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小博說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李煜在歷史上被稱為是南唐後主他是南唐中主的兒子,他的前面有很多哥哥但是最後都因各種意外死亡,最後封他為太子繼承了皇位。李煜此人從政治上來說是個無能的帝王,他主動降於宋,並且還因為害怕宋滅南唐而主動降制以對宋稱尊,去除南唐國號將自己尊號改為江南國主。但是這並沒有給國家帶來什麼好處反而加快了南唐的覆滅,且李煜此人在歷史上的政治立場極為不堅定。
一開始他委曲求全,主動改國號以表示對宋無虎狼之意但是在後來宋滅了南漢之後,李煜感到恐懼,遊說邊緣國家與他一起聯合抗宋,但無果,他還是堅持從國內徵兵然後發兵,並且停止了運用宋的年制,但是很顯然,當時搖搖欲墜了,南唐並沒有與正強大的宋有抗衡之力,所以很快便兵敗如山倒,在國貨已成既定事實之後,李玉又向宋軍呈交降書,但被拒絕,後被俘虜最終被毒死,時年四十二歲。
李煜此人是在南唐的最後一段時間做的帝王,那麼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出,他這個人是缺乏做皇帝的才幹和野心的,他只想委曲求全的偏安一方,但時勢不允。並不是說他沒有才能,他的才能表現在他極高的詩詞造詣之上,在李煜的手上出現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詩篇,比較有名的就有虞美人相見歡等等。
在南唐未亡國他還沒有兵敗被俘的時候,他所作的詩詞大多數是針對與自己的兒女私情和宮廷的奢靡生活的,那麼這個時候的詩詞大多數是沒有太多探討的空間的也並沒有像他後來那些詩詞能夠發人深省,但是在被俘了之後,他的詩詞裡面就出現了之前所沒有的對國家憑欄遠望而不能歸的思鄉之情以及對自己導致亡國的內疚和幽怨之情。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的閱歷對於他的文學素養真的是有很高的鍛鍊價值的。
李煜的詩詞很大一部分繼承了晚唐時期的花間派詩詞風格有清麗而不失婉約的手法,這使得他的詩詞中表現的情感顯得絲絲綿綿,引人入勝讀來令人清爽共情。
早年的李煜所涉及的詩詞風格大多是有關皇宮裡面的奢靡生活以及與自己后妃之間的二三事,他曾一度沉迷於妃子的溫柔鄉裡面混沌度日終日宴會。南唐覆滅後,他被捕於宋,宋太祖迫於天下壓力並沒有直接殺死李煜而是把他囚禁於宮中。
如果是如果說早年的李煜是在很多個兄弟之中通過戰戰兢兢和斂意自保而活下來的話,那麼在後期他就主要是沉浸在自己亡國的幽怨和思念當中,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李煜此人對於自己的國家是有自己特有的感情的。但是由於南宋當時已經搖搖欲墜人人自危可以說當時是已經分崩離析的狀態無論怎麼力挽狂瀾還是會被宋朝所取代。
我們知道宋朝的建立是以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始的,所以說本身趙匡胤也就是一個具有謀略的人,他作為一個將軍運用謀略成為皇帝建立宋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挺有野心的人,不滿足於受制於人。所以當南唐兵敗後李煜所遞交降書的做法,本身來說就是不可能被認可的,尤其是當宋太祖扣留了李煜的使臣李從善之後,李煜發兵甚至可以說是直接中了宋太祖的下懷給了他一個發兵攻佔南唐的理由。
南唐被滅後,李煜開始了長期的監禁生活,迫於輿論太祖並沒有過於虧待他,他在異國他鄉的監禁下嘗到了與過往人生不同的經歷看遍人情冷暖,情感也表達的更加直接。。事實上他在被俘後的堅貞和在被俘前曾經委曲求全遞交降書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不僅會直接表現在他的人生經歷和詩詞當中,也給後世留下了懸念: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於國無能但他的情緒和詩詞卻可以國滅之後一朝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麼會如此呢?
事實上我認為可能他本身並不是個無能之人,不然不會自號隱士表明無登基之意卻於奪嫡之中撿了皇帝來當,由此可見此人能屈能伸,且是有一定謀略之人。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李煜的頹廢只是由於時不我待的幽怨而導致的自暴自棄。且從他後來又拒絕投降堅持發兵可以看出,他還是有一定的骨氣的,只不過是大半生都在委曲求全而已。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世事無疑是無情的,在我個人看來,他是生錯了時間,不然說不定會是一個比較良好的守成之主。那麼你認為是具有什麼品質的李煜才能寫出這麼細膩的詩詞呢?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點讚或評論至留言區哦!
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