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新華社報導「法國香水出廠成本不及售價兩成」的新聞瞬速登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或許很多人都在疑惑,香水的成本不足售價15%,那剩下的巨大的利潤到誰的手上了呢?
一般香水品牌商對香水的成本採取閉口不提的方式,就算被問到也只是含糊其辭地用「原料昂貴、製作工藝複雜、浪漫感人品牌故事的背後價值」等來回應消費者。
但巴黎高等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指出,歐洲法規禁用多種天然芳香原料,香水原料多是合成的,所以原料價格昂貴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新聞還指出,香水的成本佔售價的15%,廣告營銷費用佔25%,剩下60%的利潤就進入了分銷商、零售商和製作商的口袋裡。如此可觀的利潤,怪不得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都推出香水系列來搶佔市場份額。
現在法國比較出名的香水品牌有香奈兒、迪奧、蘭蔻、紀梵希、希思黎、嬌蘭等等,它們用獨特的設計和味道,迅速佔領年輕消費者的心智。對於奢侈品牌幾萬塊的箱包、服飾來說,香水的價格還是比較親民的。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教授迪奧娜表示,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購買大牌香水是為了滿足使用奢侈品的夢想。
香水商家在宣傳產品時,通常會採用「用了這款香水就是實現你的夢想」的概念,比如香奈兒的廣告是「不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而迪奧香水的廣告是「黃金顯得冰冷,鑽石缺乏了生機,豪華轎車也不夠吸引,不要造作,感受真實的奢華,唯有,迪奧真我香水」,看到這樣的廣告,女性很少不會心動的。
商家善於把「浪漫的嗅覺氣味置於藝術品般精緻的瓶子中」,光是看上去就非常地吸引人,人們對美的追求永遠是無窮無盡的。人們常認為香水是美的化身,香水追求的就是一種迷霧般神秘的氛圍,使用香水的人會用心去營造一個夢幻般的意境,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讓自己的優雅 更迷人、讓自己的清純雋永。
人是有欲望的,對生活自我的追求是永不止境的,在七八十年代是為了溫飽,解決溫飽問題後就會追求小康,達到小康水平後,就會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升華,對於香水的需求亦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雖然法國香水出廠成本不及售價兩成,但這一屆的大部分網友是非常理性的,表示願意為品牌的價值買單。網友評論說,在每一瓶香水的背後,都蘊含著調香師的心血,這是用金錢不能衡量的,在無數次的研究中,失敗的成本也得計算進去。再何況這是奢侈品,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有經濟能力的人才去購買。
奢侈品對於人們來說就是名流階層人們的生活元素,是通往上層社會的入場券。女孩們可以攢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奢侈品包包,表示買的不是奢侈品,而是關於人們對於更高生活品質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