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之憂,與三加何異?

2021-02-07 藥材道

五加皮,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本品呈不規則捲筒狀,長5~15cm,直徑0.4~1.4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這是2015版中國藥典對南五加皮的具體定義。

細柱五加原植物

五加皮原藥材

然而,目前市面多數存在的五加皮實際上為三加皮與五加皮混合一起的,因兩者極其相像,且產地重合,農戶採挖時難以區分,基本都當做五加皮出售。兩者均為五加科植物,五加皮主要為細柱五加的根皮,三加皮為白簕的根皮。兩者在外觀,性狀,功效方面都很相似,在原植物外觀上的區分比較明顯。

三加皮 根皮呈不規則筒狀或片狀,長2-7.5cm,厚0.5-1.5mm。外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皮孔類圓形或略橫向延長;內表面灰褐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折斷面不平坦。氣微香,味微苦、辛而澀。

三加皮原植物

目前,市場流通五加皮主產地為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且以四川、湖北居多。由於是野生資源,且生長年限較長,近些年採挖過度,導致五加皮資源在逐年減少,且質量也在逐年下降,越來越細,導致目前價格在逐步上升,統貨價格在35元左右,產地藥商目前收貨積極性很高,預測價格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另外,五加皮質量指標方面極不容易合格,總灰分、酸灰、浸出物,這幾項都不容易合格,而且極易蟲蛀、黴變,難以保存。在2018年國家抽檢中藥材名錄中,五加皮被列為國家重點抽查品種,很多飲片企業由於加工不出合格產品,從而被迫下架此品種。在加工過程中,灰分超標,必須用水衝洗,然而五加皮見水浸出物就會流失,稍有不慎,浸出物就會不合格。農戶在採收過程中,會抽去木質芯,留下外根皮,且不能用水衝洗,否則浸出物一樣會流失。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曬乾,就會黴變。

所以,在產地初加工環節,需要農戶及藥商們儘可能處理掉灰分,無黴變無蟲蛀。在生產與加工環節,需要優質的加工工藝,儘量減少浸出物的流失,保證質量。

(原創信息,版權以法保護)

