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輸血產生了抗體怎麼辦?這是血小板輸注無效的一種表現。哪些因素可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有何防治措施?看看下面的內容~
筆者近日在微信群裡收到小夥伴的提問:輸血產生抗體怎麼辦?
在輸血頻率高的科室,遇到輸血產生抗體的情況屢見不鮮,如血液科,很多患者在多次輸注血小板後因為不同個體間的抗原系統存在差異,誘導機體發生免疫反應,產生血小板抗體,從而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
何為血小板輸注無效?
有些患者多次輸注血小板後血小板計數並未明顯增加、出血症狀也不能得到控制,輸注的同時大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發熱、過敏等不良反應,這種現象稱之為血小板輸注無效(PTR)。
血小板輸注無效有何危害?
很多血液病患者受原發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情惡化、大劑量使用化療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在治療過程中易繼發血小板功能缺陷,造成血小板減少、全血細胞降低,若不及時防治,會引發大出血,進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臨床上主要通過輸注血小板來預防出血,然而,部分反覆行血小板輸注的患者會出現輸注無效的現象,既浪費了寶貴的血液資源,又危及患者生命。
血小板輸注無效發生概率
反覆輸血的血小板減少症患者,大約有20%-40%發生血小板輸注無效。
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因素
非免疫因素
1. 發熱
發熱是PTR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作用機制是使機體產生白細胞介素(IL)-1 、IL-6 、腫瘤壞死因子等致熱源,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導致致敏血小板遭到破壞。
2. 敗血症
3. 脾腫大
脾臟本身就是血小板被破壞的部位,當脾臟增大後,血小板的破壞也就隨之增多,進而導致PTR發生,輸注血小板的療效就越差。
4. DIC
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出血過程中血小板在不斷丟失,而止血的過程又需要大量消耗血小板,可能會導致PTR。DIC又稱為獲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症候群,以病理性凝血酶過度生成和產生大量微血栓為特點,輸注的血小板大量被消耗而形成微血栓,導致PTR。
5. 同種異體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被認為是發生PTR的危險因素,移植後造血細胞處於恢復階段,可能發生類似於免疫個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血小板自身抗體增加,發生PTR。
6. 藥物影響
如兩性黴素B、鹽酸去萬古黴素、環丙沙星等抗菌藥物也可導致PTR;肝素、奎寧、奎寧丁和磺胺類藥物可通過免疫介導血小板破壞。
7. 血小板質量缺陷和種類選擇
因血小板離體後容易發生變形及破壞,故保存時間過長會影響其輸注效果。
免疫因素
1. ABO血型抗體
該抗體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彈力圖度量、凝塊形成、凝血酶生成等途徑來降低血小板功能。
2. 人類血小板特異性抗原(HPA)
HPA 是一種高表達於血小板糖蛋白上的特異性抗原,若臨床醫生在患者輸血前不重視HPA抗體篩查,並且輸入和自體HPA不合的血小板,則會產生血小板同種抗體,導致病理性免疫反應,破壞體內血小板,進而導致PTR。
3.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HLA 是具有高度遺傳多態性的同種異體抗原,若患者輸注了混雜大量白細胞的血小板則易導致HLA同種免疫相關的PTR。
4. CD36抗原
CD36抗原缺失可能通過免疫途徑(例如輸血 、器官移植 、妊娠 、 流產等)刺激機體產生CD36同種抗體,該抗體能降低體內血小板與膠原蛋白的黏附力,也能抑制血小板分泌、聚集和變形,從而導致PTR。
血小板輸注無效的防治措施
臨床應對PTR的發生,主要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 輸注血小板時儘可能使用去白單採血小板
去白細胞血小板的輸注會最大限度保持血小板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達到臨床輸注血小板治療疾病的目的。
2. 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並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型
為了解決血小板輸注產生的同種免疫反應,最好的對策就是對患者進行血小板抗體篩選進而對含有血小板抗體的患者進行"配合型血小板輸注",即為血小板交叉配型。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血小板輸注前實施抗體檢測和配型對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3. 輸注前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激素類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可以抑制體內免疫反應,有效降低抗原抗體反應強度,對輸注的血小板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從而達到血小板輸血治療的效果。
4. 對於多次輸注血小板或PTR高危患者加大輸注量
臨床經驗證實,對於血小板抗體陽性的患者大劑量輸注血小板治療效果優於單個治療量血小板輸血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君,劉亞軍,曹華琳.反覆輸血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12):82-84.
[2]李賢見,王長本,朱興春.血栓彈力圖和血小板抗體檢測在血小板輸注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6):841-843,847.
[3]劉洋,崔若帥,馬春婭,秦園園,楊璐,汪德清,潘紀春.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對比及無效原因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2017,38(13):1836-1838.
[4]楊小莉.血小板輸注無效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7):985-988.
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吳澤芳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來源:中國護理管理
-THE END-
現代護理報
中國護理第一報 最權威護理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