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驅動高校本科教學督導模式轉型的槓桿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變遷,本科教學工作成為重中之重。因此,教學督導也從高校工作體系的邊緣走向中心。我國高校教學督導的傳統模式以「督」為主,收集和運用更多的是形式單一化的「小數據」。顯然,這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大數據迅猛發展的實際訴求。事實上,大數據以其來源的明確化、處理的規範化以及結果公開反饋的常態化等特徵,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督導模式轉型的重要「抓手」,它有利於幫助督導人員協調與其他教學主體之間的矛盾,並形成工作中聯結的「節點」,可以視為是「驅動本科教學的槓桿」。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教學督導;變革;槓桿

2019年2月,為接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我國頒布了未來教育發展的戰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該政策的「十大戰略」任務中提到,要「健全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提高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和實效性」。與這一指導性政策相配套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則具體提出,要發揮教育督導「督導評估、檢查驗收、質量監測」等方面的職能。顯然,該要求不僅涵蓋了教育督導在基礎教育領域「督政與督學」的功能,而且也包括了高等教育中的「教學督導」功能。

督導模式轉型:深化本科教學變革的「抓手」

與基礎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督導活動主要集中在教學工作上。自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以本為本」的發展理念後,高校的教學質量普遍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學督導也從高校工作結構的邊緣走向中心。

1.我國深化本科教學變革的政策分析

高質量的本科教育離不開高質量的本科教學,而教學督導正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高校「教學督導」是通過監督、檢查、評估、反饋和指導來糾正教學過程的偏差,促進師生的發展,並為學校教學管理和專業課程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的有組織的活動[1]。一般情況下,該活動具有「督」和「導」兩方面職能:前者關注「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體制的改進」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後者則關注「引導教師發展和學生學業進步」。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督導實踐普遍側重於「督」的職能,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導」的職能已經在教育政策的頂層設計中有所反映,通過分析政策不難發現,我國高校教學督導正在經歷變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因就是「大數據」。正如很多政策文件中提到的:「完善督導評估機制,……建設好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利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領域的質量監測網絡體系。」簡言之,「大數據」帶來的信息處理方式變化要求高校教學督導模式轉型。

2.新政策下教學督導模式的轉型

我國高校教學督導長期以來採用督學對教師課堂「正式觀察,進行打分」為主的模式。這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督導收集的信息過於簡單化、零散化,不易形成整體證據。有學者指出,「教學督導人員的工作量和督導工作產生的影響相對不足,教學督導的最終成效『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改進學風和促進學生學習』是『短板』」[2]。第二,過程存在預先設定的假設和程式,且督導只是對師生相互作用的一小段過程進行觀察,所以難以評價正在發生的所有的複雜性的事情。因此,高校教學督導一直都是很少人才能掌握的「不完美藝術」[3],其主要手段「觀察」對實際效果的幫助越來越少[4],甚至成為一種貢獻最少的方法[5]。我國高等教育進入發展的新時代後,逐漸意識到了該模式的問題。在政策和實踐的雙重壓力下,我國高校教學督導不得不考慮構建新的模式[6]適應發展的趨勢,而新模式的構建需要一個「契機」,或者說是「抓手」,整合被人為割裂的「督」和「導」的職能。能夠成為這一「抓手」的條件是:它能夠滿足在高校教學「復興」過程中,使督導人員具備「超級視野」的要求,即重視督教工作的智力維度,對複雜的教與學、課程和專業問題進行反思,並能夠通過大量「證據」與其他主體一起商討,為教學過程「把脈」,提供「診斷」和「藥方」。顯然,大數據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這一轉型的關鍵因素。

教學督導從「小數據」走向「大數據」

高校教學督導工作複雜,小數據「個體化、分散化」的特徵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出整體特徵,而大數據的「海量性、相關性」的特徵則能夠為理智的督導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將大數據引入教學督導能夠改變原本依賴經驗的評價思維,在實踐的操作中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

