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於是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利用思維工具,幫助自己做出儘可能對未來有利的決定。」——臨公子·《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努力錯了方向,反而得不償失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
關於抄筆記,這是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大概從小學開始,從被要求一定要做筆記,到養成習慣,再到情不自禁地想要做筆記。
坦率地說,當時我挺瞧不上這種方式的。吃力不討好,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對於一個寫字還停留在「一筆一划」寫的人來說,這就更要命了。
後來,我學「聰明」了,借用那些抄筆記快的人的筆記來抄,而我上課則只需要專心聽講就好了。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往往我很容易忘了將筆記補上,又或者那些抄筆記快的人他們抄的筆記過於死板,很多重要的信息都給遺漏了。
最後,沒辦法,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抄筆記了。只記重要的信息就好,然後課後再去補「細枝末節」的部分。
這樣做的效果是明顯的,不僅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及時消化掉課文內的信息。而且,隨著抄的越來越多,我也越加能夠體會到抄筆記的重要性。
不是有句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過往我仗著好記性,確實沒將抄筆記當回事兒,但是隨著需要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快節奏、多任務的生活和工作,不記筆記僅靠大腦去記憶實在不是件靠譜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從這件事上我學會了一點,那就是不斷的去完善自己記筆記的能力。從任務,到目標,從記錄流程,到制定策略,從反省過往,到每日記錄。
這些看起來慢的行為,卻對我的生活和工作起著至關重點的作用,甚至很多時候可以直接過濾大腦思考,為我節省大量的時間。
相反,那些真正認認真真記筆記的,幾乎一字不漏將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都抄下來的同學,他們抄了一遍,可能最後因為時間緣故既來不及消化,也不曾記住什麼。尤其是遇到那些講課快的老師,他們就更跟不上了。自然,他們的學習成績也落下了很多。
當時,我還挺奇怪的。畢竟他們看起來確實比我努力得多。無論是每日背筆記,還是抄筆記的完整度,又或是他們平日的良好習慣。但他們的成績比不上我也是事實。
所以,那時我還以為是我更聰明來著。現在想想,其實並不是。而且回過頭再去看,當年那些同學,他們並不笨,甚至在很多地方我都自愧不如。
那麼,這其中的差別在哪?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們努力錯了方向。因為努力錯了方向,反而得不償失。而找對了方向,則事半功倍。
試想一下,平日裡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內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這始終不是按照我們的思維去寫的筆記,更多的可能是老師認為是重要的,以及老師為了照顧某些「特殊群體」所作出的行為。
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如果還沒有上升到「老師」的高度,又或者自己早已將黑板上的內容理解了,那照搬照抄的筆記應該怎麼運用呢?
說到底,核心還在於我們自己。畢竟,知道了幾分,不知道的課後去補,而這個事情只有我們自己明白。
而且,我還發現,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方法,這比生搬硬套要靈活得多,發揮空間也大得多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我竟從猛抄筆記過度到了勤寫心得的階段了。
知識是什麼,還得看你怎麼用以及作用在哪兒。
同樣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相同的,關鍵也在於你怎麼使用時間,更重要的是對你而言,怎樣做才更適合自己。
如果知識沒有運用出來,那這樣的知識就等於沒有。
努力也是一樣的,如果努力錯了方向,那自己的努力就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力量,反而得不償失了。
至此,你能說這是努力的錯嗎?不,關鍵還在於努力錯了方向啊!
2.正確看待努力,關鍵地方發力
有句話說:「努力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努力一定不會得到回報。」
努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很顯然的一點就是:同樣是努力,努力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截然不同。
就比如說,很多人就喜歡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仔細想想,工作中肯定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每天都要「曬」加班,可是不論是加班也好,整日忙也罷,他們卻偏偏沒有得到重用。
這看起來是多麼的不合理啊?實則不然。
殊不知,在職場中,比的從來就不是誰更努力,而是比誰成果卓越。
就像我們拿到一項任務,通常想的是:「我該怎麼去實現呢?」
優秀的人會怎麼想呢?同樣的一項任務,不同的是,他們想的是:「我有什麼辦法能交出成果?」
你看,同樣是為了成果付諸努力,前者的空間明顯沒有後者大。前者更多的是「戰術上」的思考,後者更多的則專注於「戰略」本身。從一開始站的高度就不同。
同樣是工作,有的人只懂得勤奮努力,而有的人卻早早的就明白了該在什麼地方努力。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顯然是行不通的,事倍功半不說,更是苦了自己。
努力也是一樣的。大家都需要努力,但更關鍵的是,如何正確看待努力,懂得抓住重點,關鍵地方發力才能事半功倍啊。
當然,這個所謂「正確」是相對的,是因人而異的。
就像「重要」總是相對的。
這個相對,不是相對於其他次要的,而是相對自己而言。
說到底,無論是重要或次要,判斷它的始終是自己,不是嗎?就像在職場中最核心的是價值、是成果,這是一樣的。
不過,想要從一開始就做到這一點,顯然有點強人所難,且看起來如此不切實際,甚至會被認為是好高騖遠。
畢竟,這其中還涉及一個「格局」。所謂格局,格是認知的程度,局是認知的範圍,合稱為格局。以什麼樣的格,如「神」格、人格、物格,看待世界,以什麼樣的局,如小局、大局、全局,進行假設和驗證,決定了思維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所以,關鍵還在於認知破局。
這也正是《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所關注的核心:價值變現,從認知破局開始!
