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散瘀定痛】羊躑躅

2021-02-07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落葉灌木。幼枝被柔毛和剛毛。葉紙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釐米,先端鈍,有短尖頭,基部楔形,邊緣有睫毛,幼時上面被微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柔毛,有時僅葉脈有毛:葉柄長2-6毫米,被柔毛和疏生剛毛。總狀傘形花序頂生,有9-13花,先花後葉或同放。花梗長1-2.5釐米,被柔毛和剛毛;花萼被柔毛、睫毛和疏生剛毛;花冠漏鬥狀,長4.5釐米,金黃色,內面有深紅色斑點,外面被絨毛,5裂;雄蕊5,花絲中下部被柔毛;子房圓錐狀,被柔毛和剛毛,花柱無毛。蒴果圓柱狀,長2.5-3.5釐米,被柔毛和剛毛。花期3-5月,果期7-8月。

藥材基源: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乾燥花。

採集加工:四、五月花初開時採收,陰乾或曬乾。

生境分布:生於丘陵地帶的灌叢或山脊雜木林下。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歸經:辛,溫;有大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散瘀定痛。用於風溼痺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癬。

用法用量:0.6 ~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1、瘧疾:本品1g,嫩松樹梢15g,水煎服。

2、瘌痢頭:鮮品擦患處,或曬乾研粉調麻油塗患處。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買麻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散瘀性血;化痰止咳。主風溼痺痛;腰痛;鶴膝風;跌打損傷;潰瘍病出血;慢性氣管炎。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外用:搗敷或搗爛酒炒敷。(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行氣止痛】豺皮樟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行氣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痛經,胃痛,腹瀉,水腫。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或泡酒分2次服。(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散瘀、解毒消腫】馬甲子根
    功能主治:具有祛風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疽。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樓梯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溼;利水消腫;活血止痛。主赤白痢疾;高熱驚風;黃疽;風溼痺痛;水腫;淋證;經閉;瘡腫;痄腮;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山小橘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食。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用藥禁忌:孕婦忌服。1、治黃疸型肝炎:(山小橘)根12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2、治跌打腫痛:用(山小橘)鮮葉搗爛,酒調外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骨風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常附有密集的不定根斷痕和大型葉柄痕,每一葉柄痕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4cm,下方有凹陷,邊緣有多數排列緊密的葉跡維管束,中間亦有葉跡維管束散在。質堅硬,斷面常中空,周圍的維管束排成摺疊狀,形成隆起的脊和縱溝。氣微,味苦、澀。來源:本品為桫欏科植物桫欏的莖。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削去堅硬的外皮,曬乾。性味歸經:微苦;平;歸腎;胃;肺經。
  • 祛風除溼,活血散瘀.主治風溼骨痛,腰肌勞損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微辛,溫。祛風除溼,活血散瘀。主治風溼骨痛,跌打扭傷,腰肌勞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丁公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用於風溼痺痛,半身不遂,跌扑腫痛。用法用量:煎服,3~6g;或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用藥禁忌: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止痛。主風寒溼痺,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僕損傷。丁公藤風溼藥酒的用法用量: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處。若有腫痛黑瘀,用生薑搗碎炒熱,加入藥酒適量,擦患處。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艾納香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溫中止瀉;活血解毒。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風溼痺痛;寒溼瀉痢;寸白蟲病;毒蛇咬傷;跌打傷痛;癬瘡。