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脾血虛、脾虛溼盛、脾失健運,調理「脾家四證」。
「脾虛」兩字經常被我們提及。實際上,「脾虛」也只是一個很粗獷的概念。我們通常意義上說到的「脾虛」,其實是需要詳細區分才能具體進行調理的。
一般來說,常見的脾虛,以:脾陽虛、脾血虛、脾虛生溼、脾失健運四者最為常見。所以,這四者又被總稱為「脾家四證」。其中的脾失健運主要和脾氣虛有關,而脾虛溼盛則和脾陽、脾氣、甚至水溼之邪都有關係。
雖然,我們都知道「虛者補之」,脾虛就要補脾。就以如何調理脾虛、如何調理這「脾家四證」來說。中醫方劑組成,也是體現了其配伍精髓,更符合中藥運用之傳統原則的。
我們首先看看這四者的異同之處,然後從脾家四證各自的代表名方去分析其創方精髓,從而更好地體味前代先賢健脾補脾的精妙之處:
脾陽虛:陽虛則寒,這是內經留下的不易之理。因為脾之陽不足以溫煦中焦,自然影響到其運化之功,從而陰寒內生。常見有飲食減少,腹脹腹痛而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四肢不暖,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脈沉遲,甚至胖大舌之類。
脾血虛:因為脾生血統血,脾血虛主要表現在濡養不足上。常見有體倦乏力,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多夢卻又神疲嗜睡,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等表現。
脾虛生溼:脾主水溼運化。根據「水溼」和「脾虛」的因果關係,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水溼困脾,也就是先有水溼、後有脾虛;二是脾虛溼困,這是先有脾虛,後有水溼。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脾虛是「標」,後者的脾虛是「本」,在調理上也有略微的差異;
脾失健運:這個一般指脾氣虛為主。實際上,脾的運化、統血等功能,都需要由脾氣來完成。所以,脾氣虛主要表現為「運化減弱」。常有:氣短自汗,飲食減少,肚子脹尤其進食後加重,大便稀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偏於沉默,面色淡白,甚至有水溼泛濫的浮腫等等。
稍微對比了「脾家四證」之後,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據這些異同點來調理的問題。前代先賢對這個四個證候,各為之創立相對應的方劑,並在之後的歲月裡,被後世醫家所驗證,從而成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個「健脾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