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大多是升高的,同時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口乾、多尿等症狀。
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的糖尿病發病率高達11.6%,糖尿病的患病人群高達一億之巨。
這一億多糖尿病人,會有少數病人的空腹血糖正常,但是仍然被診斷為糖尿病,這是什麼原因呢?
近日,筆者接診了一位特殊的糖尿病人王先生,他的空腹血糖只有5.6mmol/L,但是餐後血糖卻高達12.8,糖化血紅蛋白為8%。
王先生每年都會參加免費的老年人查體,而且連續多年空腹血糖水平在5~6的水平,只是偶爾會超過6,每年拿查體結果給大夫看,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問題。
但是,最近他卻出現了手足麻木的情況,結果查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都明顯升高,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那麼,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排除糖尿病嗎?也不盡然。現在糖尿病的判斷指標主要為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在三個指標中,只要有任何一個指標不正常,就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一般人體進食後,血糖會升高,此時會刺激胰島的B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使血糖逐漸下降,在餐後2小時左右的時候,血糖便會降低到正常水平,如果餐後血糖超過11.1,那麼就可以初步診斷為糖尿病。
導致餐後血糖升高,有三個常見原因,佔一個或許會讓糖尿病找上你。
第一個原因:進食過量。
如果一餐的進食量,超過了日常的平均水平,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入血後,就可能導致餐後血糖的升高。
所以說,避免暴飲暴食,也是減輕胰島負擔,減少糖尿病發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個原因:胰島素分泌不足。
當一些不良因素的長期刺激,比如吸菸、酗酒、懶動、高脂飲食等情況下,會導致動脈硬化或者血液黏稠,從而使胰島的血液供應減少,並損害胰島的功能。
如果胰島的功能減退,在高血糖的刺激下,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那麼勢必會導致餐後的高血糖。
第三個原因:胃的排空速度加快。
正常情況下,混合性食物的排空速度為4~6小時,通過胃的緩慢蠕動,逐漸將食物排入腸道開始吸收,血糖會出現一個較為緩慢的升高過程。
如果服用某些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藥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等,可以使胃的排空速度加快,大量的食物更快進入腸道開始吸收,從而升高餐後的血糖。
餐後血糖升高的危害,現在被越來越重視。而且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餐後的高血糖可以增加心梗、腦梗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這是因為,在進食後,人體因為吸收食物的需要,會有大量的血液集中流向胃腸道,而導致心腦的供血會相對減少,這也是導致人們飯後昏昏欲睡的主要原因。
此時,因為胃腸道的不斷吸收,食物中的脂肪會被吸收入血,從而形成短暫性的高脂血症。如果此時血糖也明顯升高,則會進一步加重血液的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堵塞心臟、大腦的血管,而發生心梗、腦梗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對於餐後血糖的升高,必須引起重視。
對於餐後高血糖的控制,針對以上的三個病因進行治療,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控制飲食量,將每日三餐的數量相對固定,而且不能過飽;口服藥物增加胰島素分泌;避免服用加快胃腸道排空的藥物等。
另外,適當的運動,比如快步走、慢跑、騎車、遊泳等有氧運動,不但可以消耗人體多餘的熱量,降低血糖,還有預防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對於糖尿病早期或者輕症患者,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降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