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2020-12-18 尋根拜祖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

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代開國之君為何要追封先祖。追封不是為了給祖先貼金,它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廟祭禮儀,二是明確嫡系傳承關係。

祭祀在今天已經淡化為精神寄託,在古代它卻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皇帝可以把朝政大權交出去,唯獨祭祀的權力輕易不能託付他人。萬一哪一天大家發現,皇帝沒有出席祭祀典禮,一定是皇帝健康出了大問題。那個代行祭祀典禮的人,肯定是皇帝指定的接班人。

當年武則天舉行萬象神宮祭祀典儀,讓武承嗣行「亞獻」之禮,人們立刻明白了:女皇想把皇位傳給之子武承嗣。由此「挺李派」和「挺武派」的鬥爭,變得更加白熱化。

祭祀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是皇帝與天地神靈、祖宗神祇溝通的方式,江山永固全仰仗他們保佑,除了天子誰也沒那個權力。

其中廟祭就是祭祀祖先,有嚴格的程序,不是誰都有資格接受祭祀的。禮法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士大夫三廟。天子七廟是指哪七廟呢?開國之君佔一席,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先祖佔一席,加上現任皇帝向上五代祖先,合計七人,接受現任皇帝祭祀。

那麼,孫策能不能接受孫權,以及孫權的子孫祭祀呢?肯定不能啊!祭祀只能對自己的直系祖先,不能祭祀兄弟,或者旁系先祖。所以,古代禮法中有一條規定:兄弟不相入廟。意思是,假如哥倆都做了皇帝,只有一個可以入廟接受後世祭祀。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大會出現兄終弟及的情況,假如哥哥無子,就將弟弟的兒子過繼給哥哥繼承皇位。除非弟弟歲數也不大,還沒有生兒子,或者兒子太小,只能弟弟即位。這種情況下就叫做「嫡系轉移」,哥哥就慘了,將來不能入廟。

假如孫權追封孫策為皇帝,孫權和他的兒孫們,又不能祭祀孫策。另一方面,孫策的親兒子被「搶走」了爹,他也不能祭祀孫策。結果就導致孫策雖然頭戴皇冠,實際上沒人祭祀,成了孤魂野鬼。

當年漢哀帝想給親爹定陶王立廟,大臣就以這個理由反對。意思是,你漢哀帝已經被過繼給漢成帝,負責給漢成帝祭祀,就沒法給親爹定陶王祭祀。本來定陶王的其他兒子可以給他祭祀,你如果給他立廟,別的兒子也不能祭祀他了,不是把你生父搞成孤魂野鬼嗎?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亂,但卻是個很嚴肅的話題,它跟古代繼承法則有關,即嫡系是唯一合法繼承人。

