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是原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請客人品嘗的飯菜。但現已不限於茶道,成為日本常見的高檔菜色。「懷石」指的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的意思。其形式為「一汁三菜」(也有一汁二菜)。
懷石料理極端講求精緻,無論餐具還是食物的擺放都要求很高(但食物的分量卻很少)而被一些人視為藝術品,高檔懷石料理也耗費不菲。主要盛裝食物的器具有陶器、瓷器、漆器等。知名的懷石料理店有京都三條的辻留、大阪高麗橋的吉兆、滋賀縣東近江市的招福樓。
京都被認為是懷石料理的集大成之地,有許多百年以上的名店、老店等待食客探訪。懷石料理一般人均在2萬日元以上,午間提供簡化的套餐,一般價格是晚餐的一半。如果預算充足的話,不妨來在京都品味一餐古樸優雅的京懷石,細細體會清淡之中的韻味。
去京都吃懷石料理,是在國內網上一早就訂好的行程。查了很多,猶猶豫豫還是選了一家二星米其林。
久聞京都老店多,嵐山的「吉兆」、伏見的「魚三樓」、南禪寺的「瓢亭」與京三條的「竹茂樓」,無不恪守傳統,將京都料理與懷石料理的精髓傳承至今,但在遊客中的名氣卻似不及菊乃井。想是與菊乃井村田先生將日本料理推廣到世界,讓全世界了解「情趣盎然的京都料理」的經營理念有關。我一向不偏愛融合菜,對飲食上的創新更是謹慎,預定菊乃井多少是出於遊客心理,加上午餐的Kaiseki Cuisine價格相對親民。
新一代的創意懷石,延續原味烹調的精神,卻打破了過於講究的傳統懷石作風,首先在出菜順序上,傳統懷石必有的七點前菜(七種繁複做工的小菜)、碗盛(帶有湯汁的手工料理)、生魚片、揚物(炸的)、煮物、燒物及食事(飯或湯),過去一定得照順序上菜,新派懷石料理則謹守先冷菜再熱菜的順序,不堅持何種料理先出菜,讓師傅更能靈活調配菜色。
我們去的這家老店-紙園隱於京都一條古老的街道上,雖是旅遊地,到本店卻有種曲徑通幽之感。那天小雨淅瀝,山上的植被被打的翠綠,一路走上山,心境不自覺地沉靜。看到招牌,拐個彎看到的日式老宅子便是,整體看上去古樸整潔,有青石玄關,門口垂著燈。
吃懷石重在體驗文化,從環境、餐器、食材、料理方式到食用禮儀,都有諸多的講究,作為一知半解的遊客,我多少有些拘謹,怕不懂,做失禮的事情。但迎接我們的女將從頭到尾都親切的服務,雖然英語不靈光,但人自然和氣,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愉快感受,多少緩和了心中的拘束。
午餐的懷石套餐從簡,一套十幾道,有精緻的英文菜單把原料都寫出來,這加深了我對「經營外國人生意」的印象。整體感覺料理食材豐富,搭配新穎,滋味清淡。
烹飪風格:再來就是烹調上,也跳脫傳統日式調味,加入歐式料理風格,如歐洲香料牛膝草,就可以運用在海膽泥的調味,以及牛肉、乾貝的調味醬汁中;義大利白酒則可以加入梅子醬中,或加在枇杷中做成美味配菜;甚至直接以義大利紅酒醋調味,呈現歐日結合的創意懷石新潮流。
日本料理注重新鮮,其中更以懷石料理為上乘。其每一道菜都是在客人點餐後,才開始現製作的,更加體現了其料理的新鮮度和口感,因為是現製作,所以客人在點餐後一般需要等上一段時間(通常情況下,點餐後到第一道菜的上菜時間是10--15分鐘;每類菜之間的過渡時間是5--10分鐘)。因此,客人在等餐時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勿以煩躁之心進食而敗壞了懷石料理的神思之境。
懷石料理只限於一年四季應季的食材而做出菜單,重視季節感的同時,最大限度利用食材的色澤、香味和味道。哪怕是一條切下來的碎片,絕不浪費。適當地燙或冷卻盛裝的器皿,讓客人熱菜可以趁熱吃,涼菜可以趁涼吃。非常重視這樣的體貼關懷的提供方式,也非常珍惜菜上到客人那裡之前的時間。做菜單時,注重儘量安排山珍和海味的排列,面對魚刺較多的魚也會剔得極為仔細。考慮用餐的方便,同時用的器皿之間的搭配問題,適當地對食材進行改刀。有京都三條的辻留、大阪高麗橋的吉兆、滋賀縣東近江市的招福樓。
吃了十幾道菜之後,最後是甜品
日本這些好的料亭,都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因為不同時令菜單一直在變,每次去都能體驗到不同的菜式,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國內這些連靠吃祖上傳下來的老本都吃不像樣的百年老店學習。
我們一開始看到每道菜分量這麼一點點,還說,這能吃得飽嗎?後來一邊吃一邊看每道菜做好之後從廚房的窗之端出來,吃一道之後,又一道端出來,最後終於撐的不行了,扶牆出來了。
京都是一座小城市,我呆了2天,可這2天遠不夠細細品味京都的美景和美食。期待下一趟日本之旅,領略更多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