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真的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友好方式嗎,本文給...

2021-01-10 騰訊網

現在多數年輕父母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相處模式,根本原因肯定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更加追求家庭關係的和睦和情感的表達,另一個方面也是對孩子教育的逐漸重視,無論是情感教育還是知識教育,年輕的父母們總希望能夠給孩子們最好的。而「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就逐漸形成一股風潮。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幫助嗎?

先來說說「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這種做法的益處。首先,年輕父母們大多數是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一直敞開心扉地和父母溝通交流,即使經歷青春期,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讓不少國內的父母看到國外家長的這種育兒方式,相處過程輕鬆愉悅,感覺效果十分良好。另外,「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的相處模式,與傳統的「長幼有序」的教育理念有極大的差異,看似能更好地迎合當下年輕有活力的社會環境。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一面是好,那麼另一面呢?

一、 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秘密,使得孩子缺少獨立思考空間。

如果說,知識是父母和老師傳授的,那麼思考則是孩子需要獨立完成的。即使人們常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但必須承認的是,孩子依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較於成年人的思維系統來說,孩子的思維系統是不健全的,是需要他個人對事物進行獨立思考後,去完善的。但如果長時間受到父母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會弱化孩子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轉而接受父母已經給出的定論,少了一些個人思考的過程,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畢竟人之所以在其他生物中顯得高級且獨立,正是多了思考這一過程。

二、 國內外傳統文化的差異,導致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出現差異。

在中國,從孩子剛記事起,大多數父母就會教導孩子,懂禮貌守規矩、尊老愛幼,長幼有序,這是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於長幼的角色,會分得明明白白。而在國外,他們大多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不用刻意保持距離,這是他們傳統的教育方式。不用評判誰對誰錯,誰好誰壞,這只是傳統文化的差異。所以在「和孩子做最好的朋友」這點上,顯然,沒那麼容易和國內的傳統文化相融合。

三、 社會環境不同,父母角色的定位也不同,與孩子需要保持的距離也就不一樣。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國外的小孩在家時可以直呼父母的姓氏,未來上班可以直呼上司的姓氏,國內可以這樣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便少數家庭的父母思想開放,允許孩子直呼自己的姓名,但是日後工作了,對上司肯定是不能直呼姓名的。但如果國內的孩子從小被父母教導「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那麼他在上下長幼這一方面的理解,絕對是欠缺的,因為他將自己和父母的身份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確實人生而平等,但他缺少了對父母這一身份的認識,將其與朋友的身份混淆,其實是有悖於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肯定會不利於日後工作中,和上司的相處。說的更加直觀一點,中國的社會環境是缺少培養「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土壤的。

以上就是小編個人對於「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並不是讓年輕父母們在教導孩子方面,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只是和孩子的相處一定要留有界限,即讓他們感覺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也要留給他們足夠獨立的思考空間,始終秉持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長幼有序。對於教導孩子上,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和看法。

