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鐵如泥,吹毛即斷」的刀真的存在嗎?

2020-12-13 中國科普博覽

大家一定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古代的刀具非常鋒利,只是製造技術已經失傳,我們再也做不出這麼厲害的刀了。」

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真有這麼牛,現代技術都無法複製嗎?

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無法複製?

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以大馬士革刀為例,在古代,大馬士革刀是上等的刀具。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到大約1750年,它都是頂級刀劍的代表。然而,大約從1750年開始,高檔的大馬士革刀劍逐漸從市面上消失了。到19世紀早期,就連品質較低的產品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士革刀的「失傳」。

關於它的失傳原因,目前存在很多說法,不過可能性較高的是作為其製作原料的印度產烏茲鋼錠遇到了資源危機,因而不得不逐漸消亡。

近代仿製的大馬士革刀,來源:Freepik.

近代金屬材料學的分析結果顯示,釩可能是促成烏茲鋼較高力學性能以及特殊紋樣的主要原因。古代工匠無法從元素組成的高度來對產品品質進行管控,一旦指定礦石產地資源枯竭,便很難利用其它原料再現從前的產品。畢竟鋼鐵實際上是多種元素構成的合金,成分極為複雜不說,最終性能還可能受到具體熱處理路線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代的大馬士革刀可能真的已經失傳了。

不過,這並不是說現代技術無法製成與之類似的刀具。現代工藝完全可以製成類似的花紋,而且拜更高性能的現代冶金機械所賜,花紋的紋樣與古代比還更加多變。加上人類對鋼鐵材料學和熱處理工藝的深入理解,刀具整體的綜合力學性能也要高於過去的產品。

但仍有不少現代工匠和學者固執地認為如今生產的大馬士革刀與其古代同類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確,任何一種古代工藝的復興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即便在性能上已經有了接近乃至超越,但畢竟時過境遷,很多當年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百分之百的復原有相當大的難度。今天的工匠和科學工作者執著於復原這些古代工藝的努力仍然值得欽佩,只是復原程度到底達到多少才算成功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從古代開始就是我們形容刀劍鋒利程度的至高標準。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削鐵如泥為例,工業工具機上用來加工其它金屬零件的各種刀具切削起鐵來簡直比砍瓜切菜還要輕鬆。

打造一把鋒利的刀需要幾步?

首先,硬度是決定鋒利程度的首要因素。當兩種材料相遇,相互發生摩擦時,誰將受到劃傷,誰又會相安無事?決定材料間相互摩擦時加工/被加工關係的是材料的硬度,硬度越高越耐磨,硬度越低則越容易被劃傷。硬度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微觀上硬度的含義是材料內部原子發生移動的難易程度。

以較為常見的切削工具鋼——高速鋼為例,它的洛氏硬度(HRC硬度)可以達到62甚至更高,而普通鋼材的出廠硬度大約只有25~35左右,在高速鋼刀具面前完全就是弟弟。車銑刨磨各種操作下來,被高速鋼安排的明明白白,網上隨處可見的各種刀具切削視頻就反應了這一過程。當然,如果需要加工的材料本身硬度就達到了高速鋼級別,那就只能採用硬度更高的刀具材質,例如粉末冶金燒結材料、金剛石以及陶瓷刀頭了。

各種切削工具鋼刀頭,來源:Freepik.com

其次,光有硬度還不夠,韌性同樣重要。硬度絕非越高越好,適當的硬度才是最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硬度和材料的脆性是息息相關的,正常情況下,硬度越大脆性越大,韌性越低。想提高鋼材的硬度其實很容易,鋼材冶煉過程中,往往離不開淬火這道工序。經過淬火的鋼材硬度都會有顯著提升,但同時脆性也會極大增加,如不經處理直接使用,很可能硬度雖高,但稍微受到衝擊就會出現豁口。

來源:Freepik.com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在淬火後加上一個叫做回火的工序,大致可以理解為把加熱後經過極速冷卻的鋼材再重新加熱到適當溫度並保溫一定時間。通過這樣的操作,就可以讓刀具本身尤其是刃口處既有耐磨性,又不至於在切到硬物時立即崩裂。

最後,刃口的幾何形狀同樣是刀具,尤其是廚用刀具鋒利程度的關鍵因素。較長的刃口,側面呈現銳角,不僅在切削時擁有更小的接觸面積(更大的壓強,即更鋒利),還有著打磨方便等特點。

