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為堂弟寫送別詞,用五個典故寫「別恨」,讀完讓人淚流滿襟

2020-12-14 暮城煙雨遙

辛棄疾人生最後的歲月中,隱居在江西上饒的鉛山。暮年時曾替堂弟茂嘉填過一首送別詞,因此名為《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全詩打破了詞作常用的寫法,不用上、下闕。連用了五個歷史典故,以三女二男,五位歷史名人事跡,來表達遠離故國,杜鵑泣血似的長天遺恨。讀來聞之,淚流滿襟。

一、原作賞析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南宋·辛棄疾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詞作意譯:

綠樹枝頭的伯勞鳥兒,剛剛停止了鳴叫。鷓鴣又叫著「行不得也,哥哥」。與此同時,杜鵑也在說「不如歸去」。

鳥兒們悲苦的聲音一直叫到夏至,春天的光景一去無蹤,百花全都枯萎了。它們的聲音是那樣的悲苦,但還是比不上人間離別之情。

苦不過漢元帝時明妃出塞,皇帝下令讓樂工在馬背上彈奏琵琶,以慰其思鄉之情。

苦不過漢武帝陳皇后,因失寵被打入冷宮,臨行前拜別「金闕」,終身怨鎖長門。

苦不過《詩經》中,衛莊公的妾室戴媯。好不容易母憑子貴當上太后,還沒過上好日子,又因為政變被趕出了國門。

苦不過漢代名將李陵,曾經英勇抗擊匈奴,力竭被俘後投降,從此敗壞了家聲。後來他送蘇武回到了漢朝,自己卻再也回不來。

苦不過戰國時期燕太子丹和高漸離,在易水河畔為荊軻送別。所有的人都穿著白衣,因為他們早就知道「壯士一去不復還」。

這些真壯士的悲歌,怎麼唱也唱不完。伯勞、鷓鴣和杜鵑,不懂人類的離別之恨。假如懂的話,它們可能流出來的就不是清淚,而是鮮血。茂嘉一別之後,誰來共我月下飲酒,再把這些離恨訴說?

二、詞中的五個典故

辛棄疾這一首詞,有一點像唐詩中的「賦得體」。不同的是,「賦得體」是很有題材再來創作,而他這首詞顯然是有感而發。

第一個典故是《昭君出塞》。漢元帝時期,宮女王昭君被封為公主,與匈奴呼韓邪單于成親。北方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皇帝怕她在途中思念家鄉,於是便命人在馬背上彈奏漢地的音樂。昭君這一去,為匈奴和漢室帶來了暫時的和平。但是從此以後,她終身未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第二個典故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講述的是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少年時代的陳阿嬌曾經和漢武帝十分恩愛。漢武帝幼時曾允諾要造「金屋藏嬌」,誰知道後來移情別戀,把阿嬌打入了冷宮,讓她終老於長門宮,再也沒有多看一眼。

第三個典故說的是衛莊公的妾戴媯。莊公的正妻莊姜「美而無婦」,妾室戴媯生了兒子完。完當上君主,又被人殺死。結果戴媯也被趕出了衛國,莊姜前去為她送別。丈夫死了,無子的妾室是沒有資格留在家裡。

因此他們就把戴媯送回了娘家,準備將來把她改嫁給別人。莊姜評價戴媯是一個忠厚善良,心胸開闊的人。又說她重情重義,勸自己不要忘記先君的厚愛。自己一定要把她的勸勉牢記在心。

前面三個典故寫了三個宮廷女子的「別恨」,表達的是一種被動的離別之恨。

昭君出塞,馬上彈的琵琶聲不但不能安慰她,反而只會令她更加思鄉。然而一切都不能更改,她就這樣,終生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上書漢成帝,希望能歸國卻被拒。漢成帝要求她從「胡俗」,接受收繼婚,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十一年後,再改了一次嫁,最後病死塞外。

