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矛盾型依戀者,「該不該主動出擊呢?」

2021-02-19 辰軒書坊免費

作者:九霄雲客

矛盾型依戀者:讓愛情在顧慮和徘徊中流失。

矛盾型依戀者,是愛情中三種依戀風格之一。指的是,當個體喜歡上某個人的時候,心裏面渴望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可是又不能完全將情感寄託給對方的矛盾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當你遇到某個一見鍾情的人,心裏面首先是想要靠近對方,和對方有更多的接觸,但是在行為上則會顯得拘束和收斂,甚至會有退縮的念頭。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做普通朋友,就能夠永遠留住對方了,這是害怕失敗和擔心被拒絕的心理。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聽上去經歷就比較淺的女生,講述了自己對某個人的朦朧的情感。下面是這位女生的自我表述,相信看完的人,作為旁觀者都會為這位女生感到著急。

案例自述:最近我認識一男生,認識大概有兩個多月了,每次見面都很聊得來,可是在網上聊天,就沒有這種感覺了,我覺得網絡上的男生有些高冷。但是我仍然對對方充滿了好感,想要更多地接觸對方,甚至融入對方的生活中去,更多了解對方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等。哪怕是了解之後,發現我們不適合做情侶也不怕,但是現在的我,一無所知。

我知道對方很忙,所以我很少主動找他。每次都是他回覆信息給我,然後我再回復他。身邊朋友都說我不夠積極,應該讓我主動出擊。

我們還有一層特殊關係,我妹妹的婆婆和男生的父母是認識的,所以男生家裡有聚會時,也常常邀請我們家人去。事實上,我們是沒有關係的,每次聚會也會感覺有點尷尬。見面多了,感覺可能只適合當作朋友相處,但是每次聊天,還是總有那麼一絲超出普通友誼的情感波動。

案例分析:作為旁觀者的你,應該能夠體會女主的感受吧。事實上,這種關係,倘若不是故意安排,那麼一定是緣分了。但是只因為女主顧慮太多,所以總是搞得很曖昧,卻沒有一點進展。

1、明白自己是矛盾型依戀

不論是見到這個男生,還是見到另外喜歡的男生,你都會有同樣的感覺:既想要靠近,又擔心太多無關的事情。這種矛盾心理,會一直伴隨你一生,如果不及時改變的話。見到喜歡的人,每次產生這種矛盾,你就要提醒自己,這是自己的依戀風格在作怪,要鼓勵自己更多地表達自己。有時候愛情就產生在一瞬間,你越是拖延,那麼你的這個期待值就越來越低,最終結果就是不了了之。

2、愛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

愛情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愛一個人也是光明正大的。當你覺得時機成熟時,要及時確立彼此的關係,這對彼此都是一個交代。如果一直不確立關係,一直在玩曖昧,那麼消耗的不僅僅是彼此的情感,更是青春。當你主動出擊的時候,也許你會感到尷尬,也許會擔心被拒絕,也許會擔心對方嘲笑自己。事實上,但凡是人格健全的人,被別人表白,都不會讓對方下不來臺的。

3、抱三分希望,做十分努力

如果你足夠細心,你就會發現:有些人愛著愛著就不敢再愛了。這是因為他們在愛第一個人的時候,抱了十倍的希望,直到最後希望破滅,形成了心理陰影。所以,每次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只抱三分希望就可以了。但是,你仍然需要作出十分的努力。任何事情,如果你只做到了8分,或者9分,到往後的某一天,回想起來你一定會後悔的。

