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脾血虛、脾虛溼盛、脾失健運,調理「脾家四證」

2020-12-26 文化養生談

脾陽虛、脾血虛、脾虛溼盛、脾失健運,調理「脾家四證」。

「脾虛」兩字經常被我們提及。實際上,「脾虛」也只是一個很粗獷的概念。我們通常意義上說到的「脾虛」,其實是需要詳細區分才能具體進行調理的。

一般來說,常見的脾虛,以:脾陽虛、脾血虛、脾虛生溼、脾失健運四者最為常見。所以,這四者又被總稱為「脾家四證」。其中的脾失健運主要和脾氣虛有關,而脾虛溼盛則和脾陽、脾氣、甚至水溼之邪都有關係。

雖然,我們都知道「虛者補之」,脾虛就要補脾。就以如何調理脾虛、如何調理這「脾家四證」來說。中醫方劑組成,也是體現了其配伍精髓,更符合中藥運用之傳統原則的。

我們首先看看這四者的異同之處,然後從脾家四證各自的代表名方去分析其創方精髓,從而更好地體味前代先賢健脾補脾的精妙之處:

脾陽虛:陽虛則寒,這是內經留下的不易之理。因為脾之陽不足以溫煦中焦,自然影響到其運化之功,從而陰寒內生。常見有飲食減少,腹脹腹痛而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四肢不暖,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脈沉遲,甚至胖大舌之類。

脾血虛:因為脾生血統血,脾血虛主要表現在濡養不足上。常見有體倦乏力,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多夢卻又神疲嗜睡,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等表現。

脾虛生溼:脾主水溼運化。根據「水溼」和「脾虛」的因果關係,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水溼困脾,也就是先有水溼、後有脾虛;二是脾虛溼困,這是先有脾虛,後有水溼。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脾虛是「標」,後者的脾虛是「本」,在調理上也有略微的差異;

脾失健運:這個一般指脾氣虛為主。實際上,脾的運化、統血等功能,都需要由脾氣來完成。所以,脾氣虛主要表現為「運化減弱」。常有:氣短自汗,飲食減少,肚子脹尤其進食後加重,大便稀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偏於沉默,面色淡白,甚至有水溼泛濫的浮腫等等。

稍微對比了「脾家四證」之後,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據這些異同點來調理的問題。前代先賢對這個四個證候,各為之創立相對應的方劑,並在之後的歲月裡,被後世醫家所驗證,從而成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個「健脾名方」:

