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天津近10%GDP的東麗區,多年來享譽著經濟高增長的美名,但也貢獻著天津26%的汙染物排放。高增長是否就意味著高汙染?在文明生態建設中,東麗人用三道減法題,給出相反的答案。
最近,天鋼集團主動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三項汙染物排放納入國家環保部在線監控系統,這意味著國家環保最高權力機構每天24小時都能了如指掌地掌握天鋼汙染物排放情況。
讓新天鋼碰壁的環評指標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一倍。如果換在幾年前,這樣的指標根本不會成為企業入駐東麗的門檻,只要投資大,效益高就會一路綠燈,可以讓東麗經濟連續多年高歌猛進,但這也讓東麗區環境承載力亮起了紅燈。
看來,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給企業汙染瘦身勢在必行。東麗區開始做第一道減法題——設立環境高門檻。高門檻倒逼,讓天鋼開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汙染物減排攻堅戰。短短一年時間,投入36億元,完成了18項重大汙染減排工藝改造。
這裡是天鋼不久前建成的汙染物監測控制中心,與這個控制中心相連的是布局在全廠整個生產系統中的數百個汙染物排放監測點。每天,每一個生產環節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汙染氣體都會被及時地傳送到這裡的計算機終端上。不僅能時時在線監控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汙染氣體,還可以把過去各自為戰的煉鋼、煉鐵、燒結生產車間產生的揮發性汙染物,通過一條總管道收集起來,再經過這個五層樓高的脫硫脫硝塔,90%以上的汙染物被過濾乾淨,甚至比超低排放標準還要低一倍。
汙染氣體實現超淨化排放,影響環境最重的粉塵汙染又是如何減排的呢?在天鋼投資7億元新建的兩個總長600米、跨度168米的礦粉堆放車間。一年前,天鋼每天上百萬噸的鐵礦粉還露天堆放,遇有颳風或裝卸作業,每天15噸左右的礦粉就會被吹得無影無蹤,如今成百上千噸礦粉、煤粉從接卸到轉運都在封閉的環境下作業,昔日的風天滿眼沙、下雨爛泥巴的汙染源被牢牢關在了籠子裡,不再危害環境。
著眼文明生態發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動機,東麗區在守住綠色生態發展閘門的同時,對已經進門的數千家企業進行了一次特殊的排隊,排隊不是以產值論名次,而是以汙染貢獻定座次,這成為東麗區第二道減法題,2317家散亂汙企業被關停淘汰。
汙染大的進不來,高汙染的請出去,而對那些已經進來,但又一時請不出去的汙染大戶怎麼辦呢?從去年開始,東麗區以冶金、煉焦、發電等128家企業為重點,幫助他們解決汙染減排中遇到的技術、融資等難題,推進了這些企業汙染治理。其中,天津鋼管公司、天鐵煉焦廠、三煤氣等企業完成了一批超低排放工藝改造項目,成為東麗區最大的一道減法題。
三道減法題做出來,東麗區萬元GDP汙染下降了13%,空氣中PM2.5比上年下降19%,二級以上良好天數比上年多出20多天。
來源:東麗區融媒體中心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