相關焦點

  •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家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咋聽之下,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沒錯,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便是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遇到一個特別睿智的園長奶奶,雖然她年事已高,但特別有親和力,特別有智慧,在一次交談中她談到了與孩子的相處方式。那次談話距今已達十餘年,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了,但其中有一句話記得特別清楚——「我們在跟寶貝相處的時候,不要只把寶貝當一個小孩子,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和我們平起平坐的人。」
  • 離婚後頻繁見孩子好嗎?離婚後最好的相處方式
    一、如果離婚後頻繁見孩子好嗎如果兩個人已經離婚了,那麼如果有孩子肯定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影響。因為孩子最不希望的就是父母離婚,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不要讓孩子知道這一切。那麼在離婚之後也不要頻繁地去見孩子,保持正常的狀態就可以。
  • 《親愛的安德烈》: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可以是有聲的
    當孩子問你:「我或將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失望」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了。很多人或許在聽到「平庸」一詞的時候就很生氣了。「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不就是想讓你出人頭地,讓你生活的更好嗎?你怎麼能平庸了。」但這是當代作家龍應臺的答覆。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
  • 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原來學生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自從上學後,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父母朝夕相處過,之前「母慈子孝」的感受,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相處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之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
  • 滋養,是父母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活出最好的樣子
    」孩子們需要的是親戚,而不是老師。孩子們現在真的是新人了。這些話直截了當、透明,令人震驚。就像心理學家兼作家陳鬱·安寫的《養育父母和孩子:讓孩子過得最好》一書中的女兒一樣,孩子說:「爸爸,我知道你很好。
  • 會玩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為了見女兒一面,容易嗎!」這樣有趣的爸爸,願意加入孩子的世界,與孩子調到同一頻道,一起遊戲,一起做事,一起感受單純的快樂。有這樣的父母陪伴,哪個孩子會不喜歡!網上有位爸爸為了教育孩子,竟然買了許多衣服。
  • 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
    禮物,作為節日裡不可缺少的一項,不僅成人需要,孩子更是渴望得到。送給他們的禮物是具體的,是可見可摸的,這樣他們才能感受收到禮物時的快樂。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再送給孩子一份更驚喜的禮物,那就是我們的陪伴和愛護。孩童時代,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陪伴左右。現在留守兒童確實很多,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會說:出去掙錢也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們也願意和爺爺奶奶待在家裡。
  • 孩子的拖沓和任性,和父母有關
    作者:凰  來源:心理嚴選(satirxinli)01拖沓和任性,其實是一件事前些日子,嫂子和我聊天時,說侄子每天做作業都做到特別晚,經常超過十點都沒能睡。我當時就震驚了,現在的小學生作業有這麼多嗎?「不,是因為那孩子做事太拖沓了!」
  •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最好的禮物,而柔聲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剛和樓上說完的那兩天挺好的,但是第三天,不知道他們家在幹什麼,又時不時的發出咣當咣當的聲響,於是,在某天,我家寶寶被吵醒三次後,我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上去和樓上吵了一架,後來在鄰居的勸說下,和平解決,當然了,也由於這件事情的發生,我們也成為了好鄰居,好朋友。
  • 為什麼孩子跟父母相處如此痛苦
    導讀:如今這家庭中有兩塊「夾心餅乾」,第一塊是婆媳之間夾著一個兒子,第二塊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夾著一個自己,是甜是苦,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面對不成熟的父母,是不是只能憤怒?很多成人跟自己的父母吵架,其實只是大小孩跟老小孩的爭執。
  • 父母和孩子的代溝是一輩子 (The Generation Gap )
    比如,像這樣,下班和我出來喝點東西,聽聽歌,在媽媽眼中,似乎就是放蕩不拘不自愛了……        我心想,難道我們真的到了第二輪叛逆期到來的時間段?我和我老媽也是相愛相殺,和父母的矛盾就是大大小小的吵,吵到懷疑人生,接著就累覺不愛注孤生的feel,原來不止我一個神經病。父母不理解我們的累。
  • 不佔便宜,是與朋友相處最好的方式
    「暑假要到了,反正你放假沒什麼事,幫我的孩子補補課吧。」......每次遇到這種自以為聰明,本著朋友不用才不用,便宜不佔白不佔的朋友,我真的覺得很煩,能找別人幫忙的事情,絕不自己花錢,甚至你秉著幫忙的心幫助她了,做得不好了,他還要來怪你。無視朋友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不管走到哪裡都想著要麻煩別人,把朋友當成了可以免費佔用的資源。
  • 千萬別和孩子「鬥智鬥勇」!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對手」
    家長們和孩子「鬥智鬥勇」,終極目標總歸是「贏」,也就是家長要贏得話語權甚至是支配權,從而讓孩子敗下陣去。然而,這會是理想的親子相處模式嗎?父母子女相處一場,對家長對孩子來說都很不易,我們需要獲得彼此之間的理解、尊重、包容和體諒,而這絕非是能在「鬥智鬥勇」中實現的。
  • 《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丨新成年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尺度
    文丨易小星見過很多男人吐槽家中的子女和父母的關係類似這樣:「爸,我媽呢?」這句話是自己和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及至長大成人的孩子紛紛離開家門,去外面求學或者謀生,我們本以為可能算是孩子成人的標誌,以後就是父母得體推出孩子生活的時候了。
  • 父母用攝像頭監控孩子上熱搜:傷害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剝奪...
    而「大學」期間,父母依舊那麼嚴厲,不準她談戀愛,不準她化妝,不準和朋友出去玩,不準上專業課以外的興趣班。紙總是包不住火的,謊言拆穿後,父母沒收了她的手機電腦,查她的聊天記錄,完全監控著她的生活。高壓教育,真的是為孩子好嗎家長們每每用起「都是為你好」這一藉口時,書單君其實從來都不懷疑他們的真誠。
  • 你會與朋友相處嗎?和朋友相處的秘訣是什麼?本文告訴你
    我們都有自己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和朋友相處,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討論:和朋友相處的秘訣是什麼?2.分類整理小組意見,有條理地匯報他們都是好朋友嗎?用自己的記錄方式標記,並為「朋友相處的秘訣」提幾條寶貴的意見。朋友相處的秘訣:(1)和朋友相處應該相互尊重,給予朋友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
  • 如何維護孩子自尊心,又不讓孩子成玻璃心?父母應尊重和理解孩子
    有人問,為啥不到校園裡接孩子呢?爸爸說:「怕其他同學看到了,傷了女兒的自尊」。爸爸的這番話讓人覺得既暖心又心酸,他是如此體貼孩子的情緒,可是他這樣做真的就能幫助孩子維護自尊心嗎?今天,我們就來與大家聊一聊孩子自尊的問題。什麼是自尊心?自尊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 這三個時刻,最好不要和異性的朋友聯絡,後果得不償失?
    這樣的友誼關係也許在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定位和認定,異性之間純粹的友誼在有些人的心裡是存在的,也是被認定。只不過人都是感情動物,難免會因為長時間的相處等原因對一個人產生不一樣的情感,就像原本是陌生的兩個人都會成為關係密切的愛人,那和異性的朋友之間,也不是沒有發生情愫的可能。異性的朋友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如同知己,卻少於戀人。
  • 原生家庭父母的情緒,往往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命運
    父母學會情緒管理很重要,孩子不是出氣筒,與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這一點特別重要。 最近這段時間家裡發生很多事情,壓力也比較大,我個人感覺處理起來也比較棘手於是整天都有點情緒。情緒沒有得到宣洩就這樣一直在體內醞釀著,不知不覺間孩子成了我情緒的載體。整個家庭氛圍都變得有點微妙了,她們都小心翼翼怕把我點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