1.數據來源的明確化

已有的高校教學督導模式積澱了一些數據,如學生考試成績、教師信息庫、學生評教成績等,這是建立大數據資源庫的基礎,但僅有這些卻是不夠的。我國高校不僅辦學規模在擴大,而且也在探索內涵發展的路徑,教學督導工作所能收集到的數據是各級各類的,為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問題,就應該對數據進行由內到外的分層—基礎層、狀態層、資源層、行為層。每一層數據的來源不同:基礎層來源於人工採集和數據交換,如學生評教系統等;狀態層來源於人工記錄和傳感器感知,如督學聽課的記錄等;資源層來源於專門建設和動態生成,如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改革項目等;行為層來源於情景感知[7],如教學大賽等。單一縱向的路徑不能涵蓋所有數據信息,還需要對數據來源進行橫向分類:第一,是「物聯感知類」,即通過網評網閱、點陣數碼筆技術和校園一卡通等採集各種校園生活數據;第二,是「圖像識別類」,即通過視頻監控、智能錄播和情感識別技術等採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數據;第三,是「平臺採集類」,即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日誌搜索分析、移動手機應用與網絡爬蟲技術採集師生關於教學的輿情數據[8]。縱橫交錯的路徑形成了明確的教學督導數據來源,既注重了數據的普遍性,又注重了數據的針對性,運用到高校教學督導的實踐中,有利於建立起有序、客觀且能夠全面反映高校教學情況的數據資源庫。

2.數據處理的規範化

高校督導大數據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包括數據的採集、清洗、儲存、刪除和保護等程序,這是數據規範化的必然要求。實現這一要求需要經歷三個步驟:第一,對已有的督導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挖掘,歸納出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教育教學規律。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前期數據必須整合—對各個指標進行賦權,以免不同的評價尺度帶來統計誤差,在很大程度上掩蓋數據代表的真實情況,影響數據的使用效果。第二,藉助大數據的統計工具建立起合理的教學督導指標體系和督導模型。一方面,指標體系是指導教學督導工作的標準;另一方面,指標體系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在這兩方面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教學督導模式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形成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以及對教學督導工作的認識。實現上述目的不僅需要長時間地收集教學數據,更要在指標與模型的建構中靈活運用大數據處理的相關性分析、主要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以確保數據及其處理結果的科學性。這也是數據規範化的應有之意。第三,在已建立的指標體系和督導模型的基礎上形成數據處理結果,但需要驗證結果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儘管處理結果是基於資源庫內的數據,而不是根據個人的實踐經驗設定,因而儘可能地保證了結果的普適性[9]和準確性,但要在督導實踐中真正發揮導向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對結果的有效性進行驗證,畢竟數據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制約,且要素的影響又有所不同。所以,數據處理的規範化也不能忽視這些影響要素。

3.數據「公開」與「反饋」的常態化

教學督導之所以有「督」和「導」的分工,是因為這一工作不僅具有監控的功能,更應產生激勵的效果[10]。教學督導所產生的數據不僅是高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掌握教學情況的工具,更是教師改進教學和學生改進學習的依據。因此,數據的「公開」與「反饋」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且必須實現常態化。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很多高校都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努力探索教學督導實踐的「公開」和「反饋」新機制,通過這些機制,可以促進教學督導「數據流」的形成,特別是對於師生而言,他們可以利用相關數據實現自主發展,並形成教學良性循環系統,使教學質量得到螺旋式提升。因此,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現代化過程中呈現出從形式單一、內容貧乏的「小數據」(如「聽評課打分表」)走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數據評價的大趨勢。

大數據驅動:聯結本科教學與督導的「節點」

大數據在分析解決問題時注重運用相關關係部分代替因果關係,該做法能夠強化對問題「正是如此」[11]的解釋,與高校教學督導所追求的目標高度契合。因此,運用大數據協調督導人員與其他教學主體間的「衝突」,形成彼此之間工作聯結的「節點」,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新常態。

1.教學督導與其他教學主體間的「衝突」

以往的教學督導中,督學主要採取「書面材料(聽課表、教學簡報、學期總結等)與口頭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這些方式在信息收集和反饋等方面都已經相對滯後,且師生在此過程中明顯是被動、間接地接受督導,所以對於各方主體來說,意義和效果都不明顯[12]。不僅如此,該方式也意味著控制權力的「單向度性」,容易造成主體之間的「衝突」:第一,督導人員的職責是教學評價,其結果可能受到時間、地點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令教師感覺公正性和指導性都不強,而督學在很多方面話語權又高於受督導的普通教師,權力差距導致教師對於教學督導存在敷衍、抵制等不良狀態。第二,教學督導應對學生進行「學業督促」,這是伴隨著我國《教育督導條例》(2012年)實施而新出現的工作領域,但在實踐中一直沒有完全被納入到整體工作框架之中,甚至常常被忽視。例如:督學在聽評課前往往會了解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但是對於學生的學科專業、學習訴求以及學業成績的了解卻很少。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意識中,督導過程就是應付一項任務,可以「表演」學習,而實際卻並沒有產生推動學習的作用。第三,現代高等教育中,督導代表行政的要求只是其工作中重要性最低的一部分,在師生發展、課程設置和資源分配等事務上,督導人員常常是師生利益的「代言人」。這種重新定義工作性質的行動,使督學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作為「標準執行人和檢查者」的角色定位,成為了教學領域「重新概念化的導航者」和「變革的發起人」[13]。自然,這會導致他們的工作與行政職能部門工作的「穩定」和「效率」原則相悖,自然「摩擦」也就不可避免。