皇帝們妻妾滿堂,兒女成群,如果不界定好繼承法則,每個人都對皇位垂涎三尺,國家還不被打成爛桃子?所以,嫡系傳承法則非常重要,它是政權穩定的基礎。

假如孫權追封孫策,那就很麻煩了,孫權和孫策誰是嫡系?如果孫策是嫡系,那麼請將皇位還給孫策的兒子。

所以,孫權只能將哥哥孫策追封為長沙王,確認他是長沙王嫡系始祖,接受他的子孫後代永世不絕的祭祀,而不能「摻和」到皇家嫡系裡面。

這種禮法雖然很不符合人性,但是為了政治穩定,只能如此。因此,我們不能用「忘恩負義」這個道德眼光,粗暴地看待古代禮法。

相關焦點

  •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大喬的?你可能想不到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它們對孫策的評價都很高。孫堅死時,孫策年僅17歲。辦完父喪後,孫策帶領家人遷居江都。在那裡,慣好結交名流的孫策屢次拜訪廣陵人張紘,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他們兩人進行了一段對話,對孫策日後經營江東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孫權為何晚到229年稱帝
    曹丕第一個稱帝,劉備第二個稱帝,而孫權則等到了劉備稱帝的8年後,也就是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為什麼孫權要等8年,這麼晚才稱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帝的法統性。
  • 孫權是條好漢,就讓他為我看大門吧:孫權死後1100年,為朱元璋看守墓門
    三國雄主孫權,子仲謀,曹操十分欣賞他,曾看著他在陣前臨危不亂,大讚「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乃豚犬耳!」曹操有20多個兒子,唯獨欣賞孫權,說生兒子就得像孫權這樣的,劉表的兒子簡直豬狗不如!孫權長得綠色的眼睛,紫色的鬍子,和古代波斯人差不多,讓老爹孫堅嚴重懷疑人生,老爹孫堅和大哥孫策死後,孫權掌權東吳,公元229年,吳王孫權正式稱帝,是為吳大帝,早期的孫權英明神武,
  • 袁術若不稱帝,就不會滅亡得那麼快!可惜屢次不聽勸,看不清現實
    他的策略就是,黃河那邊給你們去玩吧,我來稱霸長江淮河,而他也真的做到了。袁術勢力最大的時候,把孫策打下的地盤也算進去,總共擁有揚州、豫州、徐州共十郡,控制了幾百萬人口資源。所以你說袁術真的莫名其妙稱帝嗎?其實可以理解。那時候袁紹還沒平定北方,曹操還沒站穩腳步,袁術確實就是最強的大老闆。
  • 步練師:為什麼生前當不了國母,死後卻被追封為皇后呢?
    孫權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作為江東吳國的建立者,他的政治生涯不可不謂之不豐富。但是,對於他的感情方面來說,卻是很耐人尋味。對於在孫權那個時期的美人,可謂是多不勝數,前有銅雀臺裡的二喬,後有呂布心心念念的貂蟬,但是,你聽說過這樣的一個美人的名字嗎,步練師,作為一代皇帝最愛的女人,為何她卻如此名不見經傳呢?就讓我們從步練師出身說起,步練師出生於淮陰,但是由於當時是諸國混戰的局面,她為了躲避戰亂,和她的母親一起來到了孫權的地盤廬江生活。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何敢率先稱帝,僅僅是因為拿到傳國玉璽嗎
    袁術在三國時期是少有能夠稱帝的諸侯,在這點上他哥哥袁紹都不如他。袁術既然是昏庸之人,手下也沒有臥龍鳳雛類的頂尖謀士,沒有關張類的頂尖武將,為何還是敢稱帝?董卓被滅掉之後,天下徹底亂成了一鍋粥,十八路諸侯在外,西涼鐵騎也虎視眈眈,還有劉備這樣的後起之秀,整個三國可謂是充滿著變數。
  • 袁術手下無能臣能將,為何能首先稱帝,你看他稱帝時實力有多強?
    當時的漢朝已經名存實亡,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各路諸侯都可以自立為皇帝,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稱自己是漢朝臣子,沒有人願意第一個站出來自立。然而袁術卻做了出頭鳥,袁術手下無能臣能將,憑什麼第一個稱帝,你看他稱帝時實力有多強?袁術與袁紹是一家,祖上都是四世三公,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
  • 劉備稱帝,卻不給關羽、張飛封王,並非不器重二人,而是另有原因
    孟德駕鶴西去也,華夏大地上很快生長出了大量的皇帝、王爺。曹操的兒子曹丕在當年就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魏」。第二年,即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222年,孫權雖然沒敢稱帝,卻也自稱吳王。估計漢獻帝還在嘆息,老曹呀,你咋丟下朕就自己走了呢?現在朕好想你呀!可惜,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去做曹丕封給他的山陽公了。
  • 孫權的後宮太精彩,他一生見一個愛一個,且多數女人不得善終
