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可以是有聲的

2021-01-14 慕芷伊

嗨!我是燕子,您是不是很久沒看書了,或是忙於工作之不能,亦或是不知道看什麼,那關注我吧!我們一起讀好書。

當孩子問你:「我或將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失望」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了。

很多人或許在聽到「平庸」一詞的時候就很生氣了。

「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不就是想讓你出人頭地,讓你生活的更好嗎?你怎麼能平庸了。」

但這是當代作家龍應臺的答覆。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是為了你自己,是為了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能夠有相對的自由。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女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整整36封。

十八歲她發現孩子和自己想得越來越不一樣,她想知道孩子的十八歲究竟是怎樣的,便和安德烈約定做一個周刊,以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

在信的後邊他們會附上一些讀者的來信。

很多媽媽都講特別羨慕他們,彼此之間可以如此坦誠的交流。

在中國,十八歲是多少父母和孩子的噩夢。

十八歲是許多孩子高中畢業即將上大學的時候。

也是父母和孩子越走越遠的開端。

高中畢業,大學讀什麼專業,孩子和父母總是有不同的意見,要不就是孩子固執己見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生氣,要不就是聽了父母的意見,孩子悶悶不樂。

大學畢業,該選什麼工作,去哪個城市,又是一個分歧點,就看誰先妥協。

裡邊有一篇讀者的來信,他這麼說:

對,你挑的朋友,你選修的科目,都要給他們預先批准。細緻到你擺放私人物品的方法,他們都要管,都要依他們的方法。在父母的管轄之下,孩子是失去了自己,幹什麼也是錯的,於是,你不敢去做選擇,於是你不敢獨立,於是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喜歡的是什麼。 最痛苦的是,你不是不愛你的父母。你知道他們很愛你,但那種愛裡,沒有自由,沒有尊重,沒有犯錯的空間。

而他已經三十二歲。

你會發現,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即使孩子五十歲了也還是「孩子」,是孩子就得聽長輩的話。

雙方的較量中,一個想控制,一個想脫離控制,結果就是,關係越來越遠,交流越來越少。

更不要說一起討論生活,討論感情了。

可是在安德烈和母親的相處中,他會告訴媽媽自己失戀了,也會告訴媽媽他對某個地方的感受,還會和媽媽談自己對將來的困惑。

而從媽媽的回信中,你可以看到所有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擔心,但也可以看到那種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不應該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更多的是兩個個體的相互關聯。

孩子是會長大的,就如她在另一本《目送》裡說的一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如果你正在迷茫如何和孩子相處,那就看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吧!

