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小白菜基因組及其重要形態性狀進化分子基礎...

2020-12-21 食品夥伴網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白菜課題組在植物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154)在線發表了題為「Assembly of the non-heading pak choi genome forbid comparison with the genomes of heading Chinese cabbage forbid the oilseed yellow sars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布了不結球白菜(小白菜)的高質量基因組,首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白菜類蔬菜重要性狀進化和選擇中的重要作用。


  白菜類蔬菜包括結球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菜心、蕪菁和油用白菜等,其中大白菜和小白菜是我國傳統的重要蔬菜作物,約佔蔬菜種植面積的15%,是名副其實的「當家菜」。研究者通過整合PacBio測序、Illumina測序和Hi-C技術的數據,成功組裝了小白菜的基因組序列,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圖譜(N50=2.82 Mb)。通過比較基因組學方法,繪製了3個基因組(大白菜、小白菜和油用白菜)的綜合變異圖譜,包括單鹼基多態性(SNP)、插入/缺失(InDel)和存在/缺失變異(Presence/Absence Variation,PAV)等,並對三個亞種間的基因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SV)進行了分析。



  白菜類蔬菜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亞種和變種,產生了廣泛的器官形態變異,抽薹開花習性也產生了明顯分化。葉形態變異和抽薹開花是白菜類蔬菜的研究熱點和育種中極受關注的兩個重要性狀。研究者基於PAV和SV分析鑑定了多個葉片發育和開花的關鍵基因。例如,轉錄因子KANADI(KAN)是植物特有的控制側生器官極性發育的基因,主要是通過對植物遠軸面的作用而使植物側生器官表現出不對稱性。本研究在白菜中鑑定了9個KAN家族基因,其中5個KAN基因具有PAV或者SV,認為這些基因在白菜葉部形態建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對白菜類蔬菜作物器官形態建成和開花等重要性狀進化分子機制的解析和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李佩榮助理研究員和蘇同兵副研究員為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澳大利亞西澳大學David Edwards教授、蔬菜中心於拴倉研究員和張鳳蘭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院基因組育種協同創新中心、院傑出科學家培育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白菜課題組近年來以提高白菜品種的抗病抗逆性為育種目標,基於基因組馴化選擇分析和圖位克隆等,鑑定了一批控制白菜開花、抗病及其與形態建成相關的功能基因,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 forbid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基因組編輯團隊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再獲新進展
    12月16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基因組編輯團隊在Frontiers系列新期刊Frontiers in Genome Editing上發表題為「Genome engineering in plant using an efficient CRISPR-xCas9 toolset with an expanded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左進華團隊聯合英美科學家揭密蛇瓜基因...
    12月1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左進華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教授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團隊、美國康奈爾大學BTI研究所費章君教授團隊聯合在農林科學Q1區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IF:5.404
  • Plant Cell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許勇團隊系統解析西瓜果實「甜蜜」基因進化的分子機制
    2021年2月12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許勇研究團隊在植物學國際知名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Evolutionary gain of oligosaccharide hydrolysis and sugar transport enhanced carbohydrate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團隊的重要成果。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 亞林所繪製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汪陽東研究員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重要成果。該研究首次繪製山蒼子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深入南方香樹有怎樣的價值?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萬種鳥基因組計劃旨在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的生命之樹,解析鳥類輻射性演化的分子動力,解碼動物遺傳變異和性狀差異之間的聯繫,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格局之間的關係,評估環境氣候及人類活動對物種演化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且揭示整個鳥綱物種的種群變化歷史。目前,有超過200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參與到這項宏大的計劃中。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2020 年 10 月 19 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增選 100 位新院士,其中 90 名常規成員和 10 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 院士總數超過 2200 人,其中國際院士為 175 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染色體級醋慄番茄基因組序列
    醋慄番茄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種,以其優異的抗性、濃鬱的風味、可與栽培番茄直接雜交、快速轉育優良性狀等特點,廣泛用作現代番茄育種的重要種質資源。其基因組和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對充分挖掘該野生種質資源的育種潛力和價值,促進番茄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布研究成果
    19日,由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團隊主持,南京農業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研究成果《睡蓮基因組和早期開花植物進化》(Thewaterlilygenomeandtheearlyevolutionoffloweringplants),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在線發表,該成果的發布表明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第二屆海峽兩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學高峰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召開
    12月5日,第二屆「海峽兩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學高峰論壇」暨「首屆閩臺海洋科學研究生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金山校區拉開帷幕。臺灣海洋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合作是促進閩臺人才培養方案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成功搭建海峽兩岸健康食品交流平臺。以點觸面,促進了海峽兩岸食品經濟的健康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