2.大數據:協調衝突和形成聯結的「節點」

數據是一種表徵[14],運用大數據正是通過這一新視角來重新審視和刻畫世界的真實面貌[15]。面對高校內外部的變化,教學督導需要在思考、調查和總結等環節上進行改變,因為以往那種期待通過高度集中的教學計劃和嚴控教學實踐來保障教學過程的想法,很難再全面而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16]。特別是現代技術對教學過程的廣泛介入使「機器教學」和「機器學習」變得普遍,只有大數據才能聯結教學相關主體的作用與功能。鑑於此,教學督導人員需要對不同主體所產生的數據進行深入挖掘處理,從中提取隱藏在數據背後、能被人理解的教學規律和解決現有教學過程問題的方法。其主要的挑戰在於,數據的來源非常多樣化,如課堂觀察、教學檢查(比賽)、學生評教、同行評價、學生座談、教學信息員採集等;同時,數據不是單向度的「輸入—輸出」過程,這就需要督導人員要時而直接、時而間接地對教師進行指導,時而以課堂為中心觀察教學過程,時而以課外為中心觀察學生學習,時而關注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時而關注其他教學主體(如學生和管理者)關注的問題。總之,為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督導工作的目標,需要獨立完成任務,也需要和其他教學主體之間分工合作[17]。這樣做的意義在於,督導人員可以通過數據觀察和對比更多教師及其教學過程,形成比教師更寬闊的視野;可以通過數據接觸到許多年級、班級中不同的學生(群體),認識到不同人學習要求的差異性;可以通過數據在不同管理體系和制度政策之間來回移動,比普通行政管理人員更貼近發展的趨勢。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將科學統計結果簡明地呈現給教師、學生和行政管理人員,既擺脫了個別談話這種反饋形式的狹隘性,又突破了教學簡報這種反饋形式的靜態性,形成了一個作用對象廣泛的、動態的教學督導信息反饋渠道,增強了其他主體在督導過程中的主動性。此外,在數據收集、處理到結果呈現的一系列流程中,督導人員始終與其他主體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而共同努力,不但不會損害其發揮權威性,實現「督」的職能,還會帶來其他教學主體的尊重,實現「導」的職能。

大數據幫助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切實實現了自身的雙重職能,使不同主體都提升了對組織發展的「承諾」。但由於大數據的海量性、複雜性和異質性等特點,其作為信息資源的使用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特別是在教育這樣高度關注「人的本質」的領域之中,要想更好地表徵教學督導工作,就必須將數據處理結果納入高校「特定的發展歷程」以及「社會不同的文化內涵」之中,對其進行系統的解讀與詮釋,以防我國本科教學督導模式轉型陷入「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的泥沼。

本文系黑龍江省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KSD19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濱.高等院校教學督導信息化系統建設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8,23(1):67.

[2]童康,袁倩,周啟坤,等.高校內部教學督導工作效果的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8(9):23.

[3][5][6][15]託馬斯·J.瑟吉奧萬尼,羅伯特·J.斯特蘭特.教育督導:重新界定[M].王明洲,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43-44,173,1,276-277. 

[4]STODOLSKY S S.Teacher Evaluation: The Limits of Look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4,13(9):11-18.

[7]楊現民,唐斯斯,李冀紅.發展教育大數據:內涵、價值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6(1):50-61.

[8]邢蓓蓓,楊現民,李勤生.教育大數據的來源與採集技術[J].現代教育技術, 2016,26(8):14-21.

[9]任莉,伍度志,趙春江.高等院校教學督導大數據資源庫的構建與利用—基於重慶市高等院校教學督導的問題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4):120-122.

[10]徐青青,謝鴻全,周小波,等.基於.NET的高校教學督導信息化服務系統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9):84.

[11]李文利,劉雪梅,李延成.民辦本科院校教學督導實踐探析—以北京城市學院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3):41.

[12]耿輝.高校教學督導體系和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基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本科教學督導實踐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9):48.

[13]MAYER-SCHONBERGER V,CUKIER K.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M].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7.

[14]張兵令.督導評教信息反饋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以上海民辦S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7(8):188.

[16]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3-126.