相關焦點

  • 中草藥之48 五加皮
    近道處處有之,東間彌多。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圖經》:五加皮,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用。蘄州人呼為木骨。
  • 刺五加「以金買草不言貴」丨天地源刺五加提取物優質供應
    在盛產奇珍異草的長白山地區,流傳著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位來考察的外國專家,因時差難以入眠,當地人員為他弄來了一些樹葉,說是能幫助睡眠。
  • 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
    五加皮入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記載:「五葉交加者良,入藥系用其根皮,故五加皮。」《巴蜀異物志》稱為「文章草」,且詩云:「文章做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又云:「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即言:「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精,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花則有南方之光,黑精入根則有北方之粘,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所謂「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 勿忘生命中的五加與藿香
    周五晚上,幾個同事相邀在老徐家小聚。
  • 刺五加茶寧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滿車
    刺五加全身是寶,初春嫩葉含多種維生素,每百克刺五加葉含胡蘿蔔素5.4毫克,維生素B2為0.52毫克,維生素C為121毫克。刺五加的果實及根莖,含有多種刺五加多糖、刺五加總黃酮、各種糖甙、果酸。什麼是刺五加茶?顧名思義就是用刺五加葉製成的茶。刺五加又名五加參,近代醫學研究證明其功效特點與人參基本相同。每年春天採其嫩葉,按制烘青綠茶的方法(殺青、揉捻、乾燥),製成刺五加毛茶,再適當精製整形後即成為刺五加茶。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中藥刺五加!
    因古代認為此藥「五葉交加者良」(即掌狀複葉多為五片),而故名。刺五加是一位來自五加科家族的植物。如果植物科屬也有名貴之分的話,那麼五加科在藥用歷史上算得上名門望族了。像比較有名的人參、西洋參、三七、珠子參都是出自五加科。
  • 白花鵝掌柴,五加科植物用途
    異葉梁王茶主治風溼關節痛和跌打損傷,葉可代茶,清熱生津,可作涼茶飲料。異葉梁王茶,祛風溼,通經止痛,生津止渴。主治月經不調、風溼性關節炎、肩關節炎、跌打損傷和暑熱喉痛。鵝掌柴葉加10倍水煮液噴灑防治蚜蟲。材淺灰白或淺黃色,常變色成灰紅褐色,輕軟,強度弱,幹縮小至中,不耐腐,易變色。可作火柴杆、牙籤、木屐、浮子、包裝材、盆桶、鍋蓋、飯甑、籠屜和板料等,價值低。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體體現在哪?
    範仲淹從少年苦讀到出將入仕數十載,用自己的畢生心血向我們詮釋了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其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以天下百姓之憂為己憂,以天下眾生之樂為己樂的處世精神折射出其心憂天下,以民為本的偉大情懷。
  • 五加皮有何用?除了祛風溼,這3個功效也讓人讚不絕口
    酒也喝過了,那你知道五加皮是一種什麼藥材,具有哪些功效嗎?祛風溼強筋骨藥——五加皮五加皮,又名南五加,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效果,《和劑局方》五皮散中便是將五加皮列為第一位。南五加、北五加千萬別混淆!本文所說的五加皮(南五加)容易和另一味中藥香加皮(北五加)相混淆,二者都有祛風溼和較強的利水效果,可用於風溼痺痛、水腫、小便不利,但五加皮有較強的補肝腎、強筋骨之力,可用於腰膝酸軟、四肢痿弱無力等症狀;而香加皮有強心之功,強心之餘亦有小毒,長期過量使用有中毒風險(表現為噁心嘔吐、心律失常等
  • 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五加、木骨、五佳、五花、加皮、追風使、南五加。
  • 刺五加葉的功效與作用 刺五加葉子怎麼吃
    平時人們收取藥用植物刺五加時,不但會收取它的根還喜歡採集它的鮮嫩葉子,據說它的葉子也有很高的食用價值,但對它的具體功效與作用,人們了解的並不全面,今天我會對此做一詳細介紹能讓大家知道吃刺五加葉的好處,同時也會讓大家知道刺五加葉子應該怎麼吃。
  • 中藥刺五加有哪些功效,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說起刺五加,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可能並不熟悉,但提起刺五加的根皮「五加皮」,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這是一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以及河北等地區的一種中藥,雖然名字不起眼,但它可算得上是渾身是寶,甚至有「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之譽。那麼為何會有如此說法呢?
  • 藥材:刺五加
    【中藥名】刺五加ciwujia【別名】刺楸樹根、刺拐棒、老虎鐐子、刺木棒、坎拐棒子。【英文名】AcanthopanacisSenticosiRadixEtRhizomaSeuCaulis。【來源】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的根及根皮。【植物形態】落葉灌木,高達2米。莖通常密生細長倒刺。
  • 五加皮與香加皮
    一朋友讓寫一下五加皮和香加皮的鑑別,由於這一段的瑣事,也沒有顧得著寫。其實,我在前面說過「地骨皮與香加皮」,但在這裡還是再囉嗦一下吧!
  • 【杏林科普】藥食同源——刺五加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刺五加。 現代研究發現,刺五加含有五加苷、左旋芝麻素、多糖等。有較好的抗衰老、抗疲勞作用。能增強體力或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並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用。此茶配具有養心益智的五味子,有較好的益智強心,養心安神功效。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組詩歌,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五、七言詩;詩論家稱它「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美學家贊它「深衷淺貌,短語長情」;而其情感之低回往復,更是「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千百年過去了,它的作者始終是個謎。後來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擇錄十九首詩歌編入《文選》中,這便是《古詩十九首》。
  • 五加皮和香加皮的鑑別
    五加皮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文獻中均記載無毒,具有補益強壯的功用,藥性緩和,多宜長期服用。五加皮辛苦性溫,辛則氣順而行散,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溼,功善祛風溼,通經絡,健筋骨,起痿軟,故對風溼痺痛、關節不利等症適用。
  • 中華老字號-致中和五加皮酒
    「致中和」取自《中庸》:「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763年(即清乾隆二十八年),安徽大藥商朱仰懋以《中庸》中的「致中和」三字為號,在古建德嚴州府開設了第一家「致中和酒坊」。從此,致中和企業開始了近三百年的品牌經營與發展。1876年,致中和五加皮獲得新加坡南洋商品賽會金質獎後,舉世聞名,開始享譽世界。
  • 【五加皮酒】美麗傳說
    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和諸藥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增增減減皆妙方。」原來這歌中含有十二種中藥,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為了避嫌,將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此酒問世後,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捧碗品嘗,酒香飄逸撲鼻,生意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