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話,蓋棺論定。
此說有兩種意思。
一是人死,他的真實評論也就出來了。
二是,人都死了,死者為大,你們就別再唧唧歪歪了吧。
然而,在皇家,則蓋棺難以論定。
便如嶽飛,在宋高宗眼裡,他是不聽話的將領。
於是秦檜替皇上分憂,以莫須有之罪,殺害嶽飛。
嶽飛已死,仍是罪臣,連好好安葬都不可能。
若非那個獄卒,捨命背著嶽飛的屍身,擇地掩埋,種樹為記,也許,他就無處容身了。
嶽飛入土了,儘管也有人替他鳴冤,但在君權至上的年代,趙構的看法,才是「論定」。
但這論定,是打引號的,實際上,是未定。
當時之人,若了解點歷史,就知道,嶽飛總有一天,會被重新評價。
幾十年後,嶽飛被宋孝宗平反,昭雪遷葬,賜諡武穆,又封鄂王,受後世之尊崇祭拜,這才是真正地蓋棺論定了。
宋朝如此,清朝又何嘗不是如此?
雍正駕崩,大臣們經討論,決定給他上世宗廟號。
諭旨寫道:
諸王大臣公同議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諡曰憲皇帝,廟號世宗。
於我皇考至德鴻猷,實相符合。
禮稱祖有功,宗有德,廟號之稱祖稱宗,均屬尊崇之極,而象功昭德,惟期允當,方協至公……
皇考大行皇帝善繼善述,敬天勤民。
十三年來,宵旰憂勞,鹹熙庶績,貽萬年之景福,固百代之丕基。
廟號世宗,正合古宗有德之義,上配列祖,百世不祧。
這道聖旨,讚揚雍正皇帝「善繼善述,敬天勤民……宵旰憂勞,鹹熙庶績……神謨垂於宇宙,厚澤洽於臣民」。
他的恩澤,哪怕把天下的竹子砍盡製成竹簡,也難以登載萬分之一……
因此,你們稱他為世宗,實在是恰當極了。
然而,我們又看到,同一道聖旨裡,又有這樣的句子——
此乃天下萬世之定論,非在廷諸臣尊崇君父,敷揚稱頌之私情。
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願,所能強置一辭也。
也就說,世宗這個廟號,絕非大臣們吹牛拍馬,也不是我這個新皇帝壓著你們給的……
列位,看到此處,你們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覺得乾隆這是做啥?
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不老實,不老實就是欠收拾啊!
為何新皇帝顯得如此心虛?
是不是他對父親功業的不自信?
為何要在聖旨中說:
詳慎公當,足以昭示萬年?
難道他怕自己死後,會有人把先皇的世宗廟號改掉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得知道兩件事。
其一、雍正當了十三年皇帝,但這個時間,並不長。
至少,不足以使九子奪嫡的見證者們,認為他得位很正,功績斐然。
不足以使天下人都覺得,雍正是個很好的皇帝,沒有一絲一毫可以指摘之處。
其二、世宗乃是美諡,並非什麼人都當得起。
禮法規定,有大功者方能稱祖,有大德者方能稱宗。
世字,若與祖相連,則是此皇帝有王朝轉折壯大之功。
如世祖福臨,取代明朝,統一中原,奠定愛新覺羅至今已近百年的基業。
世與宗相連,則是有德的守成令主,受到萬民景仰。
乾隆知道,父親並非完美,很多人對他不滿。
當大臣們上世宗廟號時,他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父親這廟號不錯,有臉上有光。
擔心的是,有人會藉機指責,認為他擔不起這個美號。
所以,我們才在聖旨裡,看到乾隆不斷地解釋。
通過文本,我們可以研究他的潛意識。
若他對父親的功業,十分自信,又何必怕別人議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