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朋友圈裡曬出了各色 「網紅」冰激凌。儘管花樣百出、造型多姿,它們大多止於僅僅被拍一次照的命運。「你信嗎?過兩年,這些牌子說不定就倒閉了,又被新的花頭替代。」小夥伴拿著30多元的某爆款冰激凌說,「但是我每年還是要去買根鹽水棒冰、重赤豆來吃吃。」
我們80後總是很矛盾,既喜歡湊熱鬧嘗鮮,又時不時要懷舊一下,「還是老早底額冷飲好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網」還沒那麼普及,東西好吃,大多靠口碑。每到夏日,每天一根冷飲,最好再來瓶冰汽水,是許多上海小囡的心願。但很多80後都曉得,這個心願不算太好實現。
【那是1塊錢就能帶來幸福感的年代】
懂得「豁靈子」來達成心願,大概是上海小囡心照不宣的秘密。家住楊浦的小房,少時最愛金雞牌香芋杯。每每經過冷飲店,她就賴著不走,跟家人講:「哎呀!吾嘴巴乾澀了。」「誘逼」家人掏出1塊錢來。
家住彭浦的小曾少時沒少吃過爸媽的「麻慄子」,但每每被批評後大哭一場,家裡長輩看她淚眼婆娑的可憐樣,又於心不忍,花1塊錢買來她最愛的哈密瓜球,她挖一口吃一口,破涕為笑就這麼簡單。吃完的殼子捨不得扔,洗乾淨了,還能漂浮在洗澡盆裡玩耍,或者在家人定期給冰箱除霜時,小曾會守在一旁,用收集來的諸多殼子接冰塊,翻來倒去地玩耍。
在虹口弄堂度過童年的小惠上小學時,就比同齡人還要多點「覺悟」,過上了讓同學們羨慕的「每天一根冷飲」的幸福生活。那時,爸媽不給買,她就想出了一個法子,請求爸爸每天在儲蓄罐裡放上5元錢,表示自己開始了存錢的好習慣,將來用。然而,等到爸爸投完錢,她就悄悄從儲蓄罐底下的小洞抖出幾個硬幣來。第二天放學後,舔著7角錢的雪寶或雪橙,歡快地踏上回家路。
同樣為了夏天裡的那口幸福感,閔行本地人東東,心甘情願冒著烈日,從鄉下走一個多小時,到鎮上找在電影院工作的阿古(滬語「哥哥」)討冷飲吃。當時的鎮電影院小賣部,是郊區為數不多可以買到冰磚和娃娃雪糕的店鋪,東東吃完,抹抹嘴巴,順道買兩張變形金剛貼紙,再滿足地走回家。
【性價比最高的社交方式】
80後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同學、鄰居便成了最好的玩耍夥伴。那時候,無論是市區的弄堂還是郊區的鄉下,「拎得清」的上海人深諳「分享」的重要性。誰家燒了一鍋珍珠米,多買上幾根棒冰,鄰裡之間常常分著吃。
五顏六色的「碎冰冰」是與要好夥伴分享的常用冷飲之一,1塊錢1根凍得硬邦邦的碎冰冰,「啪」地用力一掰成兩截,遞到小夥伴手裡,融化一點就吸一口冰水,可以冰爽一下午。還有一種想不起名字的「連體」棒冰,兩根木棒掰開,通常不能均分成兩份,給自己留大的,還是給小夥伴大的那根?這就看交情深淺了。
「七個小矮人」的性價比更高,1塊錢7個小棒冰,足足可以和6個小夥伴進一步加深感情。
【不可替代的經典米道】
筆者心中的冷飲第一招牌則是鹽水棒冰。小時候幾乎每個星期,我的太奶奶會跟騎車叫賣的冷飲小販買一根光明牌鹽水棒冰等我回家。那時家裡還沒有冰箱,她就把冷飲塞棉被裡。有時見我遲遲不回家,急性子的她就拿著棒冰到家門口路口張望,以便第一時間讓我解暑。所以每次棒冰到我手中時,總是融化得小了一圈。
還有同樣解渴的綠豆棒冰、重赤豆棒冰,口感豐富的血糯米、紫雪糕、奶油提子的冷狗等等,那時的選擇還挺多,到了小賣部還要猶豫一下的,就像面對三色杯,你會選擇從哪個顏色開始吃呢?要想一下的。
條件慢慢開始變好的時候,我們不再滿足於一塊小小的冰磚了,散裝冰磚出現,就是上海人講的「加侖」(上海話第一個字念「ga」第二聲),模子大多了,足足1公斤,回家捧著邊吃邊看電視,是記憶裡最愜意的暑假。
如今,好多老牌冷飲似乎都銷聲匿跡了,僅剩鹽水棒冰、三色杯之類少數品種仍在售。在滿大街動輒幾十元的冷飲面前,我們的回憶偶爾也會湧上心頭,總想著努力找到這些老底子的口味來懷舊一下,就像當年一起吃冷飲的親密夥伴們一樣,因為種種原因失聯了十幾年,不知還能再相見嗎?
本文編輯:沈軼倫,郵箱:shenyl032@jfdaily.com,圖片均馮超手繪。 題圖來源:馮超手繪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