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行氣止痛】豺皮樟

2021-02-22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m。樹皮灰褐色。葉互生;葉柄長4-6.8cm,密被褐色長柔毛;葉片革質,倒卵狀長圓形,長3-7cm,寬1.5-3cm,先端鈍或短漸尖,上面有光澤,下面帶蒼白色,羽狀脈,側脈每邊6-8條,中脈在下面明顯凸起。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或節間生,總花梗及花梗不明顯;花被片6,長約2cm,有稀疏柔毛;能育雄蕊9,花葯4室,均內向瓣裂。果實球形,直徑約6mm,近無柄,初時紅色,熟時黑色。花期8-9月,果期9-11月。

藥材基源:本品為樟科黃肉楠屬(六駁屬)植物豺皮黃肉楠,以根入藥。

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洗淨陰乾。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灌木叢、疏林或丘陵地帶。分布於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浙江(平陽)。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行氣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痛經,胃痛,腹瀉,水腫。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或泡酒分2次服。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樓梯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溼;利水消腫;活血止痛。主赤白痢疾;高熱驚風;黃疽;風溼痺痛;水腫;淋證;經閉;瘡腫;痄腮;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買麻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散瘀性血;化痰止咳。主風溼痺痛;腰痛;鶴膝風;跌打損傷;潰瘍病出血;慢性氣管炎。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外用:搗敷或搗爛酒炒敷。(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散瘀定痛】羊躑躅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散瘀定痛。用於風溼痺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癬。用法用量:0.6 ~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1、瘧疾:本品1g,嫩松樹梢15g,水煎服。2、瘌痢頭:鮮品擦患處,或曬乾研粉調麻油塗患處。(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匙羹藤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於風溼關節痛,癰癤腫毒,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0.3~1兩,孕婦禁服。1、癰、疽、瘡:本品根30g,金銀花15g,水煎服。2、無名腫毒、溼疹:本品根30g,土茯苓15g,水煎服。(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丁公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用於風溼痺痛,半身不遂,跌扑腫痛。用法用量:煎服,3~6g;或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用藥禁忌: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止痛。主風寒溼痺,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僕損傷。丁公藤風溼藥酒的用法用量: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處。若有腫痛黑瘀,用生薑搗碎炒熱,加入藥酒適量,擦患處。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聞之能「安神益氣」,服之可「祛風除溼」
    古人在介紹松針的藥用價值之時曾說,此物聞之芳香,有「安神益氣」之效,服之散寒,有「祛風除溼」之功,可以說松針的養生價值還是非常值得人們去學習並應用的。《常用中草藥手冊》:松針安神,益氣,解神經衰弱,水腫。從這些中草藥書籍之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松針在安神、祛風、除溼等方面確實有一定的作用。而有關松針的實際用法,則還有更多。
  • 根、葉祛風除溼,行氣活血;果清暑熱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根、葉: 苦、辛,平。 祛風除溼,行氣活血。用於風溼關節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脹,牙痛,跌打損傷,瘡瘍腫毒。 3~4錢,作煎劑或泡酒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中華本草》 果: 苦;涼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清熱、行氣活血】細風輪菜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白喉,咽喉腫痛,腸炎,痢疾,乳腺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過敏性皮炎。用法用量:0.5~2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1、菌痢、腸炎:本品30g,葉下珠(大戟科)、爵床各15g,水煎服。2、膕窩膿腫:鮮品60g,酒、水燉服,渣搗爛外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鬚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止痛,健脾理氣。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疼,跌打損傷,胃痛,小二疳積。用法用量:0.5~1兩。①風溼關節痛、腰腿痛:鮮龍鬚藤60~90g,酒500g浸,每次服1杯,每日2次,或幹根30g水煎服,或加豬腳節1隻水燉服。或者龍鬚藤、骨碎補、南大竹各30g,酌加酒水煎服。
  • 風溼骨病專用藥---三百年老字號,祛風散寒,行氣止痛—妙濟丸
    第一步祛邪:祛風散寒,化溼除痺(把體內的風、寒、溼三邪清除出來);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消除風溼骨病引起的疼痛,修復損傷骨關節);主要用藥:木瓜、續斷、川牛膝、茯苓、土茯苓第一步:活血養血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積液及病變部位炎症,快速達到止痛效果。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山小橘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食。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用藥禁忌:孕婦忌服。1、治黃疸型肝炎:(山小橘)根12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2、治跌打腫痛:用(山小橘)鮮葉搗爛,酒調外敷。
  • 說藥 | 防風草:祛風、除溼、解毒、止痛
    【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解毒、止痛。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或搗敷。用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溼疹。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扁擔杆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除溼。用於小兒疳積,脾虛久瀉,遺精,紅崩,白帶,子宮脫垂,脫肛,風溼關節痛。用法用量: 0.5~1兩;亦可適量浸酒服。1、脾虛食少、小兒疳積:本品全草30g,糯米糰、雞屎藤各15g,廣柑皮9g,水煎服。2、風溼性關節炎:本品根120~150g,浸酒1000g,每次30毫升,每天2次。
  • 鼻炎:有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古籍中稱一粒金丹,能祛風除溼、活血通絡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有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它在估計中被稱為「一粒金丹」,也有人稱它野延胡、土元胡等。它既能祛風除溼又能活血通經絡,它就是中藥材夏天無。對於夏天無這味藥材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甚至連有些中醫學生也不知道,因為它沒有被編寫進中醫學教材之中。
  • 屬木質藤本植物,用於祛風除溼,行氣活血.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藥用部位】為豆科植物龍鬚藤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 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用於風溼疼痛,頭痛,胃痛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溫。 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祛風通絡;溫中止痛;止瀉。主感冒頭身疼痛;風寒溼痺;脘腹冷痛;洩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敷。或提取香茅油,每服數滴。 【運用】 治風寒溼全身疼痛: 香茅一斤。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羊耳菊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祛風消腫,行氣止痛。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神經性頭痛,胃痛,風溼腰腿痛,跌打腫痛,月經不調,白帶,血吸蟲病。用法用量: 0.5~1兩。1.治牙痛、頭痛:羊耳菊根20至30g,水煎去藥渣,加雞蛋(去殼)2個,共煮,飲湯吃蛋。2.治感冒:羊耳菊30g,牡荊葉、仙鶴草各15g,水煎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艾納香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溫中止瀉;活血解毒。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風溼痺痛;寒溼瀉痢;寸白蟲病;毒蛇咬傷;跌打傷痛;癬瘡。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陰虛血熱者慎服。1、腫脹、風溼性關節炎:本品全草、蓖麻葉、石菖蒲,煮水洗。2、跌打損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本品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骨風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清熱解毒;殺蟲。主風溼痺痛;腎虛腰痛;跌打損傷;小腸氣痛;風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癬;蛔蟲病;蟯蟲病及預防流感。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燉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取鮮汁塗搽。1、 治哮喘咳嗽:飛天蠄蟧、陳皮、豬肉煎湯服。2、 治內傷吐血:飛天蠄蟧、豬精肉煎湯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黃皮核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散結消脹。治腹滿,胃痛,疝氣痛。用法用量:煎湯內服,6~12g。1.治胃痛,腹部痙攣性疼痛:黃皮果核三至五錢。水煎服。2.治小兒頭上瘡癤:黃皮果核,水磨塗。3.治百足咬傷:黃皮核,搗爛敷之。(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