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這次找到一群值得吃的小館子
在這個崇尚網紅、包裝、快消品的時代,喜歡上一件事物變得很容易。但一眼就愛上,愛上便閒置也成了生活中的常態,似乎用錢能買到的快樂總是很短暫。
這也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念舊,懷念小時候三五毛錢就能換到一整天的幸福。今天我們就盤點了一些和環境、金錢無關的街頭小店,希望一兩塊的付出也能為你刷出幸福的感覺。
▼
坐標,煤場北拐和西陳莊中街交叉口,可能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地方都比較陌生。但是據線報,就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巷口,藏著一種既傳統又不太常見的早餐。
為了區分餡料,這家把菜角做成了兩種形狀。扇形的是傳統的韭菜雞蛋豆腐餡兒,韭菜提前拌了香油,味道會格外香;而餃子形的菜角,則是他們家獨有的另一種口味。你要問是啥口味,肉的!吃過嗎?
聽食客們說,前些年生意好的時候,這家的菜角不排隊根本吃不到,現在好多人搬走了,可以隨到隨買,但只要過了飯點兒,兩大盆菜角餡兒還是一樣會賣光。
▼
每天一到飯點,位於瑞光路的老式燒餅小店門口就排起了隊。附近的居民早已習慣了這口,而路過的人大多也會買上幾個燒餅解解饞。
師傅老徐已經做了三十多年燒餅,深知裡面的辛苦和訣竅。燒餅起酥掉渣的關鍵就在於酥油,麵粉要提前上鍋蒸製後才能使用,還要濾去小麵疙瘩,然後才能和松子油一起翻炒,直到酥油呈現花生醬色才可以。
做燒餅,玩的就是面。使用自己的老酵頭來自然發麵,這樣發出來的麵團蓬鬆柔和,湊近一看能看到麵團裡明顯的氣孔,聞起來還有一股淡淡的發酵酸,跟小時候吃的一個味兒。
▼
鄭州的早晨,國棉三廠附近絕對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有別於其它地方的吵鬧繁雜,這裡一切都是緩慢而舒適的。附近的居民在包子鋪前排著隊聊著天,等待著剛剛出籠的熱包子。
包子皮薄薄的,一口下去就咬到了飽滿的餡料。純羊肉餡的香醇過癮,羊肉粉條餡因為粉條的加入多了幾分軟糯,而羊肉韭菜餡則有一種別樣的鮮甜。
老食客說每個包子都將近二兩,二十多年來分量一直沒變。清晨買上兩三個包子,再盛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簡樸又踏實。ps:我們偷偷觀察了,這家包子店每天早上都會排隊,想吃的人要有耐心哦。
▼
位於管城后街附近的這家小店並不難找,隔著老遠就看到了酥皮糖糕的門頭。宋師傅夫婦倆是駐馬店人,1986年來到鄭州後就開始製作經營糖糕,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年頭。
每天一大早,宋師傅夫婦倆就開始忙碌了,一個負責做,一個負責炸。看著一個個糖糕在熱油中上下翻滾,慢慢變成了誘人的金黃色。出鍋之後稍稍控一下油,就被等在一旁的食客收入囊中。
剛出鍋的糖糕色澤金黃,一個個圓鼓鼓的泛著油香。糖糕表面有著絲絲的裂紋,剛碰到就撲簌簌往下掉渣。輕輕掰開,熱乎香甜的氣息就竄了出來,一入口就化作甜蜜融化在了舌尖。
▲店名:金生酥皮糖糕
▲地址:鄭州市管城后街與工三街交叉口(👈點擊導航)
▼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家店的價格範圍有點超綱,但吃過的食客都說,想用三五塊錢在鄭州吃上好吃的鍋盔,已經算是不容易的了。
和常見的又厚又大個兒的鍋盔比,這種鍋盔顯得小巧纖薄了許多。透過薄薄的酥皮就看到中空的餅芯,用手一撕嘎嘣脆。吃起來不需要佐菜,單單是焦酥的口感就夠香了……
每一個鍋盔都是現做的,不用酵母粉而是老方子的發麵手法,既能使麵團柔韌筋道,又能讓小麥的香氣充分發揮。調好味道的餡料要剁得碎碎的,先快速封口,再用擀麵杖反覆擀成薄薄的一張餅,據說這是這家鍋盔入味的秘訣。
▼
生煎饅頭本是南方小吃,但這家小店的老闆可是地道河南人。之前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他對上海美食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曾在上海賣過一段時間的生煎。回到鄭州後就開了這家店,憑著地道的味兒在附近收穫了不少粉絲。
剛出鍋的生煎熱氣騰騰,小小一口咬下去,滿滿的湯汁汩汩流出,這時候絕對不能心急。咬大了湯漏,咬快了燙嘴。夾的時候也要特別小心,不然皮子很容易被筷子戳破,汁水就止不住淌出來。
肉芯緊緻不鬆散,吃起來細嫩香軟滋味很足。金黃的脆底頗得吃貨歡心,浸潤了肉汁的鮮香,混合著醬汁一口咬下去,很是滿足。
▼
星標置頂
快速找到香香美食
本文為香香美食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民生樂購特別推薦」
關注我們,一起尋找值得吃的味道
你和我的小確幸
被這樣藏在了角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