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拼多多要搞金融了?
近日,一項名為「多多錢包」的新功能悄悄出現在了拼多多的訂單界面上,用更新到最新版APP即可看到。
為了寫這篇文章,小刀還專門用朋友的手機下了一個拼多多.....
當小刀點擊開通多多錢包時,界面會提示「多多錢包是拼多多官方推出的支付服務,帳戶餘額可以0手續費提現到銀行卡,除此外還可以享受支付隨機立減或返現、最高100元等專屬優惠活動。」
當然還有用戶關心的帳戶資金安全問題,多多錢包也將提供100萬損失賠付。
小刀試用後發現,多多錢包暫時只支持10個銀行,但卻不支持我們的「宇宙第一大行」工行和四大行之一的農行。
只是有一點還是好的,那就是在綁卡過程中,如用戶不想輸入卡號或者記不住卡號,可以選擇下面對應的銀行,然後輸入手機號碼驗證也能開通快捷支付。
開通成功之後,拼多多所有的服務都可以通過多多錢包進行支付,包括拼多多才入局的「多多買菜」。
不過目前多多錢包只是起步階段,暫時只有提現和充值等基礎功能。總的來說,多多錢包的界面簡潔,操作簡單,用戶體驗還是挺不錯的。
但剛進軍生鮮市場的拼多多,為何又要開始搞金融?
還記得拼多多創始人黃錚,曾在2019年3月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說過:「……拼多多不想太早做變現,也不想過早地提供金融服務,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集中精力,關注原本的戰略。」
如今時間過去了不到兩年,拼多多就悄悄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多多錢包,可謂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啊!
不過仔細想來,這也並不意外。
成立於2015年的拼多多,依靠著社交電商的病毒傳播模式迅速佔領下沉市場,成為電商行業中的一批黑馬。
截止2020年Q3,拼多多12個月內GMV達到14576億元,年活躍用戶達到7.3億。
有了用戶基礎,那如何才能節省更多的成本,打造交易閉環呢?
當然就是自建支付系統和物流系統。
但從2017年起,第三方支付不再被允許與銀行直連,清算業務將由網聯平臺統一完成,這也意味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就此暫停。
暫停就暫停吧,至少拼多多還可以委託平安銀行進行資金託管和結算。
但後來央行對於電商平臺「二次清算」模式的規定,為拼多多這種委託行為澆下一盆冷水。
規定提出要全面檢查持證機構為無證機構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違規行為。這就意味著委託銀行這種方式將不再可取。
自己無法獲取支付牌照,委託模式又存在太大的風險,那應該怎麼辦?
不如學其他公司一樣收購有牌照的公司吧,比如京東、美團和小米。
於是在今年1月,拼多多出資6083萬元入股了和螞蟻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首批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付費通,這才將支付牌照「收入囊中」。
至於物流系統,可能拼多多已經在路上了......
除了打造交易閉環,新推出的多多錢包,還給拼多多帶來了什麼?
那就是省錢。
以往,拼多多上接入的是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渠道。為了覆蓋服務成本,這些第三方支付渠道會向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臺收取一筆高額的「通道費」。
而用戶的錢從第三方支付渠道「經過」是銀行提供的服務,所以銀行對此也會收取0.2%-0.5%的費用。
據財報顯示,2019年拼多多成交額突破萬億大關,全年GMV達人民幣10066億元。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12個月裡,拼多多GMV達到1.46萬億美元。
面對超萬億的交易額,可想而知拼多多每年要支付多少通道費。
所以,省錢成為了多多錢包又一大定位。
很多人很關心多多錢包的入局,能否撼動支付寶的地位?
小刀覺得短期內是不行的。
眾所周知,目前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壟斷。
為了打破這種壟斷局面,巨頭開始爭先進軍金融領域。前有字節跳動拿下「年輕人的第一張支付牌照」,後有滴滴支付業務日訂單突破百萬......
如今,拼多多也開始了自建支付系統。
今年9月份,拼多多還拿下2021年春晚獨家紅包互動權,可見其在支付領域蓄謀已久。
但剛起步的多多錢包更像是拼多多的「自救」措施,短時間內還無法動搖支付寶的地位。
只是,如今的支付寶已不再是當年刺激經濟的推手,而是變成了誘導消費與過度消費的代名詞。
這對於拼多多來說,或許是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