[17]鹿星南.承繼與創新: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研究範式變革的反思及其動向[J].現代教育科學,2018(10):2.

(作者:孫芳 張儷娜,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怎樣加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全省40所高校書記、校長思維碰撞...
    8月23日,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省委組織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於8月17日至20日舉辦全省應用型本科高校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重點圍繞「全面推進『四新建設』,找準定位、強化特色、轉型發展、彰顯貢獻,著力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人才培養能力、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紮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這一主題展開研討交流。
  • 大數據軟體在高校領域的應用探索—智慧高校解決方案分享
    目前高校存的問題已經漸漸地浮出水面:● 無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校長對於管理教師資源缺乏決策支撐● 教師科研與教學成效差:科研和教學評價數據無法利用;無法實現獎懲有尺,精準督導● 教師成長緩慢:沒有優秀教師模型可以參考;缺乏教師成長年輪規劃;沒有完善的教師發展培養體系
  • 開啟網上教學模式 陝西省各大高校迎來特殊新學期
    2月17日上午8點,西安交大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王君怡坐在調試好的電腦桌前,通過雨課堂平臺,開始上《通信原理》課程。記者了解到,當日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紛紛開啟線上教學,身處全國各地的同學們準時線上相聚,迎來特殊的春季新學期。據了解,網上開學首日西安交大網上共開了497門課程,近600位教師參與,覆蓋人數近2萬人,全天上課人數超4萬人次。
  • 同濟大學:督導線上線下教學、助推「金課」高質量建設
    雷星暉指出,同濟大學作為全國高校質量保障機構聯盟的常務副理事長單位和秘書處單位,同濟質量保證體系在全國高校中是起引領作用的,「全面升級,打造同濟質量保證體系2.0版,保證同濟在教育質量保證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是列入《同濟大學2020年工作要點》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未來學校建設的關鍵內容。質保體系2.0版研究的落地,會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可以概括為三個助力。
  • 高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全景報告
    2020年3月,138所高校獲批第五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180 所高校獲批新增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經過前幾年密集的申報、備案與審批,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高校已達619所,開設「人工智慧」專業的高校達215所。再加上「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中國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高等教育呈現出大爆發態勢的同時,版圖已經接近確定。
  • ETNews | 《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發布:從」走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到」大數據助力教育治理現代化「
    第二份藍皮書(2016-2017)聚焦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重點探討大數據如何支撐教學的創新與變革。江蘇師範大學智慧教育學院副院長、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現民教授首先發表了「走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的主題演講,對藍皮書主要內容做了精彩解讀。
  • 重落實強督導保質量 浙江工商大學第一周在線教學質量大數據來了
    3月4日,校黨委書記金一斌、校長陳壽燦和副校長趙英軍等校領導開展了在線教學現場巡課,檢查各大在線平臺課程的運行情況,通過釘釘直播和現場連線,聽取了老師課堂講授情況,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全校師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啟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質量過硬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 長春財經學院榮獲「2020年度吉林省最受中學信賴本科高校」獎
    「2020年度最受中學信賴高校」榜單,主要採集各個中學教師群體對於高校及其專業的了解、熟悉、認可程度。本榜單通過對中國教育在線各系統中高中教師用戶搜索和互動數據進行加權核算,並結合對高中校長、老師問卷調查、調研情況,以及中國教育在線高校口碑系統相關指標綜合計算,最終評選出各省(市/自治區)2020年度最受中學信賴高校(本科/高職)榜單。
  • 山藝獲批5項2020年度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日前,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公布 2020 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名單的通知》,山東藝術學院推薦申報的5項教改項目全部獲批立項,其中包括1項重大子課題項目、1項重點項目及3項面上項目。立項項目中,院長王力克主持的《挖掘·提煉·傳承·弘揚—探尋藝術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範式》獲批省級重大子課題項目;電影學院副教授常秀芹主持的《鏡頭內外的初心與使命——<紀實影像創作>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獲批省級重點項目;藝術管理學院院長王鳳苓主持的《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管理專業「五位一體」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研究》、傳媒學院副教授宋法剛主持的《綜合類藝術院校輔修第二專業培養模式研究