當然,較長的刃口在加工時要比短刃口更加費事,不少低端刀具(如水果刀等)多採用短刃口,但高檔廚刀往往有非常長的刃口。長刃口帶來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切開食材離刃時更容易,不至於發生粘刀的現象。

總而言之,硬度、韌性、刃口幾何形狀共同決定了刀刃的鋒利度,其中硬度與耐久度關係很大,而韌性決定了刀刃抗豁、抗彎的能力,刃口形狀決定了維護的難易程度。

來源:Freepik.com

好刀不應一味追求鋒利,綜合力學性能很關鍵

鋒利當然是刀之所以稱為刀的核心要素,但一味追求鋒利並不明智。與刀的使用場合相應的綜合性能更為重要。那麼,刀在不同的使用場合下需要不同的性能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剔骨時所用的剔骨刀,為了使用方便經常會設計為非常細窄的形狀。這是因為剔骨時往往會把肉吊在高處,過重的刀身會造成作業疲勞,另外刀在肉內部划動時細小的刀身也可以降低阻力。由於在剔骨時要根據骨骼與肉類的連接情況不斷轉換進刀方向,刀身經常會受到扭轉作用力。而在進行長度很大的切割時(比如從頸部一直切到臀部),刀身又會受到很大的側向彎折作用力,如果材質過硬,就容易發生折斷。所以,剔骨刀一般都會採用材質相對較軟、韌性好的鋼材。

又如聞名世界的越王勾踐劍,被埋藏於地下兩千年後仍然能有非常高的鋒利度,可以一次切開十幾張疊著的白紙。不過越王勾踐劍材質屬於青銅,綜合力學性能比鋼要低很多,尤其是韌性比較差,所以越王勾踐劍在出國展出的時候出現過刃口人為損壞的事故。而類似的青銅劍在掉落地面時也發生過斷裂為很多截的情況。

因此,硬度和韌性的恰當組合對於一把好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高端的刀具會在刃口處通過調整熱處理工藝增加硬度以提高鋒利程度和耐磨性,然後同時還能保證刀身的韌性,甚至同時利用兩種或者多種材料製作的刀具也並不罕見。

越王勾踐劍,作者:Siyuwj

想要保持鋒利,日常維護不可少

在日常生活中,刀具主要是用來進行食材加工的,那麼都有哪些辦法能夠儘量維持刀刃的鋒利度呢?

首先,可以把刀具蘸水後再對食材進行切割。尤其是澱粉含量較高的食物,切割時含有大量澱粉的組織很容易粘附在刀刃上,如果刀具乾燥,這種感覺會更加明顯。刀具溼潤後在觸感上會變得更加鋒利,同時食材斷面也會更加美觀。

其次,選用材質合適的菜板。與食材相比,菜板的硬度要高的多,給刀具帶來的磨損也會比較大,實際上菜刀變鈍主要是菜板造成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使用質地較軟的樹脂菜板比木質菜板更容易保持刀刃鋒利。不過,由於樹脂較軟,刀刃切入後會有粘刀的感覺,沒有木質菜板帶來的清爽感。因此,如何進行菜板的選擇就見仁見智了。

最後,再好的刀具都不可能保證永久的鋒利,特別是每天都會派上用場的廚用刀。刀刃變鈍後再進行研磨當然沒有問題,但在刀刃有明顯鈍感之前就定期研磨是更為合理的選擇。及時的維護可以大大減少讓刀刃重新恢復鋒利所花的功夫,也能在準備食材時一直保證清爽的手感。硬度過低的刀刃可能會很快變鈍,而硬度過高又可能給研磨帶來困難。因此,硬度合理的刀刃可以儘量減少需要研磨的次數,同時還可以在接受研磨後儘快恢復刃口的鋒利度。