而曾經被漢武帝許下山盟海誓的陳阿嬌,也只落得一個禁宮終老的下場。戴媯回到了娘家,莊姜為之痛哭。一位女性即使做得再優秀,命運也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詞後面用了兩個典故,講了兩個男人的主動行為導致的離別之恨。

一是漢代名將李陵。他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他和他爺爺一樣,為國家英雄上陣,抗擊匈奴。沒想到一次輕敵導致他被敵人俘虜。而漢武帝在真相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就殺了他的全家,坐實了他的「漢奸」罪名。他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但是已經沒有可能了。

後來,蘇武在北地牧羊十九年,有機會被迎回漢朝。李陵到河梁上去送別蘇武時作了一首詩,詩中說:「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誰能知曉他胸中的隱痛呢?

還有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太子丹、高漸離等一干人全部穿著白衣,披麻戴孝替他送別。因為他們知道:一別之後,荊軻斷無生理。

舉這兩個典故,想要說明的是兩種離別之痛。第一是造化弄人,事情的發展方向與原來的設想,完全走向了反面,至使李陵有家歸不得。第二種是明知道友人一去就是個死,非但不能阻止,反而還要想辦法親手去促成。這樣的離別之恨,該有多麼的痛。

這五個典故中提到的三女,或者因為國力衰弱,或者因為天子反目,或者因為社會地位低下,最後都被逼離開了自己原來的家。

另外兩個男子,則主動因為國家戰爭挺身而出,導致了不同的結局,最終客死在異國。這些東西就是縈繞辛棄疾一生的,最大的悲劇情懷。

結語

辛棄疾這一首詞寫得極像賦,感人的力量來自於詞作中對歷史典故的引用,氣氛渲染濃烈。筆峰沉鬱動蕩,韻音切響促節,非常有感染力。

關於詞中「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一句,在前文中是當成兩個典故來寫的。一個是王昭君的,另一個是陳阿嬌。

不過也有人認為只寫了王昭君一個人的典故,把「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當作是對前一句的補充。這樣看起來,詞中就寫了兩位女性和兩位男性,似乎更加對稱。

