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有個「楊志賣刀」的情節。
卻說牛二搶到楊志面前,就手裡把那口寶刀扯將出來,問道:「漢子,你這刀要賣幾錢?」楊志道:「祖上留下寶刀,要賣三千貫。」牛二喝道:「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鳥刀有甚好處,叫做寶刀!」楊志道:「洒家的須不是店上賣的白鐵刀,這是寶刀。」牛二道:「怎的喚做寶刀?」楊志道:「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捲;第二件,吹毛得過;第三件,殺人刀上沒血。」牛二道:「你敢剁銅錢麼?」楊志道:「你便將來剁與你看。」
牛二便去州橋下香椒鋪裡討了二十文當三錢,一垛兒將來放在州橋欄幹上,叫楊志道:「漢子,你若剁得開時,我還你三千貫。」那時看的人,雖然不敢近前,向遠遠地圍住瞭望。楊志道:「這個直得甚麼?」把衣袖捲起,拿刀在手,看的較準,只一刀,把銅錢剁做兩半,眾人都喝彩......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在牛兒的百般纏賴之下,楊志不得已將其殺死,在水泊梁山落草為寇。
而今天與大家探討的不是楊志如何落草的問題,而是他手中的那把寶刀。眾所周知,中國有一詞彙「削鐵如泥」,形容兵器十分鋒利,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而在其它古代文學作品中,「削鐵如泥」這個詞彙也多次被提及,如明代範受益《尋親記》中說道:「純鋼打就;久煉成之;斬人無血;削鐵如泥」。是故,我們今天形容一把刀劍的鋒利度,用得最多的也是「削鐵如泥」、「吹毛斷髮」這樣的詞彙。
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不可避免的帶有誇張性,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刀劍真的可以削鐵如泥嗎?
我們先來看一些現代龍泉鑄劍師以古法鑄造的刀劍的性能測試動圖。
砍鐵絲,砍鋼筋都不在話下,那麼,這是否就間接說明了刀劍削鐵如泥是真的呢?
非也,首先,削鐵如泥這個詞語,是對寶刀寶劍鋒利度的一個誇張的形容,表示刀劍切削鐵像切泥一樣的容易,這個詞本身是有誇張的成分,類似於"一日上樹能千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等。刀劍本身就是由鋼鐵製成,縱然經過淬火等工序來提高硬度,但實際上比原料鐵硬度也高不了多少,兩者硬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不會出現一方碾壓另一方的情況,而「削鐵如泥」正是一個碾壓性的詞彙。
上圖砍鋼筋的寶劍刃角開的比較大
所以,刀劍確實可以砍鐵,但只局限於鐵絲、細鋼筋或者薄鐵片這樣的「鐵」,而不是一整個的鐵塊。我們仔細看上面的動圖,會發現那把砍鋼筋的寶劍其實刃口開的比較大,刃角足夠大,不管你是50HRC還是70HRC都能砍鐵無傷。但是,但是刃角大就意味著一個問題,不鋒利,刃角過大的刀劍是沒什麼殺傷力的;而刃角越小則越鋒利,譬如剃鬚刀片,輕輕一割,就會留下很深的傷口,血流不止,但是如果用刃角小的刀劍去砍鐵,必然會對刃口造成很大的傷害。
上圖劈草蓆的康熙戰刀刃角開的比較小
綜上所述,刀劍可以削鐵如泥是古人誇張的說法,刀劍可以砍鐵,但是是在犧牲鋒利度的前提下,而沒有鋒利度的刀劍,也就損失了殺傷力,也就失去了它作為刀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