    眾所周知,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創立者,吳郡的富春人。漢代末,被迫繼承兄長孫策的遺志,提領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並肩作戰,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隨後,他再次擊敗劉備。黃龍元年,孫權在武昌稱帝,確認國號為「吳」,此後,遷都建業。根據記載,孫權長得方大口大口,目光銳利,身體上有幾分不協調,下有幾分短小,留著長鬚。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所以,人們所熟知的曹操、孫策、袁紹、董卓、呂布等人,並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人物。在三國這短短60年間,竟然出現了11個皇帝,而在這其中,竟然有一直被後人譏笑扶不起的阿鬥劉禪。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又是哪位呢?我們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時期的曹魏皇帝,老曹家出了最多的皇帝,總共5個,由於種種原因都是短命皇帝。
  • 孫權10萬人沒打過張遼800人,而能坐擁東吳幾十年,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對劉備說,孫權盤踞江東,已經歷經三世,因此咱們只能結盟,而不能想著去打。其實諸葛亮這句話,有一點點的小瑕疵。諸葛亮所說的三世,應該是指孫權的父親孫堅,孫權的兄長孫策,以及孫權本人,但實際上這麼說並不嚴謹,真正在江東說了算的只有後兩人。
  • 如果三國第一「狠人」孫策不死,歷史會被改寫嗎?
    破虜將軍:孫堅雖然孫策在袁術手下立下不少戰功,但袁術只把孫策當作小孩子,並不重視,一次孫策領兵大勝廬江太守陸康而回,當時袁術正在壽春大宴文武,可對於榮歸的孫策只給安排了一個很遠的偏席入座受到如此待遇,孫策很是不滿,他胸懷大志,早想繼承父親遺志幹一番大事,誰料投到袁術帳下雖屢立戰功卻不受重用,於是便決定離開袁術,自己去建功立業。怎奈當時孫策手中無兵無將,父親孫堅舊部也只有千人,這點兒兵馬怎成大業。正在發愁孫策之際,孫堅舊部謀士朱治獻計,讓他向袁術借兵,假稱去江東助其舅父吳景。
  • 自立稱帝為什麼會讓強大的袁術快速衰落進並最終走向滅亡?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自立稱帝。自立稱帝成為袁術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本來是天下數一數二軍閥的袁術實力迅速衰落,最終被氣得嘔血鬥餘而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在自立稱帝之前,袁術確實是漢末天下最強大的軍閥,就連袁紹的實力當時都略遜弟弟一籌。然而袁術的地盤並不是非常穩固的,內部也不團結,近一半的地盤都是控制在袁術的附屬勢力孫策手中。袁術當時主要靠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人脈勉強維持自己的地盤,附屬勢力並不是多麼擁戴袁術。
  • 清朝最悲劇的皇后,只活了29歲:先後4位皇帝為其追封!
    清朝最悲劇的皇后,僅活了29歲:先後4位皇帝為其追封! 後來孟古哲哲的兒子皇太極打敗了數個強大的對手,成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稱帝後追封其上諡號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後經康熙、雍正、乾隆累加諡、改諡,最終諡號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 亂世三國中他率先稱帝、能力不足、兒女紛紛落入江東
    前言:亂世三國,群雄逐鹿,各路諸侯野心畢露,但是卻沒有人敢率先稱帝。只有一個人自視甚高敢於率先稱帝。他是四世三公之後,實力雄厚,但目中無人,品德敗壞,最終病死在逃亡的路上。妻子兒女最終都投靠了江東,他就是袁紹的堂弟,袁術。
  • 曹劉二人去世後,孫權還活了30年,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從年齡和輩分上來講,最年輕的孫權是曹劉的晚輩,年輕人的屬性預示著他比曹劉二人更有希望看到天下一統,甚至是由他來完成統一。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享年65歲;3年後,蜀漢先主劉備駕崩,享年63歲;這一年孫權還只有41歲,到他71歲去世,還活了30年。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 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後人對他的評價卻……
    歷史上的皇帝,出身平民階級的不多,最為世人熟知的有兩位,一位是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平民出身還做過乞丐,另一位則是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但後人對他的評價其實好壞參半,這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