來源:Freepik.com

在日語中,刀刃的鋒利程度叫做「切味」,一個「味」字很好地體現了鋒利度的「玄學」屬性。一把刀有多快,其實不存在定量評價的方法。對於使用者來說,擁有一把趁手的好刀無疑能帶來更爽快的料理體驗。不過,再好的刀也離不開定期的養護。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全日精英高校聯盟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刀?
    在古代傳說裡,但凡是名刀,幹將莫邪、龍淵太阿、純鈞湛盧等等,無一不是削鐵如泥。這個詞對於我們這些從少年時代就讀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看《少林寺》、《臥虎藏龍》的人來說,有著難以言說的巨大魅力。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刀?
  • 既能吹毛斷髮、削鐵如泥,又不傷刃?這樣的刀劍真的存在嗎
    經常有刀友說:「我要一把能秒斷鋼筋,吹毛斷髮的劍」。還有刀友說:「我要一把削鐵如泥,吹毛斷髮的劍」。 說句實話,這樣的劍還真不存在,不是刀劍的鋒利度達不到,也不是刀劍的硬度達不到,而是斷鋼筋和斷頭髮的鋒利度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要求,想說既生瑜or何生亮?
  • 世界上削鐵如泥的刀其實是無形存在的
    你知道嗎,世界上可以做到削鐵如泥的物體,就是柔軟無形的水。可別小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我們利用現代科技,把水加壓到100MPa以上的時候,再通過0.05mm的噴嘴噴出,就能夠瞬間變成最鋒利的切割刀。最鋒利的切割刀水刀的威力,可以輕鬆破開巖石,能夠輕鬆把寒鐵削成兩半。
  • 傳聞古代的神刀寶劍可以削鐵如泥,是真的嗎?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有個「楊志賣刀」的情節。卻說牛二搶到楊志面前,就手裡把那口寶刀扯將出來,問道:「漢子,你這刀要賣幾錢?」楊志道:「祖上留下寶刀,要賣三千貫。」牛二喝道:「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鳥刀有甚好處,叫做寶刀!」
  • 「吹毛短髮,削鐵如泥」?一分鐘帶你了解,刀劍的真實性能!
    吹毛斷髮、削鐵如泥」歷來都是頗具爭議的話題,這種說法經小說家們的渲染,很具有感染力,所以不脛而走。 而古代常用「吹毛斷髮」和「削鐵如泥」來形容刀劍的性能,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語言修飾,但其實不同形制的刀劍,性能通常也是不一樣。
  • 拉孜藏刀中的王者,一刀難求,除了削鐵如泥,還有什麼特點?
    男人愛刀,這是天性,不論孩時,還是成年,都會夢想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刀。兒時玩刀不問貴賤,別把鉛筆刀也覺得威風。長大了,渴求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刀,那是心中的夢想。這次能來西藏的拉孜縣,就是想看看傳說中的拉孜藏刀,這可是中國三大名刀之一呀!能馬上見到夢寐以求的寶刀還是滿興奮的。
  • 削鐵如泥,古代的寶劍真能做到嗎?跟想像中太不一樣了!
    比如在水滸裡,楊志賣刀的時候,楊志的劍就能削鐵如泥,但是他用銅幣作為參考,因為他削的是銅,與鐵的硬度相比,銅的組織要軟得多。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沒有現有的科學技術,就無法判別銅和鐵的硬度,對鐵沒有詳細研究,認為銅和鐵的硬度幾乎相同,他們認為用劍切銅幣和鐵是一樣的。
  • 拿鐵鐵器中華家刀真能削鐵如泥?全國十佳總廚華表獎獲得者論刀樓上...
    江湖盛傳,拿鐵鐵器中華家刀「削鐵如泥」。2019年5月28日,中國烹飪名師邱金星大廚駕臨論刀樓,意興盎然地親自驗證了一番。邱金星,中國烹飪大師,國際烹飪藝術大師,全國十佳總廚華表獎,多次榮獲國際烹飪大賽金獎、特金獎。
  • 古代到底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寶刀?
    不過越王勾踐劍能不能削鐵如泥?卻是一個問題了。因為誰也不敢拿這麼一把稀世之寶去剁鋼筋試一下。而古人對寶劍和寶刀的3 大要求,其實在楊志賣刀時已經說得很清楚。第一要求削鐵如泥;最終楊志的刀輕易的剁碎了幾個銅錢展示了一下,也算大致說得過去。第二,則要求是吹毛斷髮,也可以輕易達到要求,第三,自然是X人不見X,最終牛二自己親自上去試驗了。除了楊志賣刀,三國演義中還有趙雲在長坂坡偶然奪得了曹操的青釭劍。
  • 它是刀界白蓮花,卻削鐵如泥! 100件廚房好物