那麼,如何才能精準地找到個人方向,快速實現認知破局、價值變現呢?
答案是:精準努力!
3.用精準努力撬動財富自由
誠如我上文所說,想要從一開始就找到核心問題的關鍵,這是不現實的。
就像我們都知道,成功並非是一蹴而就,或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一點點的積累,一步步的提升,最終才得以實現,實至名歸。
那麼,如何實現精準努力呢?
個人認為,所謂「精準」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精準的找到自身的定位,以及個人方向;
其二,精準的把握事態,包含事態發生的整個過程,即當下正處於哪個階段,以及需要經過哪些必須的途徑,還有就是最後的目標。
其三,精準應該是相對於當下而言,是一個過程,而非是結果。也就是說,對於當下而言,它應該是最符合自身,最正確的途徑,以及是和目標契合的最恰當的。
當然,我也知道要做到這些並不簡單,它可能需要我們冒險,不斷提升自我認知、突破認知,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學會獨立思考,還需要我們懂得如何將自身的最佳資源,也就是自己,發揮出最大潛能等。
這其中,除卻個人的生活之外,最大的難關,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那必然是職場了。
這個幾乎佔據我們三分之一時光的職場,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嘛,拿錢做事而已。
實則不然,雖然同樣是工作,有的人純粹是拿勞動力換錢,而有的人除了得到薪水,更重要的是還得到了成長。
再說句現實的話,多數人的核心收入來源於工資,如果你能有針對性地通過工作修煉自己,它能幫助你快速攢下第一桶金,並持續提供足夠的現金流。
現在人們都說「財富自由」、「經濟獨立」,可自由不會從天而降,天上也不會掉餡餅,經濟獨立也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重要得多。
那麼,要怎樣才能實現這些呢?
答案是:用精準努力撬動財富自由。
於財富自由而言,職場無疑是主戰場,若於個人而言,那麼精準努力就是那個核心。
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同樣的,我們也需要懂得如何去做,怎樣學習,並懂得正確使用我們所掌握的工具,以及利用現有的資源將它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比如,你管理一家公司,根本沒必要鑽研每個崗位的技能,只要讓員工人盡其才就可以了;你想諮詢某個專業意見,相比熬夜埋頭翻資料,找位行業大咖進行一對一的諮詢是不是事半功倍?又比如,你想每周清理房間,上班很忙很累,找個鐘點工不比自己咬緊牙關收拾要好很多嗎?
實際上,人類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分工細化,不再需要你親自動手完成一切。
何況,個人的時間精力終究有限,如果凡事親力親為,又不懂得「善假於物」,那到頭來,別說財富自由,或是價值變現,可能連自己的生活都弄得一塌糊塗。
所以,向成功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思維,掌握精準地找到個人方向的方式方法,再用精準努力去撬動財富自由,這才是正解!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一書,裡面講述了大量你熟悉的或是經歷過的職場事件,其中更是有不少值得我們汲取的經驗和邏輯。其中包括深度解析「副業」、「斜槓」、「投資」、「996」、「跳槽」、「逆商」、「不可替代性」、「商業飽和」等時代熱詞,從「職場能力訓練」、「業餘興趣變現」、「彎道思維」和「經濟思維」四大方面入手,這些都將為我們提純職場含金量,助我們快速實現認知破局、價值變現!
要知道,世界瞬息萬變,時代飛速發展,機會稍縱即逝。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往往無法判斷機會,即便發現了也無法抓住。
所以,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以有趣的金錢視角,以一種更理性、更清晰的判斷維度,潛移默化地更新我們的衡量體系,也將帶領我們從真實的、熟悉的場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答案。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和位置,開啟屬於我們的斜杠人生,用精準努力撬動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