它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心得。

相關焦點

  • 聆聽:姚錫娟朗誦龍應臺名篇《 親愛的安德烈》
    記者:《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親子相處的「教育手冊」嗎?  龍應臺:我覺得完全不是。它倒是可以叫做一個母親的「傷心筆記」。裡面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在挫敗中如何試著去跟一個成長中的兒子相處,如何去了解他這一代人。我邊做邊跌倒,邊跌倒邊做,是一個飽受挫折的過程。
  • 《親愛的安德烈》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我結束臺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生了。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
  • 讀書 龍應臺 · 親愛的安德烈
    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所謂「社會精英」同時請出我們的父母去國家劇院看戲,在水晶燈下、紅地毯上被我們緊緊牽著手蹣跚行走的,會有一大片都是年老的蕉農、攤販、漁民、工人的臉孔──那是備受艱苦和辛酸的極其樸拙的臉孔。他們或者羞怯侷促,或者突然說話,聲音大得使人側目,和身邊那優遊從容、洞悉世事的中年兒女,是兩個階級、兩個世界的人。提摩你的20歲,落在21世紀初。
  • 正版包郵】龍應臺人生三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序言——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我結束臺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生了。
  • 龍應臺:做父母的有效期,不該偷懶那十年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在一樣大。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一個中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鬆地描繪出來。
  • 安德烈·波切利《致親愛的你》,如此溫暖,如此美妙!
    安德烈·波切利《A Te致親愛的你》 歌詞大意▼ Sai perche 你知道,為何
  • 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真的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友好方式嗎,本文給...
    現在多數年輕父母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相處模式,根本原因肯定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更加追求家庭關係的和睦和情感的表達,另一個方面也是對孩子教育的逐漸重視,無論是情感教育還是知識教育,年輕的父母們總希望能夠給孩子們最好的。而「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就逐漸形成一股風潮。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幫助嗎?
  • 【有聲夜讀】父母在,不關機
    我也可以想辦法,比如聯繫鄰居,或是聯繫醫院去急救。現在,交通方便,我可以馬上回去。很多病症,時間就是生命,早一分鐘,就多一分安全把握。總不能因為有人打擾你,你就連父母的事都不管吧。被擾事小,父母事大。」   父母在,不關機。聽了老徐一席話,從此,我夜裡也不關機了,手機24小時都開著,保持電話暢通狀態。
  •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家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咋聽之下,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沒錯,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便是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遇到一個特別睿智的園長奶奶,雖然她年事已高,但特別有親和力,特別有智慧,在一次交談中她談到了與孩子的相處方式。那次談話距今已達十餘年,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了,但其中有一句話記得特別清楚——「我們在跟寶貝相處的時候,不要只把寶貝當一個小孩子,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和我們平起平坐的人。」
  • 理工朗讀者 | 《親愛的安德烈》
    安德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你將來想做什麼」,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你們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於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太害怕,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
  • 為什麼孩子跟父母相處如此痛苦
    導讀:如今這家庭中有兩塊「夾心餅乾」,第一塊是婆媳之間夾著一個兒子,第二塊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夾著一個自己,是甜是苦,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面對不成熟的父母,是不是只能憤怒?很多成人跟自己的父母吵架,其實只是大小孩跟老小孩的爭執。
  • 你也可以稱自己為親愛的
    《親愛的自己》很流行,但我還沒看過這部戲,我對劇情也一點都不了解,我只是喜歡這個名字親愛的自己。從小,我們就學會說親愛的父母,親愛的老師;長大後來說親愛的同學,親愛的朋友;結婚後叫親愛的老公,親愛的寶貝,但是卻沒有人教我們叫親愛的。
  • 父母的調和劑 範丞丞《親愛的請放鬆》分享童年勸架「絕招」
    父母吵架影響兒女最大的時期就是兒女們的童年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三觀還沒有建立,因此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調查研究顯示:夫妻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相比較來看,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聯繫或許影響一生。"
  • 有聲繪本:《奇怪的一天》(世界之大,奇奇怪怪)
    Hi,大家好,我是多多繪本,育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親愛的小朋友們,故事有兩條線索:一 、男孩傑克如何因為等不到期待中的獲獎信件而感到失望和懊惱的散步過程。二、除了跟隨著一臉沮喪的傑克繞行了一圈之外,我們更見證了郵差在試圖追回信件的過程中所引發的各種「事故」,以及步行經過其間的傑克無意之中恰好做出的補救行為。感受美,發現愛,啟迪智慧。孩子,我要給你最好的成長。
  • 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原來學生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自從上學後,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父母朝夕相處過,之前「母慈子孝」的感受,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相處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之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
  • 用心機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用「心機」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1.青春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的感覺就是從孩子今年暑假變聲期開始的。青春期以後,不管以前親子關係有多好,都不再依戀父母。作為父母,我們只能選擇相信孩子,就算是孩子錯了,也不能去強求去爭論,不如讓他在自我成長中去調整。3.今年熊孩子手機設置了密碼,別人不能碰。有時候刷手機。雖然不知道他在刷什麼,但我選擇視而不見。非必要情況,不進他房間,就是進去一會兒找個話說,也做到人走關門。就這麼幾年過渡期,適應了就習慣了。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面對年老父母的許多令人費解的行為和言語,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很無奈的,而伴隨著每一次的不歡而散,更多的是難以自控的負疚感和無力感……可當我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裡讀到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這句話時,忽然間有種鬆口氣的感覺。
  • 疫情宅家的「悠長假期」,父母怎麼和孩子相處?做到這3點就夠了
    一場疫情,給每個家庭都帶來了巨大考驗;和孩子相處時間變長,家長除了要忙工作,還要忙孩子一天的學習生活,以前親子間的很多問題,在特殊時期就更加凸顯了。雖然最近有些孩子開始慢慢復學了,但還是有很多父母選擇繼續讓孩子留在家裡。那麼,怎麼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和父母作伴的「悠長假期」呢?
  • 和孩子講道理沒用怎麼辦?聰明父母的套路教育法,讓孩子心服口服
    第一點,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父母會尊重自己的想法。第二點,讓孩子自己親自經歷,自己承擔後果,父母不僅能達到目的,還省了一番說教。這個過程能讓孩子更具責任心,更具實踐能力,可以讓孩子明白實踐才能出真知。②旁敲側擊的方式孩子的自尊心都是比較強的,心思比較細膩。
  • 運動與不運動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差距很大,應引起父母的重視
    前不久,網絡上流傳著一段很火的視頻,內容是湖南長沙的一對父母,在暑假期間,要求家裡9歲的兒子每天都要玩夠2個小時,否則就不能寫作業。暑假裡大家都報班學習,這對父母不僅不給孩子報任何學習班,還強迫孩子出去參加戶外活動,實在是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