    它沒有鋒利的光,你也看不清它尖銳的韌,它是刀界的一股清流——亞光白色、暗灰色的外表,幾何設計,看起來像玩具?no,真正削鐵如泥!絕對不止於削水果的陶瓷刀大人!飯飯第一到朋友家燒糖醋排骨時,她給我遞來這麼一個軟萌萌的刀。當時就想這是什麼鬼真的是刀嘛,一點刀的陽剛之氣都沒有,難道是玩具?誰知一刀下去連肉片都能輕鬆分離,十分流暢,刀柄人性化的設計手握也非常舒服。真的不要以為是陶瓷刀使用感都差不多,人不人性就看刀柄了啊!
  •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故事又給這種神兵羅列了三條標準:砍銅剁鐵、吹毛得過和殺人不見血。那麼這種古代的神兵利器是否真實存在呢?最早的起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二、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的「削鐵如泥」 春秋戰國時主流兵器還是以青銅器為主,而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刀和劍這種利於劈砍的武器開始出現並發展。在春秋時出現了大量的鑄劍師,其中著名的有歐冶子、幹將、莫邪、眉間尺等。他們鑄造了許多削鐵如泥的寶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越王勾踐劍。
  • 這把世界上最快的刀來自中國,削鐵如泥,秒殺世界三大名刃
    其實大可不必,這個世界三大名刀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從來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實際上,作為中國傳統刀劍代表的唐刀漢劍,論工藝、論樣貌、論性能,完全不輸給它們。在中國,除了唐刀漢劍,還有許多很有極具特色的刀劍,如環首刀、苗刀、抗戰大刀、清劍等等。說起抗戰大刀,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它在抗日戰爭中曾力挫日本武士刀,令日軍聞風喪膽。
  • 海賊王,雖然索隆的刀削鐵如泥,但還是有4樣東西無法砍斷
    海賊資訊雖然索隆的刀削鐵如泥,但還是有4樣東西無法砍斷
  • 想要鋒利無比,又想削鐵如泥?關於刀的性能,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砍木刀要有較高的強度和耐衝擊性能,因為在砍木的時候大部分是傾斜砍入,會產生側向的力量,會出現「別」、「撬」這樣的動作,這就要求刀還有較好的韌性而抵禦來自因為角度傾斜而產生的側向力量。切肉的刀,一般是刀刃在被切的肉上面來回切削,偶爾會產生「刺入」的動作,很少會出現「砍」、「別」、「撬」,之類的動作,所以,這種刀,需要較高的耐磨度。
  • 菜刀真能削鐵如泥?
    近日,本報熱心讀者江先生致電「求真『物』實」欄目,稱他研發出一種新型材料,將這種材料用於菜刀,便可以做到削鐵如泥,並希望我們對此進行實驗。乍一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菜刀還能削鐵如泥?實驗「論」證不同菜刀,多方位對比日前,溫嶺市民江先生帶著自家的「寶刀」來找記者。
  • 刮毛刀
  • 什麼樣的刀算是寶刀?標準就四個字,從古至今沒變過
    古往今來評價「寶刀」的最高標準就八個字:吹毛斷髮,削鐵如泥。將毛髮搭在刀刃上,一吹即斷。揮刀削砍鐵器,如同削泥塊一般。這樣的評判標準顯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寶刀的性能期待:第一,好刀必須鋒利。
  • 航母甲板的鋼材有多硬,用它做一把刀,是否會削鐵如泥?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削鐵如泥這個詞,它一般都會出現在一些小說裡,作為一種對刀的形容,但是現實生活中究竟有沒有這種刀呢,真的能夠做到削鐵如泥。其實吧,也有,但是它不是什麼很厲害的寶劍或者寶刀。就比如切割機,它就能做到,這也可以說它是削鐵如泥吧,小編接下來說的這個是爭議很大的。
  • 古人鍛造的寶劍為何能削鐵如泥,現在卻不行?專家:削的並不是鐵
    傳說它在剛鑄成之時,甚至可以削鐵如泥,不過出於對文物的保護,沒有考古學家敢這麼做。而我們在古裝武俠劇裡,也經常聽說過削鐵如泥的寶劍,實際上古代真的有這個東西嗎?要是真的有,為啥現代卻沒有一把寶劍能夠削鐵如泥,是技術已經失傳?還是古人口中的「削鐵如泥」其實另有玄機?研究古代冷兵器的專家指出,古代確實有削鐵如泥的寶劍,但這個削鐵如泥,削的並不是鐵,而是銅。
  • 古代的寶劍真的可以削鐵如泥?專家:古人削的東西,菜刀都能做到
    而在現代有一個詞是「削鐵如泥」,就是專門用來形容寶劍鋒利程度的,所以這四個字也是對劍最高的評價。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古代時期造劍的時候材料肯定沒有現代好,那麼為何在當時要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寶劍的鋒利程度呢?