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數年輕父母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相處模式,根本原因肯定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更加追求家庭關係的和睦和情感的表達,另一個方面也是對孩子教育的逐漸重視,無論是情感教育還是知識教育,年輕的父母們總希望能夠給孩子們最好的。而「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就逐漸形成一股風潮。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幫助嗎?
先來說說「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這種做法的益處。首先,年輕父母們大多數是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一直敞開心扉地和父母溝通交流,即使經歷青春期,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讓不少國內的父母看到國外家長的這種育兒方式,相處過程輕鬆愉悅,感覺效果十分良好。另外,「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的相處模式,與傳統的「長幼有序」的教育理念有極大的差異,看似能更好地迎合當下年輕有活力的社會環境。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一面是好,那麼另一面呢?
一、 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秘密,使得孩子缺少獨立思考空間。
如果說,知識是父母和老師傳授的,那麼思考則是孩子需要獨立完成的。即使人們常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但必須承認的是,孩子依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較於成年人的思維系統來說,孩子的思維系統是不健全的,是需要他個人對事物進行獨立思考後,去完善的。但如果長時間受到父母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會弱化孩子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轉而接受父母已經給出的定論,少了一些個人思考的過程,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畢竟人之所以在其他生物中顯得高級且獨立,正是多了思考這一過程。
二、 國內外傳統文化的差異,導致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出現差異。
在中國,從孩子剛記事起,大多數父母就會教導孩子,懂禮貌守規矩、尊老愛幼,長幼有序,這是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於長幼的角色,會分得明明白白。而在國外,他們大多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不用刻意保持距離,這是他們傳統的教育方式。不用評判誰對誰錯,誰好誰壞,這只是傳統文化的差異。所以在「和孩子做最好的朋友」這點上,顯然,沒那麼容易和國內的傳統文化相融合。
三、 社會環境不同,父母角色的定位也不同,與孩子需要保持的距離也就不一樣。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國外的小孩在家時可以直呼父母的姓氏,未來上班可以直呼上司的姓氏,國內可以這樣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便少數家庭的父母思想開放,允許孩子直呼自己的姓名,但是日後工作了,對上司肯定是不能直呼姓名的。但如果國內的孩子從小被父母教導「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那麼他在上下長幼這一方面的理解,絕對是欠缺的,因為他將自己和父母的身份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確實人生而平等,但他缺少了對父母這一身份的認識,將其與朋友的身份混淆,其實是有悖於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肯定會不利於日後工作中,和上司的相處。說的更加直觀一點,中國的社會環境是缺少培養「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土壤的。
以上就是小編個人對於「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並不是讓年輕父母們在教導孩子方面,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只是和孩子的相處一定要留有界限,即讓他們感覺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也要留給他們足夠獨立的思考空間,始終秉持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長幼有序。對於教導孩子上,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