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性蛋白與心臟病

2021-03-05 胡小林

下面我們來看這個投影片,他告訴我們,一個人吃進去的動物性蛋白愈多,心臟病也是愈多。因為脂肪跟膽固醇的含量,只是動物性膳食攝入的一個指標而已。


在圖表裡面,我們看到橫軸的部分是動物性蛋白攝取所佔總熱量的比例,愈往右邊它的比例就愈高,而縱軸是心臟病死亡的比例。那我們可以看到飲食當中,動物性蛋白如果吃得愈多,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就愈高。

這個實驗是收集了20個國家當中,55歲到59歲這個區域的男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跟他的飲食,做了一個調查報告。我們又看到了一個什麼?又看到了再三出現的飲食與疾病的這個模式,跟前面看到的是一模一樣的。

而動物性的蛋白,還有脂肪、還有膽固醇,這三者幾乎已經密不可分地和慢性病同時的存在。而構成這麼多人因為慢性病折磨而死亡,也跟動物性蛋白質、脂肪與膽固醇關係非常地密切。所以我們從這再三出現的飲食疾病模式當中,我們一定要覺醒。各位朋友,這些調查報告並不是這幾年的調查,很多已經是幾十年的一個歷史,為什麼我們沒有得到警覺?


下面再看到蛋白質的攝取,動物性蛋白的攝取跟體內膽固醇濃度的一個關係。圖裡面我們看到,動物性蛋白質如果增加,就是我們吃的肉食愈多,膽固醇的比例就愈高;如果植物性蛋白增加,體內膽固醇的水平就愈低;如果限制動物性蛋白質,膽固醇的比例也會下降。這是一九八三年的一個臨床的研究。

現在大多數的人只知道膽固醇跟心臟病有關,可是沒有想到其實膽固醇的含量,動物性蛋白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最前面,大家如果還有記憶的話,我們講到坎貝爾教授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裡面,我們也談過這個問題。

體內血液膽固醇的含量,不是只有從食物當中的膽固醇過來的,甚至於我們可以說,食物當中的膽固醇對於血膽固醇濃度的升高,它的貢獻是比較弱的;對血膽固醇貢獻最強的是動物性蛋白。

而我們看到圖裡面告訴我們,動物性蛋白吃得愈多,血膽固醇就愈高;把動物性蛋白降低,吃植物性的蛋白,血膽固醇就下降。甚至於植物性蛋白攝取量不是那麼多,你控制動物性蛋白不要攝取,血膽固醇也會下降。

這個實驗給我們很大的一個警示,就是動物性蛋白一定要遠離,也就是說它幾乎是慢性病最主要的一個成因。因為我們前面也說過,膽固醇幾乎跟一切的慢性病都有正相關的這樣一個關係。(《新世紀健康飲食》,周泳杉,2008年講於臺灣)