而且四位名人之所以生別家鄉,全部是因為國家大事,只有陳阿嬌一人似乎是為了兒女私情。沒有她似乎更令人信服。不過,詞中的確明確地提到了「長門」二字。

長門宮本來是陳阿嬌的親生母親館陶公主的私家園林,後來改建後才獻給了漢武帝。不料終於成為女兒的冷宮,這個宮殿在王昭君時代是不存在的。

相關焦點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開首3句即婉曲、轉折,直陳人間的離別,這離別他不寫真實的「送別」弟弟場景,而是蕩開一筆,用典來虛寫,側面渲染、烘託送別的離恨。上片用美人不遇、美人被棄的場面寫離別,悲中有恨;下片用壯士之典,寫英雄末路、壯士難酬壯志,恨中有憤。整首詞就在這人間離恨中寫悲、寫恨,進而抒發憤怒悲痛之情。
  • 為了勸朋友當官,辛棄疾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典故,可謂用心良苦
    我們今天看一首辛棄疾曾經寫給自己的好友的詩詞《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的另一面。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辛棄疾的好朋友範如山被任命為瀘溪縣的縣令,他的朋友覺得這個縣令官職太小了,因此遲遲不願意去上任。
  • 辛棄疾見到朋友侍女,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笑」字,讀完心動
    這首詞是辛棄疾寫給同僚侍女的,這名侍女名為笑笑,而辛棄疾也是巧奪天工的在詞中連續用了六個笑字。這樣看來,很多人便會認為辛棄疾只是在單純的寫這名侍女,實則不然,其中更多的是在通過一個侍女和滿堂臣子做對比。
  • 辛棄疾千古送別詩詞,翻新白居易而勝之,最後兩句道盡人生真諦
    辛棄疾送別名篇《鷓鴣天》,有受白居易影響嗎? 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 辛棄疾這首柔美的送別詞,寫得別具一格,同時還充滿哲理
    --《臨江仙.再用韻送祐之第歸浮梁》辛棄疾的送別不同於一般的送別,本來是送別,卻來了這一番勸慰語,似乎有些離題,其實,這正是這首詞的特別之處,他的送別詞不做悲戚憂傷之態,不抒哀怨纏綿之情。男兒的送別,有從容有豪爽,有豁達還有寄託。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樂觀豁達的蘇軾,在勸誡有人時,也會用風趣幽默的方式。比如這首勸朋友戒色的《臨江仙·贈王友道》,很多朋友讀完會心一笑。這首詞,其實放到現在來讀,不同性別之人,讀起來的感受還是大不一樣的呢。男子讀完了之後會嘻嘻笑,而女子卻怒氣顯露。
  • 辛棄疾的苦口婆心:為了勸朋友當官,他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典故
    本詞是辛棄疾借著為範如山祝壽的機會,勸誡範如山不要效仿他人,鼓勵他應該施展自己的才幹,發揮自己的力量,時刻為收付祖國實地準備著,貢獻自己全部的才能和力量。上片中作者用了兩個世人非常熟悉的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鬥」,講述範增在鴻門宴上將玉鬥扔在地上拔劍將其撞破的典故;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講述範蠡因為想要瓦解吳王鬥志而將西施獻給吳王的典故。
  • 與友人訣別,辛棄疾寫下千古名作,詩詞最後兩句至今引人共鳴
    如果說蘇軾為豪放一派開路先鋒,辛棄疾則是集之大成。詞中之龍,這不是頭腦發熱的評價。這是很多人心聲。作為詩詞史上屈指可數的大詞人之一,其創力之富,哪怕是前人已經寫爛了的題材,經手一彈,照樣能翻新出奇,寫出一個別具一格來。像下面這首著名的《鷓鴣天·送人》,便是一例。
  • 多情未必不丈夫,辛棄疾最經典八首婉約詞,每一首皆為佳作
    辛棄疾以他豪邁的詞風,壯懷激烈的文字為後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經典,但是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多情未必不丈夫。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辛棄疾最經典的八首婉約詞,了解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另一面人生。此詞的寫作手法頗似屈原《離騷》,同樣是以香草美人為比興,來抒寫自己的政治情懷。風格上,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偏向柔美一路,委婉含蓄,卻又與一般寫兒女柔情和風月閒愁的婉約詞大有不同。
  • 辛棄疾新婚後給妻子寫的詞,96個字用了25種藥材名,太肉麻了
    "好面子"的辛棄疾此詞是用妻子的口吻來訴說自己的相思,詞的上片描寫妻子思念自己的場景:夏季將過,秋風漸起吹起沉香,柏影桂枝斑駁,這種種景象無一不透露著一股悽涼的意味。詞人沒有正面描寫妻子的傷情,而是通過愁人眼中的愁景來烘託,可謂相當高明。詞的下片感情更進一步,由現實寫到了夢境。
