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讓寫一下五加皮和香加皮的鑑別,由於這一段的瑣事,也沒有顧得著寫。其實,我在前面說過「地骨皮與香加皮」,但在這裡還是再囉嗦一下吧!
五加皮與香加皮在北方確實容易弄混淆,因為在北方常常將香加皮稱「五加皮」或「香五加」,也有叫「北五加」的,所以,北方人對這兩個品種常弄錯,或者混用。它們在性能上雖有交叉,但區別是很大的,應當認真對待。如果是飲片生產企業,如果搞錯了,就會被判定為假藥的,所以,更應該仔細鑑別區分。
至於二者的性狀鑑別,是很好區分的,不似香加皮和地骨皮那麼近似。下面簡單說說它們的區別。
來源上:
五加皮:【來源】於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多分布於長江流域,主產於中南方及河南、安徽、山西、陝西等。
香加皮:【來源】為蘿摩科植物槓柳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剝取根皮,曬乾。多分布於北方,主產於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四川、山東、江蘇等地。湖南、江蘇等地偶有。
性狀上:
五加皮: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卷簡狀,長5~15cm,直徑0.4~1.4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瘢痕;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香加皮:
【性狀】 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狀,長3~10cm,直徑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濃厚的特異香氣,味苦。
性味與功能方面:
五加皮: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祛風除溼,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用於風溼痺病,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香加皮: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有毒。歸肝、腎、心經。
【功能與主治】 利水消腫,祛風溼,強筋骨。用於下肢浮腫,心悸氣短,風寒溼痺,腰膝酸軟。
鑑別要點:
五加皮皮部相對光滑,具橫長皮孔;斷面相對平整,內外色澤基本一致,內表面縱紋明顯;氣味不明顯或微香。味微辣而苦。
香加皮皮部十分粗糙,朽狀栓皮密布,極易脫落,永遠也篩不乾淨:斷面相對參差,外皮部色澤深於內皮部,內表相對平滑;氣味特異而濃烈。味苦。
另外,五加皮和香加皮按《中國藥典》規定,應均為根皮,但在實際商品中往往會帶入一部分莖皮。一般來講,莖皮都相對較薄,捲曲校很。香加皮的莖皮栓皮也不明顯,但其特異的香氣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