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燕子,您是不是很久沒看書了,或是忙於工作之不能,亦或是不知道看什麼,那關注我吧!我們一起讀好書。
當孩子問你:「我或將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失望」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了。
很多人或許在聽到「平庸」一詞的時候就很生氣了。
「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不就是想讓你出人頭地,讓你生活的更好嗎?你怎麼能平庸了。」
但這是當代作家龍應臺的答覆。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是為了你自己,是為了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能夠有相對的自由。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女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整整36封。
十八歲她發現孩子和自己想得越來越不一樣,她想知道孩子的十八歲究竟是怎樣的,便和安德烈約定做一個周刊,以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
在信的後邊他們會附上一些讀者的來信。
很多媽媽都講特別羨慕他們,彼此之間可以如此坦誠的交流。
在中國,十八歲是多少父母和孩子的噩夢。
十八歲是許多孩子高中畢業即將上大學的時候。
也是父母和孩子越走越遠的開端。
高中畢業,大學讀什麼專業,孩子和父母總是有不同的意見,要不就是孩子固執己見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生氣,要不就是聽了父母的意見,孩子悶悶不樂。
大學畢業,該選什麼工作,去哪個城市,又是一個分歧點,就看誰先妥協。
裡邊有一篇讀者的來信,他這麼說:
對,你挑的朋友,你選修的科目,都要給他們預先批准。細緻到你擺放私人物品的方法,他們都要管,都要依他們的方法。在父母的管轄之下,孩子是失去了自己,幹什麼也是錯的,於是,你不敢去做選擇,於是你不敢獨立,於是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喜歡的是什麼。 最痛苦的是,你不是不愛你的父母。你知道他們很愛你,但那種愛裡,沒有自由,沒有尊重,沒有犯錯的空間。
而他已經三十二歲。
你會發現,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即使孩子五十歲了也還是「孩子」,是孩子就得聽長輩的話。
雙方的較量中,一個想控制,一個想脫離控制,結果就是,關係越來越遠,交流越來越少。
更不要說一起討論生活,討論感情了。
可是在安德烈和母親的相處中,他會告訴媽媽自己失戀了,也會告訴媽媽他對某個地方的感受,還會和媽媽談自己對將來的困惑。
而從媽媽的回信中,你可以看到所有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擔心,但也可以看到那種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不應該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更多的是兩個個體的相互關聯。
孩子是會長大的,就如她在另一本《目送》裡說的一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如果你正在迷茫如何和孩子相處,那就看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吧!
它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