相關焦點

  • 脾陰虛、脾陽虛,還有脾氣虛,脾虛有不同,調理也不同
    脾氣虛的人應該怎麼調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有節,飯吃八分飽。《說文解字》徐注說:「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脾主信」說的是脾的功能是有節律的,到時間該吃飯就吃飯,然後讓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讓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頓沒一頓的,這樣就是「失信」了。
  • 健脾並不等於補脾
    一說到健脾,很多人的下意識反應就是補脾。雖說補脾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並不代表補脾就等於健脾,健脾的內涵遠大於補脾。所謂脾主運化,這個「運」是指運轉輸送;而「化」則是指消化吸收。所以,脾主運化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精微」,就是把水谷化為精微,然後再把這些精微吸收輸送至全身;二是「運化水溼」,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運送到周身各組織中去,以發揮其滋養濡潤的作用,再把代謝的水液下輸給腎,由膀胱排出體外。如果脾的運化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而出現便塘、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
  • 脾陰虛與脾陽虛
    脾陽虛常伴有胃部經常發涼的症狀,肚子疼的時候,用手按揉幾下或者熱敷一下就會好很多。有些人就喜歡雙手捂著肚子站著,這個姿勢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但是身體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這樣一個保護性的姿勢。夏天吃冷飲以及吹空調可以說是造成脾陽虛的罪魁禍首。夏天暑熱,渾身冒汗,直接往肚子裡倒一大杯冷飲或者啤酒,那真是透心涼,讓人不由得說一聲「好爽」!但是冷飲入胃,是直接戕害陽氣的。
  • 健脾=補脾嗎?
    脾主運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精微,即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一是運化水溼,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健脾,是指健運脾氣的治法。對治的是脾失健運。脾失健運是中醫的病機名稱,是指因飲食不節、水溼痰飲、情志失調,或疾病日久,損傷脾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
  • 脾乃氣血生化之源,道醫一個方法斷脾虛!
    如果鼻尖的溫度比腦門稍低,說明可能存在脾陽虛。為什麼能夠通過鼻尖溫度判斷是脾陽虛呢?這就要根據脾的屬性而言了,在道醫五行中,脾主中央,鼻為面王,足陽明胃之經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循鼻外。脾陽虛損,陰寒內盛,經脈陽氣不充,就會鼻尖發涼。除了摸鼻尖之外,很多時候還要看口唇的顏色。因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足陽明胃經之脈環口唇,故望口唇,可診脾胃的病變。
  • 脾不好,人就廢了一半了!調養脾虛,就在此刻!
    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溼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這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西醫脾:在西醫中脾只是作為人體的一個臟器,屬於免疫器官。
  • 脾陽虛和脾陰虛各有什麼特點?
    如題第一間答:脾陽虛的特點:。1,脾陽虛臨床表現:納減腹脹,脘滿痛而喜按喜溫,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薄,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無以充養,則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日久消瘦,面色萎黃不華,舌談,脈緩弱無力。
  • 提示你脾虛了!6種脾虛可這樣調理
    脾虛了,該怎麼調理都知道,脾虛從開始到嚴重,會經歷6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調理,肯定也是不盡相同的。1、初期——脾氣虛這時候就要上四君子湯,它是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如果你懶得去藥房配藥煎服,只是偶爾假期吃多了,感覺腹脹,可以選擇中成藥健脾丸,因為它對於不小心吃多,怕傷到脾胃的輕症,非常適用。2、第二個等級——脾陽虛脾氣虛,進一步發展就會轉化為脾陽虛。
  • 胖在你身,虛在脾上!調理脾虛肥胖,就看這篇!
    在講解補脾方法之前,先解釋一下脾虛是什麼?很多人連脾虛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怎麼談脾虛,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虛。中醫中的脾虛泛指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溼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西醫認為脾只是作為人體的一個臟器,屬於免疫器官。
  • 十人九脾虛?脾虛命薄,老祖宗留好方子,補養脾全身放鬆
    脾虛是一種常見病,幾乎每個人都有輕度或重度脾虛表現。所謂「十人九脾虛」表明脾虛的普遍性。脾虛會出現在臉上,通過當面診斷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脾虛。脾虛之後,臉色會變得很差,會出現異常的黃或白的情況,皮膚會變得很差,容易出油、水腫,頭髮會變得很油膩。整張臉會變得很難看。亞健康的狀態。走在大街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脾虛的人很多。脾是人體獲得的基礎,是氣血生化的源泉。。如果你想健康,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脾臟。如果脾虛,身體會變得難以吸收五穀精,氣血循環就會變得不暢,腸胃就會受到影響,身體也容易出問題。
  • 3種方法輕鬆解決脾虛溼盛!
    3種方法輕鬆解決脾虛溼盛!身體各部分的表現:臉部:脾虛溼盛的人面部會長痘痘。久之會導致面部粗糙的,會很早的出現黃褐斑。消化道:便秘或大便稀溏。從消化道上來講,脾虛導致的病症一般有: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無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肌肉:肥胖或消瘦。脾主肌肉,所以脾虛的人會感覺全身乏力,出汗多,氣短。另外眼皮屬於「肉輪」,脾虛會覺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來,下肢容易水腫。身體太瘦,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而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溼,溼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
  • 調理脾的食物 調理脾食療方
    調理脾的食物 調理脾食療方  1、調理脾的食物  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 【巳時養生】「脾」吉泰來(中)——健「脾」動起來
    6、脾虛拉肚子、月經量多: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症狀,主要由於脾陽虛,造成食物無法運化,溼氣入侵,大便溏稀。 看舌頭:如果舌頭顏色較淡,舌邊出現齒痕,甚至舌苔厚膩,多屬脾虛證,脾虛溼盛,最好抓緊時間調理。
  • 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如何補養脾這個「後天之本」
    脾氣虛少食體胖,生活中很多朋友飯量很小, 吃的東西也比正常人少,可是卻很容易發胖,這類症狀也是脾虛導致的,脾氣虛代謝能力就會下降,很容易引起肥胖。治療方法對於脾氣虛的朋友,生活中可以吃「人參養榮丸」或者「人參健脾丸」來強健脾氣, 「人參健脾丸」可以長期吃,而且對於脾虛引起的諸多症狀有很好的功效。「生脈飲」益氣的效果也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生脈飲」有黨參方和人參方,因此,如果症狀不是特別明顯服用黨參方的生脈飲即可。
  • 脾虛的「福星」已找到,不是山藥,若可勁吃,補脾更祛溼,口臭無
    脾在我們體內主要起著運化的作用,人在進食、喝水以後,需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裡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因此有「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而一旦脾失健運,脾運化水溼的功能就會失常,於是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水溼,使人脾虛溼盛,溼氣重。一、脾虛溼氣重容易生百病,怎麼知道自己的脾好不好,溼氣重不重?
  • 脾陽虛了怎麼調理好?
    (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微信號)脾在人體臟腑中佔的地位挺重要的,那是全身的印鈔機,氣血是否足旺,基本上就要靠脾了啦。吃再多再好的食物,如果脾不能消化,不能運去全身各處,製造成氣血,來供給全身營養,那,可能是怎麼吃都胖不起來哇。
  • 脾惡溼,到底為何?
    「脾惡溼」是脾的基本生理特性,這是《內經》的共識(《靈樞·九針論》《素問·宣明五氣》),並以此為據,指導臨床組方用藥,如「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素問·髒氣法時論》)即是其例。脾屬陰土,土性溼,溼盛則困脾,礙其運化,故有「諸溼腫滿, 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之病機概括。
  • 脾腎陽虛型ED,中醫如何調理?
    導語~脾腎陽虛型ED,中醫如何調理?其實對於很多日久傷腎身的朋友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陰陽都虛,而陰陽都虛的結果就是脾腎陽虛為主。因為到了最後整個人命門之火衰微,體內一片陰寒內盛,所以就會表現出寒冷的表現,特別是冬天尤其明顯。
  • 五臟之脾
    (1)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喜燥而惡溼。脾之所以喜燥惡溼,是與其主運化水溼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但按陰陽來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然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引起溼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溼侵襲。故《臨證指南醫案》說:「溼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
  • 同樣是補脾,這6大補脾方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人是越補越虛
    經常聽到別人說補脾,失眠了,是脾虛;乏力了是脾虛;腹瀉拉肚子了,還是脾虛。怎麼感覺那麼多症候裡面有大半都能和脾虛扯上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