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陰虛血熱者慎服。1、腫脹、風溼性關節炎:本品全草、蓖麻葉、石菖蒲,煮水洗。2、跌打損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本品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鬚藤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止痛,健脾理氣。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疼,跌打損傷,胃痛,小二疳積。用法用量:0.5~1兩。①風溼關節痛、腰腿痛:鮮龍鬚藤60~90g,酒500g浸,每次服1杯,每日2次,或幹根30g水煎服,或加豬腳節1隻水燉服。或者龍鬚藤、骨碎補、南大竹各30g,酌加酒水煎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扁擔杆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除溼。用於小兒疳積,脾虛久瀉,遺精,紅崩,白帶,子宮脫垂,脫肛,風溼關節痛。用法用量: 0.5~1兩;亦可適量浸酒服。1、脾虛食少、小兒疳積:本品全草30g,糯米糰、雞屎藤各15g,廣柑皮9g,水煎服。2、風溼性關節炎:本品根120~150g,浸酒1000g,每次30毫升,每天2次。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赬桐
    功能主治:根:祛風利溼,散瘀消腫。用於風溼骨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肺結核咳嗽,咯血。葉:解毒排膿。外用治疔瘡癤腫。用法用量:根0.3~1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1、偏頭痛:本品葉60g、花椒15g,用酒炒熱,撒於紗布上,外敷痛處。2、風溼骨痛、腰肌勞損:本品鮮根30~60g,水煎服,並用其葉500g,水煎外洗。
  • 中草藥:南蛇藤
    祛風除溼,通經止痛,活血解毒。治牙痛,風溼關節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疝氣痛,小兒驚風,痧症,痢疾等。選方:1、治風溼性筋骨痛、腰痛、關節痛:南蛇藤,凌霄花根各120克,八角楓根60克。白酒半斤,浸七天。每日臨睡前服15克。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毛麝香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散瘀消腫,解毒止癢。用於小兒麻痺初期,受涼腹痛,風溼骨痛。外用跌打損傷,腫痛,癰癤腫毒,黃蜂螫傷,溼疹,蕁麻疹。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① 治哮喘:毛麝香淨葉切絲,配洋金花捲菸吸。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薜荔
    葉二型;營養枝上生不定根,攀援於牆壁或樹上,葉小而薄,葉片卵狀心形,長約2.5cm,膜質,基部稍不對稱,先端漸尖,葉柄很短;繁殖枝上無不定根,葉較大,互生,葉柄長5-10mm;託葉2,披針形,被黃色絲狀毛;葉片厚紙質,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鈍形,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色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網脈蜂窩狀。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收斂止血、散瘀消腫】山黃麻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散瘀消腫。用於跌打瘀腫,外傷出血。用法用量:外用:葉:鮮葉搗爛外敷,或用葉研粉敷患處;根:適量,鮮品搗敷。(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
  • 祛風除溼藥--大風艾
    在親戚養蜂的地方,看到一些大風艾正在開花,這藥我很少用,拍兩張照片回來繼續介紹《梧州地區中草藥》一書裡的草藥種類。大風艾即菊科艾納香屬的艾納香,全草入藥,味辛;微苦;性溫。有祛風除溼;溫中止瀉;活血解毒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風溼痺痛;寒溼瀉痢;寸白蟲病;毒蛇咬傷;跌打傷痛;癬瘡等,在黎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用藥歷史,是一種重要的民間藥物。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牛白藤
    功能主治:根、藤:祛風活絡,消腫止血。用於風溼關節痛,痔瘡出血,瘡癤癰腫,跌打損傷。葉:清熱祛風。用於感冒,肺熱咳嗽,腸炎;外用治溼疹、皮膚瘙癢,帶狀皰疹。性味歸經:甘、淡,涼。歸肺;肝;腎經。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爛外敷。①防治中暑,感冒咳嗽:㈠牛白藤葉制涼茶。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三叉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治咽喉腫痛、風溼骨痛、瘧疾、三叉苦(三椏苦) 黃疸、溼疹、皮炎、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等症。用法用量:根15~50克,葉15~25克。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可與其他主治皮膚的草藥混入水中燒成洗澡水,可治療皮膚病(如具有傳染性的疹、瘡)。也可治療胃病,為三九胃泰重要成分。
  • 青榨槭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入藥還能祛風除溼、散瘀止痛
    青榨槭是一種無患子科的落葉喬木,它廣布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在南嶺也有分布,常生於500-1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