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牛肉成為了很多家庭餐桌上必備的冬季食材。作為美食,牛肉能飽腹暖胃;作為產業,牛肉也能扶貧暖心。
近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走訪了重慶恆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都農業)。作為一家牛肉養殖企業,恆都農業十年如一日地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事業。先後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肉牛養殖示範企業」、「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重點扶持企業」、「重慶市十大扶貧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帶動當地6000多戶農戶增收,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多人。
「雙11」期間銷量排名第1「爆款」
2009年,投資30億元的恆都農業在豐都成立,按照「總部在重慶、基地在全球、市場在全國」的發展戰略,全力打造「中國肉牛之都」。
重慶恆都農業集團董事長秦亞良介紹,集團自成立以來,以豐都為核心,打造總部經濟,建立研發、加工、結算三大中心。
「我們在重慶梁平、河南泌陽、內蒙赤峰三大核心基地,建成6個萬頭以上肉牛標準化育肥場,常年存欄肉牛10萬頭,成為全國肉牛養殖規模最大的領軍企業。同時,在雲南、遼寧、河北等地設立肉牛採購中心,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控股大型牧場,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牛源保障。」
秦亞良說,公司從德國、美國等國家引進全套自動化屠宰及加工設備,建立「牛源基地優質化、檢疫監控系統化、終端管理規範化、產品追溯全程化」的質量監控體系,應用自主創新的牛肉預處理等工藝,年精深加工牛肉產品15萬噸,產品涵蓋冷凍調理、熟食產品、休閒食品、西式牛肉4大類100餘個品種,實現了牛肉中高端產品全覆蓋。如今,恆都農業擁有15個全資子公司,建成了集牧草種植、生態養殖、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科技研發於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
「截至目前,恆都牛肉產品已順利通過ISO-9001、HACCP、有機食品等八大認證,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最受消費者喜愛十大品牌、中國十佳牛肉品牌等榮譽。」秦亞良還透露,恆都農業目前在京東、天貓等5家電商平臺線上生鮮類市場份額佔有率達50%以上。今年「雙十一」期間,「恆都牛肉」在天貓商城生鮮品類中銷量排名第1,深受消費者熱捧。
在豐都發展肉牛產業只為回報家鄉
其實,在成立恆都農業之前,秦亞良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IT企業家,旗下公司年營業額達300億元。
談到回到家鄉「跨界」養牛的緣由,秦亞良直言,是為了回報家鄉父老。
秦亞良說,當初在進行項目論證時,認為農業項目有培育周期,會有幾年時間虧損。為此,秦亞良選擇了家鄉豐都作為項目的起點:「既然前期肯定要虧損,不如先虧給老家的鄉親們,也可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儘早致富。我是從豐都農村出來的,是農民的後代,我不能忘本。」
考慮到當地農民收入不高,恆都農業在運營過程中,實行「公司出錢購牛、農民領養、到期還牛、犢牛歸農戶」等系列措施,吸引了許多農戶參與,累計幫助當地數千人增收。
豐都縣雙路鎮楠木村二組村民徐文勝就是其中之一。徐文勝今年50歲,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2009年他返鄉發展,抓住全縣肉牛發展機遇養殖肉牛,現在一年能掙10多萬元。
「我之前一直在外地務工,收入還是挺不錯的,但隨著家裡的老人年紀大了,孩子也長大了,需要我們回家照顧,當時全縣正在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家鄉牧草資源豐富,氣候條件也非常適合發展養殖業,我就抓住這一機遇回家養牛了。」徐文勝說,2009年,恆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免費發放能繁母牛給老百姓飼養,然後再以市場價回收牛犢或育肥牛。養殖戶不養牛了,只把原來領取的母牛就全部退回公司。這種借雞生蛋的方式,養殖戶就不用擔心創業成本、也不用愁銷路。
已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多人
產業扶貧方面,恆都農業創新推出「公司代購、代養、代銷」的肉牛金融扶貧模式,「土地流轉租金、土地入股股金、返聘就業佣金」的「三金」增收機制,也幫助了很多當地貧困戶實現脫貧。
在豐都恆都農業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基地負責人餘東正在指導員工如何清理、翻新肉牛草料。餘東告訴記者,他家住虎威鎮鳴羊村,原本家裡因病致貧,生活十分拮据,後來通過村支兩委介紹來到了恆都肉牛養殖基地上班。
「最開始對肉牛的養殖是一竅不通的,然後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現在對肉牛的育肥,包括牧草的種植,以及疾病的基礎知識都有一定的掌握了。」
餘東說,在肉牛養殖基地工作了七八年,不僅收入有了保障脫了貧,更多的是學習到了肉牛的養殖技術。如今,餘東的基本工資能夠在六千元左右,「經過這麼多年的工作下來,我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也更好了。」
據了解,恆都農業自成立以來,按照「公司+基地」,「 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多渠道探索扶貧帶貧機制,已帶動6000多戶農戶增收,其中提供直接或間接就業崗位3000多個,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多人。
「我們採取這種扶貧扶志的方式,主要是想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模式,把技術傳授給貧困農戶,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增強他們的造血功能,讓他們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恆都農業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陶五雄說,除了產業扶貧外,公司還積極參與「雨露助學」「青年才俊工程」等社會公益事業,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企業擔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