相關焦點

  • 攝入動物性蛋白比植物性蛋白更有益?真相令人震驚!
    提起蛋白質,大部分人會想到牛奶、雞蛋、魚、瘦肉等動物性蛋白,比較少的人清楚,其實植物中也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比如穀物中的大豆,蛋白質含量就高達40%-47%。攝入動物性蛋白比植物性蛋白更有效,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嗎?
  • 能讓人長壽 降低心臟病發病率 素食飲食還有哪些好處?
    大量證據表明,植物性的飲食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病風險多攝入植物性蛋白,少攝入動物性蛋白與人們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直接相關來自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對6000名荷蘭人群進行超過13年的隨訪觀察發現,那些攝入較多植物性蛋白(動物性蛋白攝入較少)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風險較低。
  • 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哪個更健康?
    相較於植物蛋白來說,動物蛋白如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通常含有更多的脂肪和膽固醇。反之,來自植物的植物蛋白,例如大豆蛋白,卻不含任何動物脂肪和膽固醇。 基於人們對大豆蛋白與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已經十分成熟,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特此發布的一項健康聲明:」作為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飲食的一部分,每天攝入25克大豆蛋白,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儘管大豆蛋白對健康如此有益,對此仍然存在著一些爭議。
  • 植物性蛋白和動物性蛋白
    蛋白質大家都很熟悉,蛋白質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蛋白質分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那麼這兩種蛋白質哪種會好一些呢?為什麼蛋白質那麼重要?我們需要多少蛋白質?蛋白質很重要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人類頭髮指甲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人類肌肉生長是離不開蛋白質的,細胞的修復也需要蛋白。由於人類本身不能存儲蛋白質所以蛋白質只能從外部攝取,所以人類很需要蛋白質的補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每公斤每天需要0.66G的蛋白質以此類推。那麼問題來了,蛋白質有兩類哪類比較好呢?
  • 常用的豬蛋白質飼料匯總 之 動物性蛋白飼料
    蛋白質含量較高,為20%一50%,但粗蛋白主要來自磷脂、無機氮、角蛋白、結締組織蛋白、水解蛋白和肌肉蛋白。其中磷脂、無機氮、角蛋白利用價值很低,肌蛋白利用價值較高。胺基酸組成不理想,脯氨酸、甘氨酸含量較多,賴氨酸及色氨酸不足。肉骨粉是良好的鈣、磷來源,維生素B12\煙酸含量較高,但維生素A、維生素D不足。在生長育肥豬中可適量添加,但乳豬料中應儘量少用。
  • 多吃高蛋白植物性食物 可降心臟病風險
    網易體育1月7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人們要想降低心臟病風險,應該少吃牛羊肉等紅色肉類及加工的肉類食物,多吃高質量蛋白質豐富的植物性食物。紅色肉類對於跑者來說是有一定益處的,因為它們可以提供健康蛋白質。但是,如果每天都吃,特別是和一些加工類食物一起攝入,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 以植物為基礎的高蛋白飲食可能會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2020年7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高蛋白飲食可以降低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研究人員不僅發現高蛋白飲食與降低各種原因的死亡風險有關,而且植物性蛋白質還與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有關。
  • 昭妃會客室:動物性蛋白質
    昭妃博士: 動物性營養的缺失★ 動物性蛋白質弊多於利
  • 植物性蛋白才是優質的蛋白質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營養教育顧問梅蘭妮•波爾克說:「您能為自己的健康所做的最佳事情之一,就是食用多種植物性食品。」美國康奈爾大學營養生物化學系榮譽教授哥林•坎貝爾(T.ColinCampbell)經過二十七年研究飲食與疾病的關係後指出:動物性食品偏高的飲食會產生疾病,而增加穀類、蔬菜和其它植物性食品則可以保持健康。
  • 乳清蛋白、大豆蛋白、酪蛋白、膠原蛋白、雞蛋蛋白...6種蛋白粉有什麼不同?
    03 市面上哪種蛋白質市面上常見的蛋白粉,大多離不開乳清蛋白、大豆蛋白、大米蛋白、豌豆蛋白、大麻蛋白(吃了不會 high)、雞蛋蛋白、牛奶蛋白,第一個判斷蛋白好不好的方法,可以先從 動物性與植物性區分。
  • 簡述動物性食物的營養價值
    動物性食物一、蛋白質:瘦肉、蛋類、奶類和水產品中蛋白質含量高,消化率高,生物價高,是蛋白質最好的來源。二、脂肪:脂肪含量與動物性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關,以飽和脂肪酸為主。蛋黃中雖然含鐵豐富但受到卵黃高磷蛋白的幹擾,吸收率很低。水產品中各種礦物質種類豐富、含量高,海魚中含碘。母乳和各種動物奶中含鐵量都偏低,被稱作「貧鐵食物」。動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種類比較齊全,都是和有機物質結合,容易消化吸收,不容易受到其他影響因素的幹擾,是機體獲得礦物質的重要來源。
  • 什麼是濃縮乳清蛋白與大豆分離蛋白?
    今天主要介紹的是加法:藜麥植物活性膳食纖維強化營養素中的濃縮乳清蛋白與大豆分離蛋白。濃縮乳清蛋白粉是採用中低溫工藝噴霧乾燥,因此保持了蛋白質的天然形式,具有極好的溶解性能。截至2013年,紐西蘭是世界上最大的濃縮乳清蛋白粉生產國,擁有面積達數十平方公裡的超濾膜。
  • 如何選擇優質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VS植物性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VS植物性蛋白質-人體每天需要通過食物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含有此8種必須胺基酸,因此被稱為『完全蛋白質』(ex:肉、蛋、奶類)。大豆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被視為和蛋、魚、瘦肉等食物一樣,是高生理價值的完全蛋白大豆蛋白質接近動物性蛋白質,是植物性食物中唯一含有完全蛋白質者,因而有「豆中之王」、「田中肉」的美稱。歐美人的膳食中大多以動物性蛋白為主,有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顧忌,容易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也因此肥胖及心臟病患者較多。
  • 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排行
    NO1:蛋類  說到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蛋類食物更是箇中翹楚,無論是雞蛋、鴨蛋還是鵪鶉蛋,其中蛋黃中所含有的蛋白質都略高於蛋白。雖然說蛋黃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但一個蛋黃可含高達300毫克的膽固醇,因此就算是沒有心臟病的人在平時也不能吃蛋黃。
  • 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哪個更有助於增肌?
    一般來說,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質,其營養價值就比較高,例如動物性蛋白質裡所含的蛋白優於植物性蛋白,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較接近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它所含的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所以,傳統的健身飲食觀念認為,要攝入好的蛋白質就必須吃進大量的肉類食物。
  • 重視植物性蛋白的開發
    其實,這就是大豆蛋白,也就是豆製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接近小康水平,動物性蛋白攝入過剩造成的營養不良也日漸成為一個問題,因此,近十餘年來,植物蛋白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蓬勃發展。據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國外一些專家曾經預言,21世紀的東方型豆腐和豆製品將成為風靡全球的熱門貨。這說明了大豆作為優質蛋白質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 蛋糕工廠甜品知識課堂(植物性奶油與動物性奶油的區別)
  • 家兔常用動物性蛋白質和單細胞蛋白質飼料的營養特性
    一、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營養特性 1、魚粉 是由不宜供人食用的魚類及漁業加工副產品製成,是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粗蛋白質含量55%~75%,且含有全部的必需胺基酸,生物學價值高。
  • 動物蛋白VS植物蛋白,究竟誰更有利於人體?
    大多數動物蛋白含有全部的必需胺基酸,且吸收率可以達90%以上;植物蛋白則大都缺乏1-2種必需胺基酸,吸收率也只有40%左右。但是,動物性食物往往含有過多的熱量、脂肪、膽固醇等,大量食用不僅會增加肥胖風險,也會增加多種慢性病發生的可能。
  • 小鮮豆的誕生|蛋白 · 大豆蛋白PK動物蛋白
    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來看看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區別: 動物蛋白是完全蛋白,也就是說動物蛋白中包含了所有的胺基酸,也就必然包含了必需胺基酸(包括BCAA)。主要來源有紅肉(豬牛羊)、家禽、海鮮(魚類、貝類)、牛奶、雞蛋等,其中紅肉是最差的蛋白質來源; 植物蛋白不是完全蛋白,不同來源的植物蛋白包含的幾種胺基酸不同,因此要不同種類的植物搭配著吃,才能保證人體對必需胺基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