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南五加皮等。
「寧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滿車」,這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五加皮的盛讚,說明五加皮的功效之良,千金難換。
五加皮藥用植物圖像
五加皮性溫味辛、苦,歸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溼、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風溼痺病,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臨床上常用於痺症日久,肝腎不足,筋骨不健者。可單用浸酒服,如《本草綱目》五加皮酒;也可配伍獨活、牛膝等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藥用。
此外,五加皮與熟地黃、龜甲、牛膝等配伍可用於肝腎不足,筋骨痿軟,行走無力及小兒遲行等諸病症;在《和劑局方》中的五皮散,以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皮配伍合方,用於治療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等。
現代研究證明五加皮還具有抗腫瘤、抗疲勞、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等作用。
五加皮主產於湖北、河南、浙江、陝西、四川等地,細柱五加在我國分布廣泛,但野生資源蘊藏量有限。近年來,隨著對細柱五加的深入研究,細柱五加的開發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供傳統入藥外,還被用於開發保健酒,如五加皮酒。
五加皮所用的藥用部位為根皮,雖說五加皮的葉子和果實都有一定功效,但藥效不及根皮,而採挖根皮犧牲的是整株五加皮,無節制地採挖不僅導致五加皮野生資源匱乏,也影響了五加皮的恢復。
野生五加皮
五加皮可實現栽培,栽培資源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五加皮野生資源的匱乏。但栽培五加皮的成本高,生長周期長,至少需要栽培4-6年才能符合藥用,否則五加皮的浸出物不達標,加上即使種植了五加皮,仍然改變不了犧牲整株五加皮來取根皮,目前仍不成量,市場藥仍以野生為主。
五加皮葉
當然,五加皮的行情上漲不僅僅因為資源匱乏,也在於符合《藥典》質量標準的五加皮飲片少之又少,五加皮的質量問題尤其突出。
五加皮藥用部位為根皮,且種植年限較長,採收後常帶有大量的泥沙,加上表面皺縮紋路較多,較難清洗乾淨,常出現總灰分超標的問題。
由於部分中藥的有效成分未完全研究清楚,浸出物的質量分數測定是《中國藥典》用於鑑別、檢查中藥及其飲片質量的方法。五加皮的浸出物測定是其質量控制的重要指標。
五加皮浸出物不足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加工方式,如浸泡或清洗時間過長,都會導致成分流失;二是受生長年限的影響,野生五加皮比較難判斷其種植年限,根皮薄、細一般生長年限不足,浸出物也難以達標。
因此,優質潔淨的五加皮需要更高的含量,更長的種植年限,才能得到符合標準的中藥飲片,體現了合格五加皮的價值,自然價格更高。
性狀不符是五加皮的又一質量問題,而導致這一問題為品種混淆問題。五加皮用藥歷史悠久,地方習用品較多,混用現象較為嚴重。
易混品主要來自於五加科五加屬的多種植物,如北五加皮、刺五加、紅毛五加、糙葉五加和無梗五加,其中混淆最為嚴重的為北五加皮(香加皮)和刺五加。
古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系來源於五加科植物,同科植物無梗五加、糙葉五加及刺五加等多種植物的根皮也作五加皮用。
而現代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之分,南五加皮實則上述的五加皮,即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而北五加皮(香加皮)為蘿藦科植物槓柳的根皮。
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對五加皮、香加皮和刺五加,在供應和使用上都存在混用現象,但2005年版《中國藥典》就已明確列出,五加皮、香加皮和刺五加是3種不同的藥材。雖名稱相似,但來源、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等各不相同。
除了五加科植物,其他價格較低的根皮類藥材也被摻入五加皮中售賣,如牡丹皮與桑白皮。牡丹皮、桑白皮與五加皮外觀差異較大,不會產生混淆情況;但是,摻偽者挑揀出外形大小和五加皮近似、細碎的牡丹皮和桑白皮,不易識別。
牡丹皮、桑白皮與五加皮的化學成分、性味歸經差異巨大,如此混用會給群眾的用藥安全帶來隱患。此類摻偽肉眼難以識別,需通過顯微鑑別加以區分。
五加皮作為祛風溼強筋骨的保健藥物,常用但資源匱乏,質量問題尤其突出,需要我們加以分析和鑑別,在平時的選購中應優先選擇可靠安全的廠家購買,例如匯群中藥。
匯群中藥五加皮飲片選自吉林野生五加皮,生長年限足,加工得當,潔淨無雜質。
匯群五加皮飲片
專業含量檢測,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等項目均達標,藥效有保障,值得大家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