  • 四大融合,助力高校優教育人的新基建建設
    其中技術能力發展與教學模式轉型形成雙驅動發展引擎,校園信息環境與教師信息素養形成雙提升發展要素,全面促進了教育現代化發展。面對教育信息化新時代轉型發展的檔口,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新能力的打造、新平臺的建設,構建現代化教育信息基礎環境、智慧化校園管理能力平臺、多樣化教育教學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機制產業化融通,全面成為高校領域的信息環境新基建。
  • CIO時代APP微講座:廈門大學林子雨深入探討關於高校大數據教學若干...
    ,對高校大數據教學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另外一種方案是中心伺服器不是放在高校實驗室的內部機房中,而是放置在阿里雲等公有雲平臺上,或者放在大數據實驗平臺供應商自己的數據中心裡,高校可以通過瀏覽器訪問雲端的大數據實驗環境。  第二,用多臺物理機器構建分布式環境。在這種模式中,每臺物理機器都構成一個分布式計算節點,多個節點構成分布式的集群環境。
  • 高校:山東高校應用型轉型並非一蹴而就
    在科教強省建設中,高校肩負著重要責任。一方面要攀登高峰,同時也要腳踏實地。今年10月,省教育廳聯合省財政廳下發《關於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質和特點,重點在十個方面強化建設。那麼,這項工作目前存在什麼問題呢?
  • 神策數據徐美玲:銀行業數位化轉型縱深 數據驅動的SDAF閉環運營
    神策數據業務諮詢總監 徐美玲神策數據業務諮詢總監徐美玲出席論壇並做主題分享。徐美玲認為,在近兩年的數位化轉型中,存量競爭和客戶線上遷移成為轉型核心。尤其是在疫情環境下,數位化和線上化轉型被明顯提速,做得比較好的銀行今年業務的承接和增長上是比做得比較落後的銀行有顯著優勢的。隨後,徐美玲指出數位化轉型的四大難點。第一,數據驅動認知。數據驅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的基礎建設,而數據驅動認知和投入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上層應用的建築能不能搭建起來。
  • 特級教師黃偉祥:數據驅動教學變革與創新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和智能分析技術對社會各個領域正在產生深刻影響。以雲計算、數據挖掘和移動互聯為支撐的數據分析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影響。 傳統的「教學五常規」(備課、上課、批改、輔導、檢測)工作都是教師憑經驗去做,準確性值得商榷。
  • 山東:39所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
    記者從剛剛召開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發布會第十五場獲悉,「十三五」期間,山東深化科教人才體制改革,高校科研院所「五權下放」,確定39所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山東創新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創新型省份建設制度支撐新體系。
  • ...工信部聯合啟動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教育部:目前還不具備將...
    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主題網站、線上展廳、開放資源等形式舉辦「雲上活動周」,面向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開展職業體驗、辦學成果、校園文化、大師技藝等方面展示。二是系列主題推介活動。各職業院校通過「線上逛校園」「網上開放日」等,積極開展招生宣傳。三是技術技能服務活動。
  • 中科天璣高校大數據實驗室建設方案 賦能大數據人才培養
    中科天璣攜創新高校大數據實驗室建設方案,亮相本次展會,科技創新賦能大數據人才培養。 多年來,中科天璣依託自身的技術實力和行業經驗,針對學校特點和學生水平,進行課程、實驗、案例共同開發和聯合教學,累計跟數十所高校展開合作,從基礎平臺搭建,到基礎知識教學、專項技能培養,全方位建設大數據實驗室,為高校教學能力建設及人才縱深發展提供教育人才培養整體解決方案,持續不斷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注入新鮮血液。
  • 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獲2020年度河北省最受高中生關注本科高校
    中國教育在線河北站訊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榜樣力量——2020年度教育盛典」評選獲獎名單揭曉,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榮獲「2020年度河北省最受高中生關注本科高校」榮譽稱號。  據悉,本次評選設本科、高職、高中、中職四大類共16個獎項。
  • 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解讀與備賽
    ,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解讀:教學內容要選取「四有四顯」具有時代特徵的內容(」四有四顯「可參看公眾號教育-師資培訓中前期相關文章);教學目標要對應新時代育人目標;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講授型課堂模式,充分採用複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徵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分析研究學情並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考核評價基於全過程多元化評價體系,善於使用數據工具進行科學評價。
  • 上師大天華學院率先在滬民辦高校中設立人工智慧學院
    東方網9月29日消息:今天,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阿里雲智能物聯網實訓基地揭牌,這在上海民辦高校中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據了解,雙方將以「產業學院」模式合作共建「人工智慧學院」,形成完整的智能化工科專業教學體系、實訓體系和創新創業體系,融合泛在接入、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智能技術,確定「智慧園區」為人工智慧專業應用培養方向,探索工科專業新結構與新的教育手段,依託天華特色優勢,以人工智慧賦能其他學科為手段,打造一支人工智慧產業化隊伍,研發一批軟硬體產品,申請一批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