總而言之,大大方方,真誠的表達,展示真實的自我,相信世上一定有唯一契合的靈魂。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該怎麼和迴避型依戀人相處呢?
    依戀理論對人格的三種劃分: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而ta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你要如何跟ta相處呢?那麼,迴避型依戀形成原因有哪些:1.性單戀是缺愛心理導致的一類症狀(童年不安全依戀模式會延伸到成長時期,尤其是迴避型依戀模式)2.他們享受幻想,可以自由中斷親密關係,不想感恩對方,別人對自己的親密和崇拜,並且不知如何回應,一般是迴避
  • 矛盾型依戀
    心理學上將之稱為「矛盾型依戀」,最初,這種依戀關係是建立在嬰兒與父母之間的。嬰兒最初為了尋找親近感與安全感 ,與父母形成了情感與行為的依戀。隨著時間的推移,Ta也會把這種依戀關係轉移到與其他親密關係的建立之中。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下,Ta常常使自己處於愛、恨、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衝突情感之中,心理狀態也變得越發的不穩定和矛盾。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們有時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即使碰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也不敢輕易把自己交出去。因為擔心被拒受傷,所以,他們寧願把自己包裹起來,將傷害降到最低。
  • 矛盾型依戀類型——情感豐盈者
    在對嬰兒進行的依戀實驗裡,父母離開令他十分的痛苦和焦慮(安全型嬰兒也有焦慮,但那是適度的,而且在父母返回時會主動接近父母尋求安慰,且較容易安撫),回來時在與母親聯接和拒絕之間搖擺。迴避型看起來是不在乎的,而矛盾型則被兩股力量拉扯著,伸出胳膊腳卻後退了——這正是將這一類型命名為矛盾型的原因。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男生追求女生的時候,發現喜歡的女生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該怎麼辦?
    同時也會很擔心對方的付出跟自己的付出不對等,害怕自己被拋棄。 迴避型人格的人,他們先喜歡上你,但是也是最先說不喜歡你的,因此很容易被人稱為「渣男渣女」。其實迴避型人格的人不渣,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感情問題。
  • 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親密關係的四種原型
    迴避型依戀對母親的離開無動於衷心,實際上他們的心率和皮質醇水平都明顯增高。這種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為的缺失,都反應出一種防防禦性的適應。認定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放棄了要求。
  • 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該怎麼辦?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該怎麼辦?從小到大每次都是先暗戀後在一起,但是每一次在一起後就不再喜歡對方,甚至感到噁心。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我們這樣的人只能孤獨終老嗎?人格障礙的診斷是非常嚴謹的。
  • 被拒絕恐懼 / 矛盾型依戀的那些事
    看到這裡,大家心裡估計就在想了,那如果我是矛盾型依戀我可以怎麼辦呢?說到底矛盾型依戀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習慣性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太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內在非常不穩定。那麼想要消融被遺棄的恐懼,關鍵步驟是培養自我信賴感。     要知道害怕被遺棄本身並不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
  • 長期單身背後的心理原因丨迴避型依戀
    被迫單身,正是因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導致: a.迴避型依戀——失活 母親在場或者離開嬰兒都無所謂,嬰兒與母親未形成親密的情感聯結。具有迴避型依戀的成年人,壓抑了依戀的衝動。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無論是在面對伴侶,還是在面對朋友、家人、同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是會刻意跟周圍的人保持不同程度的距離,別人在向他表示親密的時候,心理和行為都是一個拒絕的態度。迴避型依戀的人,更注重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相當於一個秘密基地,不希望有任何人的侵犯和打擾。
  • 成長,需要安全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相反,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還有很多種形式的「不安全」依戀關係存在。例如,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多,而且不能被父母關注或定期安慰。這類孩子屬於對父母「迴避型依戀」。研究表明,這類孩子極有可能出現被同齡人控制,不能向老師尋求幫助,與他人的情感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顯得冷淡等。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如果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他們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他們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心理,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通俗說就是:「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我剖析
    無論是在面對伴侶,還是在面對朋友、家人、同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是會刻意跟周圍的人保持不同程度的距離,別人在向他表示親密的時候,心理和行為都是一個拒絕的態度。迴避型依戀的人,更注重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相當於一個秘密基地,不希望有任何人的侵犯和打擾。
  • 安全型依戀,才是一生幸福的根源
    相反,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常常無法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遇到困難也不會尋求父母的幫助,甚至對他們來講,家並不是溫暖的港灣,父母也不是值得信賴的對象。 3 不安全型依戀分為: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                             如果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中經常有不和諧的感受,覺得父母不可靠,那麼他們在企圖依賴父母時,心裡就會充滿焦慮和不確定。從而形成矛盾型依戀。
  • 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和父母在互動中,會建立一種依戀關係,就是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和父母建立的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叫做依戀關係。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結婚後,每次發生矛盾,老公永遠都在迴避,即便是吵架,他也總是抱怨他自己有多不容易,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在這段婚姻裡,她絲毫沒有感受到被愛,這樣感覺不到愛的婚姻實在無味。圖片源於網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第一次特別清晰地發現自己的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在高中,當時並不懂,在那懵懵懂懂的年紀,喜歡上了一個男生,經常會想要不自覺地靠近他,可是當那個男生表現出對我有同樣的情愫之後,我第一反應不是竊喜,不是羞澀,而且厭惡。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 迴避型依戀之所以迴避,是否因為沒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