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馬殺賊,文能揮筆賦詩。不論是武將還是文官,辛棄疾都幹得非常出色。
辛棄疾有一首詞,備受後世稱讚,還入選中學課本,一首詞中,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個人了不得。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最著名的那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詞中非常知名的作品。是辛棄疾66歲時懷著一腔壯志、擔憂等複雜的心情時寫下的。
辛棄疾66歲時,韓侂胄執政,積極籌劃北伐,即使年近古稀,辛棄疾依然一腔熱情。辛棄疾被重新啟用為漸東安撫使,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棄疾固然想要收復河山,可是,對於韓氏冒進的做法又十分擔憂,懷著複雜的心情,他寫下了這首名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開口就不凡,千古以來,一直為人所稱讚。
其實這首詞最大的特別是用引用典故。全詞104個字,卻包含四個歷史人物,個個了不得。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孫仲謀,是孫權。
三國時,18歲的孫權在兄長孫策去世後,接管江東。他聯合劉備,北拒曹操,成為一方諸侯。
辛棄疾在此懷念孫權,那個少年英雄已成為歷史,孫吳的舞榭歌臺也早已隨時光逝去,他感嘆何時能再來一個英雄孫權,坐斷東南,穩固國家呢?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寄奴,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
劉裕對內平定孫恩、桓玄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他還兩次率軍北伐,消滅南燕、後秦等,光復洛陽、長安等地,史家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
辛棄疾盛讚劉裕北伐的成功,嘆息南宋掌權者無人能與「氣吞萬裡如虎」的劉裕相比較。
上片詞,辛棄疾盛讚少年英雄的孫權和「氣吞萬裡如虎」的劉裕,實則是痛惜南宋政府無人能與他們二人一樣固守本土、收復失地。其中也包含了辛棄疾深深的嘆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元嘉,是劉宋第三位皇帝劉義隆的年號,是劉裕的第三子。
封狼居胥是西漢霍去病的典故。西漢時,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追擊匈奴狼居胥山,大獲全勝,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封狠居胥意為重大的勝利。
劉義隆繼位後,曾經三次並伐,卻都無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導致北魏長驅直入,打到長江,讓劉宋六州殘破。
辛棄疾在此處憂國,引用劉義隆北失敗的例子警示南宋王朝,不能好大喜功,貿然北伐,否則,就會如劉義隆般,造成六州蕭條。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義隆北伐,拓跋燾率軍大敗宋軍,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而今的佛狸祠,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異族皇帝的行宮。
辛棄疾此句是批判那些苟且偷安的人,不思收復,將無法收復。
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
《史記》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趙王又想啟用他,派人去慰問他。廉頗見到使者,吃了一鬥飯,十斤肉,還披甲上陣,證明自己身體很好,依然可以上陣殺敵。
可是,使者被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廉頗終未被趙王所用。
在此處,辛棄疾借廉頗傷己。廉頗年紀大了,還有個人去問他。而我辛棄疾,還有誰來問我是否能為國效力呢?
讀完這首詞,我們能感受到那個憂國憂民的辛棄疾。他追懷孫權、劉裕,卻痛恨嘆息國家沒有像他們這樣能安國,能收故土的英雄。
他以劉義隆北伐失敗的例子警示南宋政權,莫要輕敵冒進,慘敗而歸。最後,辛棄疾感慨自己,年老之後,想為國效忠,卻連一個問一個的人都沒有。
通過這首詞,我們可見辛棄疾的愛國之情。
這是辛詞中最重要的一首詞,明代詩人楊慎曾評價:稼軒詞中第一。發端便欲涕落,後段一氣奔注,筆不得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當是不解詞味。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這也是辛棄疾最為後世稱讚的一首詞,明為懷古,實為憂國。詞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通篇用典,使得感情含蓄的同時,又能準確地表達心中的情感。
但是,最讓隱娘感動的,還是辛棄疾的一腔赤誠的愛國之情。即使已經66歲了,依然還憂懷國家,不忘上場殺敵。我們民族能生生不息,不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