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微笑曲線」展現中國經濟強大韌性潛能
本報特約評論員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國經濟實力厚、動力足、調節力大、抗風險力強,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只要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轉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2021年中國經濟必將繼續開足馬力,以不可阻擋之勢奔湧向前。
在即將收官的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有望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停工的企業,封閉的道路,冷清的機場……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然而,人們驚奇地發現,在中國,不但全民疫情防控迅速取得戰略性成果,而且一種韌性生長的力量很快打破困局,讓被疫情改變的一切快速重啟、復甦。
在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的情況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提振經濟的重大舉措,推動中國經濟增速實現反彈。回望這一年,中國經濟在疫情大考下經受住了各種風險挑戰,從重啟到復甦,從走出陰霾到重拾活力,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8%」,到二季度「3.2%」的和三季度的「4.9%」,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顯示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活力和強勁的恢復能力,給人以充足的信心和力量。
雄辯的事實再次證明,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升溫趨勢仍在延續。11月三大採購經理指數位於年內最高點,實現「九連榮」,市場預期不斷增強;11月出口增速高達14.9%,外需市場加快改善;11月金融數據多項指標回暖,狹義貨幣(M1)再創新高,顯示企業活力持續增強。不斷增加的轉正指標,超出預期的經濟表現,背後是內需持續回暖、生產加快復甦和新興動能強勢崛起。
以消費為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消費造成了影響,但消費需求沒有消失,而是轉化成為強大的消費潛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我國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餐飲業的不斷回暖和消費市場的日益復甦,顯示出在國民經濟穩中求進、長期向好的態勢下,居民消費能力全面、快速恢復,彰顯了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勢下,綜合考慮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全球疫情控制的不確定性等影響,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要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延續2020年下半年恢復性反彈勢頭,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經濟巨輪暫時遭遇的一場風浪,但它改變不了巨輪行駛的航向。看全局看長遠,中國經濟實力厚、動力足、調節力大、抗風險力強,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只要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轉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2021年中國經濟必將繼續開足馬力,以不可阻擋之勢奔湧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