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冷兵器中劍不算最出色的,但它是最經常被人們用到的,尤其是在作戰的時候,再加上劍本身就很鋒利的緣故,所以劍在古代中的人氣是最高的。所以古代的劍不在少數,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龍泉寶劍,還有幹將莫邪和三國時期的趙雲的青虹劍,這都是寶劍中的佼佼者。
而在現代有一個詞是「削鐵如泥」,就是專門用來形容寶劍鋒利程度的,所以這四個字也是對劍最高的評價。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古代時期造劍的時候材料肯定沒有現代好,那麼為何在當時要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寶劍的鋒利程度呢?
實際上這裡的確有著誇張的成分,在歷史學家經過考察之後,發現了「削鐵如泥」的真實性,不過很多時候劍能做到的事情,就算是菜刀也是可以做到的。這裡就會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古人們所說的「鐵」和今天的鐵是兩回事,古時候的鍛造工藝有限,所以跟現代的金屬硬度根本沒有辦法相比。
古代的鐵並不是一種金屬,而是包括質地柔軟的金、銀、銅,正常的鐵的莫氏度在4.5左右,但銀和銅只有2.5。在名著《水滸傳》中提到的楊志在汴京街頭賣刀,為了更好地展示刀的鋒利性,他就將六枚銅錢摞起來砍了下去。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工藝博覽會上,還有人用鐵劍來復原當時這個場景。
由於古代時候的工藝不如現代,而在當時用的大部分都是熟鐵,但鑄造寶劍的時候就需要精心的打磨,千錘百鍊才能出來效果。有一些所謂的精鐵就是生鐵,相當於現代人拿菜刀去砍老式的自來水管那樣。綜上所述古人用削鐵如泥來形容寶劍,其實並不是劍本身的問題而是鐵的問題。如果他們可以碰一下現代的鋼鐵的話,誰究竟是王者當然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