬光年,但在可觀測的宇宙中,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卻有著上萬億個。
  • 史上最完整3D宇宙地圖!從地球穿越到宇宙邊界,解密138億年歷史
    全球100多位天文學家共同參與的「史隆數位巡天」計劃,經歷數十年收集數據與觀測,構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3D宇宙地圖,解密138億年漫長的宇宙歷史究竟發生過什麼事。這堪稱是近年宇宙學最重大的進展,科學家19日一併公開了宇宙地圖,以及與其相關的23篇學術論文,當中顯示逾400萬個星系與明亮類星體的詳細測量結果,包含規模與發出訊號。加拿大安大略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學者柏希瓦爾(Will Percival)表示:「這些研究使我們能夠將所有測量結果聯繫起來,形成宇宙膨脹的完整故事。」
  •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著名的宇宙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如果將一個原子無限放大,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在量子力學領域中,有人曾指出,世界就是有一個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那麼再將樹葉放大1億倍時,就能夠看到宇宙嗎?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但是在原部的內部卻有著一原子核,原子核內還有中子和介子圍繞著轉動,這個結構像極了宇宙行星圍繞恆星旋轉的模型,那麼再對這些進行放大時,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呢?
  • 揭秘自然陽光對微生物群與腸道健康關係的研究
    微生物棲息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和外部,特別是居住在腸道、消化道、口腔和鼻子等區域。它們構成了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內部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對於我們的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構建至關重要。下面我們就來揭秘自然陽光對微生物群與腸道健康關係的研究。
  • 早在天體形成之前,它已在宇宙中出現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科學家的世紀難題,不過,最近來自荷蘭的天文學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研究發現,胺基酸中結構最簡單的甘氨酸,早在宇宙天體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這意味著,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和宇宙起源有關。
  • 新研究發現:過去100億年中宇宙的溫度上升了10倍
    但你也許還不知道,宇宙的溫度也在不斷的上升。據外媒報導,近日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分析了過去100億年中宇宙的溫度,發現在這個時間段裡整個宇宙中氣體的平均溫度幾乎升上了10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表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者之一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其在上世紀1960年代中期以來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宇宙的基礎。宇宙大尺度結構是指在可觀測宇宙在大範圍內質量和光的分布特徵,這種結構模型組成以超星系團和纖維狀結構的尺度為最上層,一般情況下是由暗物質和氣體的引力坍縮形成的。
  • 潘多拉魔盒如何孕育一片宇宙?
    他們最初的觀測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揭示了宇宙氣體的流動如何塑造了像我們星系的這樣的恆星結構。迪倫·納爾遜是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也是新研究「解釋為什麼『逆』這個模擬宇宙如此特別」的作者之一。「與其他盒子裡的宇宙相比,TNG50能夠捕捉到非常小的細節,這讓我們能夠看到和探索星系本身的內部屬性,」納爾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