  • 歐陽修最深情的送別詞,三四句是千古寫情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歐陽修北宋的詞壇大家,他的詞,在五代詞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對於人生的關注,他沿著南唐後主李煜開闢的道理,更多地將人生的感受寫入詞中,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今天我推薦一首歐陽修的送別詞《玉樓春》,這首詞的三四句,是寫情的千古名句。
  • 晚年的辛棄疾,寫了一首掉牙趣詞,其實罵盡滿朝得志小人,真解氣
    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就是他晚年所做,讀起來似乎很是詼諧幽默,但其實卻是罵盡滿朝得志小人。《卜算子·齒落》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辛棄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其實已經是60多歲,旁人到了這個年紀或許會寫出滿含深意的作品,然而這般惡搞的幽默的卻著實不多見。人老了,牙齒鬆動,容易掉落,辛棄疾老了就遇到了這樣的事,不得不感慨英雄遲暮啊!
  • 辛棄疾的這首詞才有意思,桃李漫山過眼空,他寫的是什麼?
    桃李開遍了山野,這樣的美景,我並不在意,因為我不是為桃李而來,但是桃李滿山,也曾經讓杜甫煩惱。這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杜甫曾經在四川草堂手種桃李,雖然離他的家鄉很遠,但是熱愛植物的杜甫,在中年以後難得安定,在草堂的四周種滿了桃李,開花的季節,狂風大作,讓杜甫奉外的煩惱。因為被風吹,折了數枝花。
  • 辛棄疾詩詞|滿腔熱血、壯志難酬
    不同於詩的字數規整,詞常常為長短句,為便於記憶,古人發明了詞牌,即填詞用的曲調名,每一個詞牌下,字和音韻結構有定式。辛棄疾最愛用「鷓鴣天」、「水調歌頭」、「滿江紅」這三個詞牌。辛棄疾寫過75首《鷓鴣天》,顯示他對這種詞牌爛熟於心,以送別詞《鷓鴣天送人》為例: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所以本期筆者只和大家說關於這首詞的,3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第一、就是這首詞前其實是有一個序言的,大意是說:自己喬遷後,很多好友都為他的新居寫過詞賦,但他自己卻一直想不到該寫什麼,所以遲遲沒有下筆。直到有一天,獨坐在停雲堂裡,看著水聲山色動人,那青山一排排就好像在歡迎著他似的,所以才有了靈感,便隨手模仿陶淵明的詩作《停雲》寫了這樣的詞。
  • 辛棄疾很悲傷的一首詞,卻令人百讀不厭,最後兩句過於真實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辛棄疾寫過非常多首《鷓鴣天》。其中,有寫相思之情的,如《鷓鴣天·代人賦》中的"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有寫閒居生活的,如《鷓鴣天·代人賦》中的"書咄咄,且休休。鷓鴣天·送人宋代:辛棄疾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 「詞中之龍」辛棄疾:除了金戈鐵馬,還有俠骨柔情
    世人皆知宋詞文豪榜中,辛棄疾站在豪放派的山峰上,潑墨揮灑。他的詞以豪放為主,題材廣泛又善用典故,家國大愛下有兒女情長,豪情萬丈中有俠骨柔腸,他的詞豪放的讓人讚嘆也讓人惋惜。他的作品裡俠骨柔情的一面也別具一格。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
  • 你自己寫的最滿意的一首古體詩詞是什麼?
    前幾天回答的問題:你寫的最滿意的一首古體詩詞是什麼?前言老街雖然雖然寫過不少詩詞作品,但是還沒有寫出過最滿意的古體詩詞。每一首讀完後,總有些不滿意,但是大多懶得改。每一處毛病,都留作學習道路上的標記吧。
  • 辛棄疾想戒酒,寫了一首詞,全篇風趣幽默,讀完你想喝酒嗎?
    從李白、孟浩然到蘇軾、辛棄疾,他們的都可謂是英雄之輩,但卻鬱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熱血卻遭受著英雄無用武之地。辛棄疾的一生似乎被蒙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雖然他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佳作。辛棄疾一直想復興南宋,他想為家國人民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熱血,這個夢想縈繞了辛棄疾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他腦海中徘徊。但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氣勢卻沒有被作為羸弱國防的一針強心劑。反而被有心之人有所防備,並由此不受重用。
  • 辛棄疾冷門一首詞,開頭妙不可言,結尾神來之筆,讓人讚不絕口
    這個人就是辛棄疾,康熙閱讀辛棄疾的詩詞,高聲稱讚他的詩詞是「詞中之龍」。可見辛棄疾的詩詞著作多麼深得人心。追憶辛棄疾的詩詞著作,我看到了他「夢回吹角連營」的意氣風發,也看到了他「可憐白髮生」的無奈,更看到了他「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